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2020-11-04 04:48盒饭君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阁寺子规罗生门

文 / 盒饭君

夏目漱石

标签 | 肖像印在钱币上的作家

作品 | 《我是猫》《虞美人草》《草枕》

成就 |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国民大作家”

·夏目漱石22岁时首次用“漱石”这个笔名,写下汉诗体游记《木屑集》,这个笔名取自唐代《晋书》孙楚“漱石枕流”的故事。最初漱石是好友正冈子规的笔名,夏目借用后,最终成为他的正式笔名。

·夏目漱石具有反叛精神,当时政府要授予他博士称号,被他拒绝了。夏目漱石提携过《罗生门》的作者芥川龙之介,还对后来到日本留学的鲁迅产生过影响。

·夏目漱石因为神经衰弱,曾伤害过家人,妻子却对他不离不弃。夏目漱石臭美,喜欢穿着妻子的和服在家里走来走去。妻子写的《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出版时,引起夏目漱石弟子不满,他们称她为日本五大恶妻之一。

常常有人把夏目漱石比作日本的鲁迅。他们俩像吗?像,也不像。

夏目漱石也是日本黑暗时代里的明灯,有着唤醒世人的使命感。与他不同的是,鲁迅像一把尖刀,划破挡在旧时代面前的帆布,让光透进来。夏目漱石带有浓重的日式美学色彩,更加细腻。《我是猫》的文字,就有猫的柔软与可爱。

夏目漱石的人生,却没那么可爱,甚至受尽人事之累。

夏目漱石自幼被父母遗弃,过继给别人当养子。十岁那年,才回到亲生父母身边,复杂的幼年经历,让他孤独而自立。几年后母亲去世,他离开家开始了一个人的求学之路。十五岁时,他在二松学舍学习汉学,课程表里尽是《史记》《论语》《左传》……搁今日来看,这些课程未免太难,夏目却凭着热爱,拿到了三级和二级的资格证书。

日本掀起西学热潮,他顺应潮流进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英语。毕业后,担任了七年英语老师。在爱媛县松山市教书时,赶上中学同学正冈子规(后成为俳句大师)回乡养病,两人共同研究起了俳句,正冈子规鼓励夏目漱石进行创作。这段经历,为他后来创作《哥儿》打下基础。在熊本教书时,和中根镜子成婚,他的文学才华渐渐展露出来。后来,他被公派去英国留学。在英国那段时间,他经历了人生中非常苦难的岁月。

中等的亚洲身材,置身“身材高大的美男子”中间,让他自惭形秽,很是自卑。这种来自外在的“压迫感”,让他对英国的印象坏极了。而且他也为经济困扰,他给夫人写信:“日本的五十钱在当地几乎只等于十钱、二十钱,十日元花两三次,一眨眼就化为烟。”

贫穷、孤独、自卑,加上研究的压力,让他倍感压抑,神经衰弱,整个人喜怒无常。但,这段时间对他的文学来说无疑至关重要的。受到西方文化熏陶,他的文学水平得到提升,他也认识到当时日本和西方巨大的差距。

汉学和西学,在他的心中交织着。

回国后,他常常给正冈子规创办的杂志《杜鹃》写稿子。《我是猫》在《杜鹃》上发表以后一炮而红,读者要求继续连载。一个短篇故事,被他扩展成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一年,他38岁,一个大器晚成的作家就此诞生。

好长一段时间,他特别苦恼。成名的他承受着养父的“敲诈”,养父不断上门要求他给予钱财。同时,他身体很不好,备受胃溃疡和神经衰弱的折磨。因为《我是猫》的发表,他还陷入了做教授,还是辞去教职做作家的选择困难中。

后来,他选择放弃教授职位,到《朝日新闻》做主编,可以一边做编辑,一边创作,开启自己的专职作家之路。接下来11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期。

他一生写出很多精彩的作品——《虞美人草》《三四郎》《草枕》等,除了小说、随笔、俳句,他的汉诗成就也非常高,流传下来的汉诗有两百多首。他还被认为是日本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

1916年,夏目漱石因胃出血逝世,终年49岁。这位日本国民作家走完短暂的一生,他的肖像,被印在了1000日元的纸币上。

精读《我是猫》

猫是一个观察者、叙述者,也是一个批判者。小说第一章便是改写自夏目漱石在《子规》杂志上发表的初版文章。它用猫的口吻带着讽刺幽默的笔调去写黑暗的金田夫人、虚伪的铃木、慵懒彷徨的苦沙弥。苦沙弥以夏目漱石本人为原型,是一个懒惰的老师,深受胃病困扰。猫在观察这些人物的时候,也常常带有一些批判。相比鲁迅的那种力透纸背的批判,夏目漱石的故事更像是淅淅沥沥的雨,总有一滴会擦拭掉沉积的灰尘,让你看清楚事情本来的样子。夏目漱石借猫嘴说“人话”这点,和蒲松龄借鬼故事说人道理,倒颇有几分相似。

