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2020-11-06 06:08奚燕萍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奚燕萍

摘 要: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德育教学的重要阵地,更是引导学生积极塑造健康人格,完善自我,并融入社会的关键学科。对此,教师应借助生活化的教学手段,创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033-2

所谓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相关教材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将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在日常教学环节中认识到知识的深层含义,将所学知识内化,更好地应用到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采用生活化教学,能够很容易地把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知识,转化成与生活实际接近的知识,使学生理解起来更深入、更透彻。学生可以通过对课堂上知识的学习,联系自身的实际,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笔者下面谈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一、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提高学生参与度和积极性,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初中阶段的孩子关注点逐渐从关注外部世界转向自身,自我意识一般显得较为强烈,而德育类的教材通常以说教为主,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显得较为枯燥和乏味,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对这些孩子的教育效果一般不显著。想要课堂教学获得学生的喜爱,就势必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看到学习形式的变化,提升对课堂的关注程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建立起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正确处理成长过程中因为心理变化而产生的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达到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的。

2.改变课堂与实践脱离的局面,避免形式上的素质提高

近年来,不断发生的各种校园欺凌事件,对现下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拷问。这类事件的层出不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课堂与实践脱离的教学问题。学生并非未曾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然而道德与法治观念依然薄弱,课堂所学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未能用到实践中是此类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让学生将道德知识内化于心,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3.深度发掘教学内涵,弥补教材不足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社会生活始终在快速的变化和发展,然而教材却是相对固定的,因此这就需要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将教材基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避免学生所学与社会脱节。此外,教材编写受篇幅限制,内容不够完整全面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课堂生活化,将教材内容与时事有机结合,一方面让学生对社会事件有所认识和了解,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同时深度拓展教学内容,弥补教材不足,提高教学质量。

二、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在教学课堂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场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学生的教育成果展现已不再停留于课本和卷面成绩上,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成为了衡量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及时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引入常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课堂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通常是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模式中学习状态相当被动,对概念的理解也模糊抽象,效果不佳。在课堂中引入常见的生活场景,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让课堂知识生动起来,课堂气氛也有很明显的改观。

例如:在《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中,笔者向学生们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你独自一人在家,门口有位不认识的叔叔叫你名字,自称要接你去妈妈单位,这时你该怎么办?有同学说:“跟他去,他都知道我名字,应该不是坏人。”马上有另一位同学反驳:“他可以先调查你的信息,然后趁你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将你骗走。”还有另一位同学说:“我都已经长大了,记得家里的路,他要是坏人,我就跑掉了。”“可是他还可能是团伙犯罪,你打不过他们。”另一位同学说道。对于热烈的讨论场面,笔者感到非常有趣,同时也为一些同学薄弱的安全知识感到担忧。而后,笔者为同学们讲述随意相信陌生人的危害,让大家对社会上常见的拐卖等犯罪活动具有一定的认识,让同学们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重要性,至此,课堂教学成功达到目的。

2.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中运用实践素材

一方面,道德与法治的教化性较强,很容易让学生将其当成空洞的大道理而产生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初中阶段的孩子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有限,对社会的认识通常较为浅薄,甚至容易出错,然而好奇心却驱使着他们去认识和了解社会。因此,想要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教师将实践素材引入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是围绕生活问题展开的,将生活中的素材引用到课堂中,可以很好的减少教材枯燥性,不仅可以避免让学生因为对社会生活认识不深而放弃对道德与法治与课堂的学习,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三观,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来说意义不可小觑。

例如: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节的教学课堂中,在援引了这句话的渊源中,笔者向同学们提问:“你是否曾经强迫别人为你做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呢?亦或者你是否曾经被强迫做你不愿意做的事呢?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单纯的讲解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句话,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身体力行。因此笔者选择了请同学们将生活中曾经发生的场景描述出来作为示范,同时通过描述被强迫者的心理感受,让其他的学生尝试着共情,以期达到警示和教化作用。在一阵沉默后,很快有同学举手发言:“老师,我们放学后卫生值日的时候,总有同学偷懒没有将负责的卫生区域打扫干净就回家了,老师检查的时候,就需要其他的同学去额外打扫该区域,我觉得这样很不公平。”该同学说完后,我发现班级内有几位经常偷懒不做值日的男同学红了脸,偷偷低下了头。而后另一位是学习委员:“老师,有很多同学因为我经常催着交作业,暗地里给我起外号,可是我只是在履行我职责内的任务,换成另外一个人做学习委员,也会要求交作业的,我觉得很委屈。”班级内再次沉默了,有些人低下头去默默思考着什么,不一会儿,有同学发言:“老师,我们每个人待人接物都要学会设身处地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自私的只考虑自己,我要向学习委员道歉。”最终,在本次课堂中,所有人都对自己的错误进行了反思并且力求改正,通过这样的场景引入,也让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效显著。

3.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科技教学模式

时代在不断更迭,社会始终在变化,信息科技的发展为人类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为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变化提供了支持。信息科技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引入,不仅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具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也让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氛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积极性有了非常明显的改观。

例如:在《探寻奇妙生命》一节中,笔者在PPT中插入了一个小短片:从植物的破土而出,到生根发芽,再到开花结果;从小鸟破壳而出,再到嗷嗷待哺,再到展翅腾飞;从婴幼儿的第一声啼哭,再到咿呀学语,再到上学毕业走向社会……配合相应音乐,同学们身临其境,在各种生物的成长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奇特和美妙,有同学说甚至发出了“大自然真神奇”的感叹。比起教师强行讲解,这种方式明显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很好的调动了学生们的情绪,让学生体会到了“生命“这一名词的动态美,课堂非常成功。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改革是課程发展的本质需求,更是实现课程对学生道德、情感、观念、社会能力、法治意识、政治素养等品质塑造的关键举措,教师应从自身的业务能力与素质培育出发,并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生活化推进,不断带来教学效能、质量和价值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丽娜.情境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运用探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1).

[2]张凤玲.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教育,2019(02).

[3]陈俊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学周刊,2020(01).

[4]崔琦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施探究[J].考试周刊,2019(98).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星湖学校,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生活化教学道德与法治初中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