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则“有料有味”的故事
——“学会记事”升格训练示例

2020-11-05 05:53文徐
初中生世界 2020年37期
关键词:竹签记事饺子

文徐 兵

名师简介:徐兵,江苏省张家港市教学能手,曾获张家港市初中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现任教于张家港市妙桥中学。

技法指点

故事,很多同学都喜欢听或读,但喜欢写的就不多了,因为写着写着,可能就变成了“流水账”。其实,我们只要把“写故事”看作“在交际”,注意调用多种感官,植入丰富情感,这样的故事就一定会有人愿意聆听。

一篇优美的记事作文就好像香气四溢的肉串,惹人垂涎,令人回味。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记事作文呢?同学们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记事“竹签”。要写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是记事的基本要求,就像一根竹签,是骨架。

记事“肉粒”。光有记事“竹签”是不够的,我们得加上“肉粒”,让“竹签”上有料。简单地说,记事“肉粒”就是对“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各种描写。描写要细腻、生动,特别是描写人物时,可以运用交际思维,通过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加以展开,这样“肉粒”就更加饱满了。

记事“调料”。串上肉粒的竹签暂时成不了美食,还需要调料的辅助,才能拥有各种滋味:孜然的、麻辣的、酱香的……同样,记事“调料”就是在文章中添加丰富的情感:快乐的、忧伤的、激动的、失落的……

下面,我们就通过一篇例文,具体分析一下吧。

原文呈现

那一次,我真后悔

“滴答,滴答……”细雨连绵。放学刚到家,我还没来得及换鞋,就被妈妈叫住了。

“那个……今天没有蛋糕啊。”妈妈一脸无奈地说道。

我眉头一皱,挥了挥手,朝房间走去。

放下书包,我坐在书桌前,长叹了一口气。

“说什么都是骗人的!”我心里似堵了块大石头。

对妈妈叫住“我”以及对她“无奈”的神态的描写显得生硬。

“我一定去买!知道你喜欢吃巧克力味的……”妈妈早晨信誓旦旦的话,还在我的耳旁萦绕,不满与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琦琦,准备出来吃晚饭了。”门外传来妈妈的呼唤。

“知道了。”我转动门把,用力一拉,向客厅走去。房门发出响亮的“嘭嘭”声。

“快过来,看妈妈今天包的饺子!”妈妈笑着把一盘饺子托到我面前。

只见那一个个半扇形的饺子拥抱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它们的小肚子被妈妈喂得饱饱的。我接过盘子,拿起筷子,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

描写很细腻,很生动,但与“我”当时的心境不匹配。

“姐姐,爸爸还没有回来呢。”刚递到嘴边的饺子“吃了一惊”,似乎生了双脚,又蹦回到盘子里,溅起的汤汁向我飞了过来。

“你干吗?烦不烦?”我冲弟弟吼道。

弟弟埋下头,两只小手背到身后:“姐姐,爸爸还没有回来呢。过生日不是要一起的吗?”

与上文的对话相似,缺少变化。

弟弟的话一下子点燃了我心中的怒火:“烦什么烦?回不回来都一样!”

突然间,厨房中不再有声音,大家的眼睛不约而同地看向我。我发现,妈妈的双眼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双唇微颤。我也慢慢低下了头。妈妈的眼神似化作了千万根针,扎向我的大脑。我鼻尖一酸,眼泪跳出了眼眶,滴入盘中。我抬起头,发现妈妈正看着我。

“我”的情感变化是因为妈妈黯淡的眼神,似乎有点突然,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变化点”。

“妈妈,对不起。”

“没事,你先吃吧。”妈妈的目光里,写满了温柔。

结尾仓促。

综合点评

文章写“我”因未能吃到蛋糕而生气动怒,最后又心生悔意的故事,思路比较清晰,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待得也还算清楚,小作者的有些用句、描写也是比较老练的。但文中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可忽视:叙事情节不完整,使得故事少了些畅快之感;文章缺少“点睛”的细节,人物描写方式单一,缺乏生动性;没有升华主题。

升格指津

1.“妈妈与蛋糕”的隐形故事可以巧借妈妈或弟弟之口加以补充,让“蛋糕”这一暗线贯穿文本,使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更加清晰。

2.可以通过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情描写,使画面更加生动,丰富,有层次。文中的几处对话要尽量展现出一个真实的、有指向性的画面,从而丰富故事的“经过”。