真不愧是猫大王,说话盛气凌人的。从他的谈吐来看,不像是有身份人家养的猫。不过,看他那脑满肠肥的样子,多半是成天养尊处优,不愁吃喝。我不由得问道:“那么请教一下,你怎么称呼啊?”“老子是人力车夫家的老黑呀!”他气宇轩昂地回答。这车夫家的老黑,是这一带无人不知的霸道猫。但是因为他是车夫家的猫,身体强壮,毫无教养,所以猫猫们都不和他来往。他成了被大家敬而远之的家伙。我一听到他的名字,便心神不定起来,同时对他有点轻蔑。

点评:书中有很多写猫的地方,仍然可以感觉是在写人,用猫的世界来比拟人的世界。在这猫用第一人称视角观察人类世界的故事里,评判猫和评判人,就没有太大的差别,这让故事主题表达有了两个层次。

她年纪约莫有四十出头了,那光秃秃的前额上高耸着一排发帘,犹如一道堤坝,使得至少有半张脸朝天凸出着。她的眼睛就像凿出来的陡坡一般,斜吊成两条直线,左右对立。所谓直线,是比喻其比鲸鱼眼睛还要细。独有鼻子大得出奇,仿佛把别人的鼻子偷来安在自己脸的正中间。就如同将招魂神社靖国神社的石头灯笼搬到了不足十平米的小院里,尽管唯我独尊,却让人感觉很是不舒服。那鼻子是所谓鹰钩鼻,一度高耸,忽而觉得过分,中途又谦逊起来,到了鼻尖,没了初时的势头,开始下垂,窥视鼻下的嘴唇。因拥有如此不可一世的鼻子,这女人说话时,不能不令人以为她不是嘴里在说话,而是鼻孔在发声。我为了向这个伟大的鼻子致敬,准备以后称她为“鼻子夫人”。

点评:猫对金田夫人的观察可以说细致入微,这点也可以看出夏目漱石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功力。同时,言语中带有的讽刺幽默意味,非常值得玩味,它用几乎非常文明而细腻的方式,以“不恰当的比喻”,呈现出了对金田夫人的态度。

衣服之于人类,就是如此重要的东西,重要得几乎可以说人就是衣服,衣服就是人。我甚至想说:人类的历史,既不是肉的历史,也不是骨的历史,更不是血的历史,仅仅是服装的历史。因此,见了不穿衣服的人,就会觉得他不像个人,犹如遇见了妖怪。即便是妖怪,假如全体人类约定,一齐变成妖怪,所谓妖怪也就不存在了,不过,这样一来,人类本身可就麻烦大了。

点评:整本书里有非常多的,借猫之口说出来的很有道理的话。这些高度提炼的句子,需要高度的思考和总结。猫的世界观,自然就是作者夏目漱石的世界观。在创作时要达到如此地步,需要多加思考,形成一套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群书荐读

《金阁寺》

《金阁寺》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自卑贫穷的青年从乡下来到金阁寺出家,终日沉迷金阁寺之美,幻想在战火中与金阁寺同归于尽。战争结束使这一愿望化为泡影,加上现实的挫折,他毅然将金阁寺付之一炬。

《罗生门》

《罗生门》是个短篇故事。战争年代,被主人赶出的仆人,在做强盗和被饿死之间挣扎。在罗生门,他看到一个老妇人在拔死尸的头发谋生。他一边鄙视老妇人的做法,一边也在自己的挣扎中做了抉择—— 他抢了老妇人的衣服逃走了。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写19岁少年为排解内心的苦闷,来到伊豆旅行,偶遇流浪艺人,并对那里的舞娘产生了思慕之情。从小事切入,写到少年和舞女离别的过程。文章从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愫切入,清新美好。

猜你喜欢
金阁寺子规罗生门
子规声声
宣城见杜鹃花
产妇自杀的“罗生门”
暴烈与美
三株 人事变动罗生门
罗生门下的人性丑恶——解析电影《罗生门》
论小说《罗生门》的叙事技巧
金阁寺
近代日本的“古典复兴”——以正冈子规的“古代发现”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