故乡的棒子酒瓜干酒

2020-11-02 13:20张振峰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8期
关键词:农家院棒子酒香

张振峰

莫言把家乡的红高粱、高粱酒写得荡气回肠,想来也是人之常情,故乡人故乡事总是让人魂绕梦牵!

俺也有故乡,记忆深处的家乡不富有,逢年过节,起房盖屋时,人们就驮上半袋棒子瓜干到县城酒厂换上一塑料桶棒子酒或者是瓜干酒。打开记忆的闸门,故乡的酒香依然那么醇厚……

明月高悬,丝丝清辉静静地笼着那个土路土墙土房的小村庄,帮忙修房盖屋的老少爷们摊完最后一锨泥,砌完手中最后一块砖,稳好递到墙上的大土坯,在主家再三的催促声中停下手中的活,拍打拍打一身的尘土,聚拢到院里来,往往是在一个脸盆里挨号洗手洗脸。

主家的男人女人提着暖瓶拿着舀子,随时准备把洗脏的水换掉。老少爷们洗去脸上的灰尘,点燃主家递过的烟,深吸一口,悠然地慢慢吐出一团烟雾,淡淡的烟草香味温馨了农家院的好时光。随之在主家的招呼声中进屋围坐在矮桌四周,有坐板凳儿的,马扎儿的,还有坐两块砖的,因陋就简,毫不影响接下来酒桌上的热闹。

农家院里,带着糠味的棒子酒瓜干酒的香味,搭着昏黄的灯光攀着缕缕的炊烟,涌出土房爬过院墙,游走在弯弯曲曲的村巷里,弥漫在高高低低层层叠叠的院落间。酒香掺杂着燃烧的柴草的香味使整个村庄都温馨亲切起来。

改革开放的前两年,农民生活较前有了很大改善,对美好物质生活的追求,首先表现在改变居住条件上。以前的房子,大多是泥顶平房,逢雨就漏,天上下雨屋里漏,天上都晴了屋里还滴答。漏点刚好赶在炕上的,接上个盆儿,接上个碗儿,甚至接上锅,也不是笑话。拆旧盖新,买砖打坯,起个大瓦房是农村在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波建设高潮。那时还不兴承包,晚秋早春,老少爷们齐上阵,半月就一座新房。纯属帮工,没有工钱这一说,但是要管饭,尤其上梁、铺顶上大泥、伙食一定要比平时丰盛些。

晚上收工坐下来,劳累了一天喝点酒那是再正常不过了。不像现在一人一个酒杯,人少就用一个茶碗,人多就分成几组,每组一个茶碗,倒满了白酒,肯定有人提议一圈一碗或两圈一碗地轮着喝,我喝口传给你,你喝口传给他。这种方式,二三十岁的人可能理解不了。反过来再说,那场面也找不到了,工夫值钱了,人们富裕了,人心却远了,世情也薄了。从世道人心看,今天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悲哀,我不敢断言,留给人们去体味吧。

再回到那个农家院的酒桌上。

刚开喝,都严格遵守规矩,上下家之间也很少打酒官司,几圈下来,面红耳热,乏劲过去酒劲上来,上下家之间因互相监督就开闹了,张三传给李四,李四略微一口。

“不行,爷们儿!你下得少,还没一韭菜叶儿哩,再来一口。”“我说……你什么眼神儿?你……你……垒个墙角都吊不直,还说没一韭菜叶儿!我……刚……刚才这一口,少说也得……得……半指儿。”凡正是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帮腔的不断,业余裁判也不少。你传我,我传他,欢声笑语不断,插科打诨不少。不过说诨话一般看主家女主人在不在,还要看辈份高低。一般不守著女主人就随便些放肆些,女主人辈份小就收敛很多。不小心崩一句出来,就会被大辈儿的呵止,“你看你!喝了这么一点点儿,就没个爷爷样了(或没个大伯哥样了)!罚酒!”崩错了话的脸更红,往往认罚。家乡风俗尤其大伯哥不能和弟媳说笑,一本正经。懂事的女主人一般除了添饭加菜也不在那儿守着,都躲在厨房,让劳累了一天的叔叔大爷兄弟们自由些,吃尽兴喝尽兴……

就算是几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再穿越到那段时光,记忆深处苞米酒瓜干酒的香味泛出来,和莫言的高粱酒一样厉害,依然醉上我的心头!

莫言有莫言的酒香,我有我的酒香。对故乡滋味的品评是贫穷还是富有都无关紧要,相同的是,在这静静的夜里,独站在记忆的原野上,回望故乡,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和温馨,轻轻叩击我们思乡之门的声音,都是那么清脆、悦耳、挠心……

猜你喜欢
农家院棒子酒香
农家院
苗家米酒香
题小园自种花椒树
收稻谷
一切都源于酒香扑鼻的灵感
棒子王
玉米苞叶短,包不住棒子心咋回事儿?
五 毛
穿越时空的酒香
拯救妆容的“小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