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交焦虑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启示

2020-11-06 06:08赵伟伟
关键词:心理健康小学生

赵伟伟

摘 要:近年来,小学生社交焦虑问题日渐凸显,由社交情景中所产生的焦虑、紧张和退缩行为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正常的身心发展。以往关于社交焦虑的研究多集中在青少年及成人,对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成因缺少讨论,对此,本文从生物学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交环境三方面对小学生的社交焦虑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教育启示,以供教育者、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社交焦虑;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100-1

随着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情绪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焦虑是学生情绪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社交焦虑集中体现了学生在面对某人际处境中较强烈的忧虑、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退缩回避行为。在一群学生中,我们时能观察到个别学生的“不合群”,他们上课不愿举手、下课也不主动去找同学玩,这是害羞?内向?一时的情绪低落?亦或是隐藏在怯懦外表下的社交焦虑?面对越来越多中小学生频发的情绪问题,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研究发现,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的社交焦虑问题日渐凸显[1],尽管大多数学生的焦虑情绪没有达到焦虑障碍的临床诊断标准,却仍经历焦虑症状带来的困扰。学生的焦虑情绪,如敏感、自卑、攻击性、害羞、抑郁等,不仅会严重影响学生社交能力发展,还会影响其学业成就,并引发学习障碍。

进入小学,学生从小家庭的社交环境中走入学校这个更大的社交系统,并在与老师同学相处过程中学习社交技巧,这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一步。为了帮助小学生有效预防和治疗社交焦虑,笔者搜集中外文献并加以整理,并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小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一、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1.生物学因素。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系统,焦虑情绪也有其生理基础。研究表明,不同个体的焦虑状态唤醒程度是不一致的,其作用的生理机制包括唤醒系统和气质。当个体的唤醒系统对外界刺激反应速度过快、反应强度时,便有可能“双刃剑反应”[2]。一方面快速的反应能够使个体快速觉察社交情景中发生的变化,包括一些细枝末节;另一方面这种快速和强烈的反应也会造成个体焦虑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个体的气质类型也是影响个体形成焦虑特质的因素,每個人生下来就带有了截然不同的气质,或活泼、或沉郁,这些不同的气质为日后社交情景中的焦虑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家庭心理控制。父母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在抚育孩子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将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在众多的教养方式中,父母心理控制直接影响小学生社交焦虑的产生。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迫使孩子听从其教导,或通过引发孩子羞愧感和内疚感等情感操纵方式控制孩子的内部心理体验,包括孩子的感受、愿望和自我身份的选择[3]。当父母采取心理控制,反复否定孩子的感受,将孩子曾经犯的过错重新提及引发孩子内疚感,打压孩子在家里的地位和价值感,将提高儿童内化问题的易感性。儿童处在心理控制下时,其自身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要进行活动时,可能会感受到压力,不能完全反映自身的偏好;当他要挑战能力时,会为自己的应对能力产生忧虑;当他要与他人建立爱和关心的关系时,也会产生不安全感。总体来说,心理控制的教养方式影响小学生构建安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和意志功能,使学生面临低自尊、抑郁、社交焦虑等情绪调节风险。

3.社交环境因素。进入小学后,学生的重要社交场所是学校,最主要的社交内容为发展同伴关系。因此,学生的同伴群体关系影响学生社交焦虑心态,当学生处于被同伴所接纳、认可和喜爱的社交环境,能够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反之,若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经历过社交拒绝,就有可能产生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研究表明,社交焦虑小学生报告的社交回避主要原因就是在学校里被同伴排挤。这种排挤通常以不认可、不接受的方式出现,例如有学生因为一些不由自己决定和改变的先天性缺陷被同伴嘲笑,或是因为在校学业表现不佳而被同伴所轻视,这种创伤性社交经历的持续产生,导致学生缺乏交往的内驱动力,甚至于出现社交焦虑。另外,教育者对于学生同伴交往的态度也影响学生的社交交往质量,当老师持着“学习至上”的态度,不赞同学生花时间下课聊天、玩耍等行为,则极有可能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互动技巧,人际交往能力差,必不可免地在社交环境中产生焦虑情绪。

二、社交焦虑影响因素的教育启示

通过以上对小学生社交焦虑成因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交焦虑的发生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背后是先天因素、后天环境交织影响而成的结果。当个体带着与生俱来的焦虑易感特质,父母无法提供适应孩子个人特质的教养方式却采用心理控制等不当方式时,将会提高孩子的情绪调节风险,社交环境中的不舒服、创伤经历和社交技能缺失则是诱使社交回避和社交焦虑出现的催化剂。因此,降低小学生的社交焦虑,需要家长和教育者多方位进行改变。

从家庭教养方式入手,家长需要回顾和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适合孩子,若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了过度心理控制,批评、抑制和有条件的爱,则要及时改变,多给予孩子肯定,积极赞美,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创造民主的教养方式。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社交情况,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问题。教育者可以在校内营造积极的社交环境,多组织活动鼓励学生同伴交往、开设人际交往主题的班会课和心理课帮助学生获得社交技巧,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社交体验。

[参考文献]

[1]彭纯子,燕良轼,马晓虹,等.大学生社交焦虑团体治疗的比较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017(004).

[2]熊丹丹.关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治疗案例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23).

[3]Barber, Brian K, Harmon, Elizabeth Lovelady. Violating the self: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 2002.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车坊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小学生
心怀阳光,健康成长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运动过度不利于心理健康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