3.虽然没有蛋糕,但在这个生日里,“我”收获了什么?结尾处可以抓住“蛋糕”的意义升华主题。

佳作出炉

那一次,我真后悔

“滴答,滴答……”细雨连绵。放学刚到家,我一边换鞋,一边环顾四周。突然,我与妈妈四目相对。妈妈从我的眼神里,似乎看到了什么。

“环顾”这个细节展现出“我”的内心期待,为下文“蛋糕”的出现做准备。

“那个……巧克力蛋糕没有买到……”妈妈一脸无奈地说道。

“姐姐,妈妈的手……”弟弟朝我喊道。

我皱了皱眉头,挥了挥手,朝房间走去。弟弟接下来想说什么,我根本没有心思去听。

这里的神态、动作描写鲜活地展现出一个失落情绪下的“我”。

我扔下书包,坐在书桌前,长叹了一口气。

“说什么都是骗人的!”我心里似堵了块大石头。

“我一定去买你最喜欢吃的巧克力味蛋糕!一定!”妈妈早晨信誓旦旦的话,还在我的耳旁萦绕,不满与愤怒之情油然而生。

“琦琦,准备出来吃晚饭了。”门外传来妈妈的呼唤。

“知道了。”我转动门把,用力一拉,向客厅走去。房门发出响亮的“嘭嘭”声。

“快过来,看妈妈今天包的饺子!是你喜欢的……”妈妈笑着把一盘饺子托到我面前。

我慢慢地接过盘子,随手拿起一双筷子夹起一个,就往嘴里送。

“姐姐,爸爸还没有回来呢。”刚递到嘴边的饺子“吃了一惊”,似乎生了双脚,又蹦回到盘子里,汤汁溅在我的左手上。

“你干吗?”我冲弟弟吼道。

弟弟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两步,惊愕地看着我,埋下头,两只小手背到身后:“过生日不是要一起的吗?爸爸还没有……”

此处的省略号很有意思,表示妈妈的话已被忽略。

这里的“慢慢”“随手”表现出一种心不在焉的状态,与前面的心情保持一致。

弟弟的再次出现,是触发“我”怒火的直接原因。

“烦什么烦?回不回来都一样!”

突然间,我的呼吸声清晰可闻。客厅挂钟的秒针肆无忌惮地发出清脆的嘀嗒声。不经意间,我瞥向妈妈。妈妈也愣住了,她的双眼一下子黯淡了下来,双唇微颤。“琦琦,那巧克力蛋糕,我本来已经买到了,可……”

“妈妈骑车接我回家时,摔了一跤,蛋糕散掉了,你看……”弟弟用急促的语气说道,并指了指厨房边上。

我的视线随着弟弟手指的方向落在一张小方凳上。只见一个透明的盒盖里,“瘫坐”着一个已经不成型的蛋糕。

“琦琦,妈妈本想重新再订一个的,可是店里说,要明天才……”

“妈妈的手也跌破了……”弟弟又插话道。

我的视线移向妈妈的脸,又落到她的手上。我这才注意到,妈妈左手两根手指红红的,似乎涂了什么。我鼻尖一酸,慢慢低下了头。妈妈的眼神、妈妈那红红的手指,似化成了千万根针,扎进我的脑袋。

“滴答”,眼泪跳出了眼眶,滴入盘中。我抬起头,发现妈妈正看着我。

“妈妈与蛋糕”的故事,交给一个懂事又天真的弟弟来讲,安排得很自然。省略号的使用,使得交流的主题更加突出。

“我”的情感变化由妈妈黯淡的眼神和她涂了红药水的手指来推动,显得更加合理,同时自然地促成了下文“我”对妈妈的理解。

“妈妈,对不起。”

“没事,你先吃吧。”妈妈的目光里,写满了温柔。

目光再次转向盘中。只见那一个个半扇形的饺子拥抱在一起,一个挨着一个。它们的小肚子被妈妈“喂”得饱饱的,就如我和弟弟一样,被妈妈喂养得胖胖的。

原来,我和弟弟每天都在享受着妈妈准备的“蛋糕”。

“蛋糕”这一暗线贯穿始终,文章主题也得到了升华。

综合点评

修改后的文章里,小作者将“蛋糕”这一暗线通过妈妈、弟弟、“我”三个人物的活动贯穿始终,使整个故事过程清晰又具体;以交际思维进行描写,使得描写更加生动、立体。人物交流的场景有变化、有层次。结尾处,将妈妈对自己和弟弟每日的照顾视作“蛋糕”,体现出对妈妈辛劳的理解,升华了文章主题。

小试牛刀

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猜你喜欢
竹签记事饺子
《安徽记事》
幸运饺子
记事中的“情节”
饺子
竹签,算筹
会“动”的竹签
挣扎(外一首)
竹签陀螺站起来
包饺子
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