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对话策略例谈

2020-11-06 06:08赵春燕张平
关键词:阅读者贝多芬师生

赵春燕 张平

摘 要:课堂教学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多向互动的对话活动。在探索课堂对话策略方面,教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开发是对话的前提,通过不同路径对文本加强理解,才能展开良好的对话。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对话,有效培养了理解力、想象力、对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对话;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7-106-1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的话题即对话的内容,对话内容的选择是教学的首要问题,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通过不同的策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才能展开良好的对话。

一、文本分析策略

师生的对话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有效的文本分析。什么是有效的文本分析?福建师范大学的孙绍振教授认为:分析就是把本来似乎是统一的东西深层的内在矛盾揭示出来,分析的对象就是矛盾和差异,无矛盾无以分析。

1.抓住矛盾。语文老师不是普通的阅读者,而应该是自觉的理性的专业的阅读者。语文老师需要读出一个不一样的“哈姆雷特”,读出有异于一般阅读者的内容,读懂文本内部的矛盾,读懂其语境的特殊性。

六年级的孩子,虽然可能已经接触了一些名著,但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都很有限。很多孩子没有读过《红楼梦》,即使读过,也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读这样一个短短的片段就容易“断章取义”。因此,我们教师应该从“矛盾”开始,从浅表逐步深入,丰富学生对“凤辣子”的认识。在这堂课里,“凤辣子”是怎样一个人,不是老师告诉他们的,而是他们在与老师的对话中发现的。这样的阅读,学生是真正的对话者,他们在和老师的对话中阅读,获得对文本的解读。

2.联系生活。教学内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学生作为自发的、感性的、非专业的阅读者,受自身经验的限制,阅读过程中总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些从文本中找不到答案的问题,就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答案。

《桂花雨》中说到作者琦君从外地给母亲带来桂花时,母亲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院子里的金桂。”母亲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学生联系生活领悟到:“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都是有感情的,作者的母亲在家乡生活了几十年,肯定对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更有感情。”再顺势出示诗人想念故乡的诗句,让学生得出“花是故乡香”“月是故乡明”,爱桂花其实就是爱家乡。最后因势利导,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家乡的什么事物给你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体会母亲的思乡情怀。

3.探究表达。对文本的探究,除了把握主题内涵,还应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表达特点,进行有效的读写迁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在《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课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这是西雅图酋长的演说词,让学生了解演说词的特点和写法,在把握了文体特征之后,让学生思考西雅图在演说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当学生找到了直接表达观点的关键句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总分总的结构特色,并且观点鲜明,层层推进。

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演讲词的语言特点,提出问题:西雅图酋长是怎样唤起听众澎湃的激情的?学生在交流中,体会到作者用了大量反复、排比、比喻,增强了感染力,使演说成为“有史以来最动人心弦的环境保护演说”。

二、有效提问策略

师生对话起源于问题。有效的提问是课堂教学实施的中介和桥梁,能使师生对话环环相扣,促进语言的学习和思维的发展;同时,它还可以用来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鼓励质疑,课前预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找到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课堂提问是学生知识外显的基本途径,只有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了,我们才能选择“带着学生走”或“看着学生走”。

每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时针对课题进行质疑,针对文中内容质疑。学生的质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堂对话的资源,交流中,孩子们表达了各自的理解,同时对文本有更深刻的感悟。

2.信息梳理,分类对话。学生的提问,由于各个学生的人生经历、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等的不同,提出的问题都会存在不同,此时可以将问题进行归类解决。

例如《难忘的一课》,学生提出了很多疑问,如:①什么是“光复”?②为什么台湾老师写一句话会很吃力?③他们说国语为什么是不太熟练的?④课文中为什么要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⑤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一课?……

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然后展开对话交流。对“光复”的理解属于词义类,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上述第②、③问题需要导入背景知识才能理解,不妨四人小组对话;而第④、⑤问题则是从人物情感的角度引发的思考,有了背景知识作铺垫,学生通过品味文句、师生对话就能把握文章的主题内涵了。

3.重新建构,内化升华。学生解决了已有的困惑,头脑中的“问号”已经没有了,这时,教师在对话中的主导作用应充分发挥,在无疑处设疑。

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在欣赏了美妙的旋律,想象了眼前所浮现的画面之后,我继续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创作这首曲子的灵感来自何处?学生联系前文,在朗读、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谈出深层次的理解:秋夜的月光下,莱茵河水静静流淌,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产生了创作灵感,所以第一乐章平静而舒缓;贝多芬听到了盲姑娘断断续续的琴声,听到了兄妹俩的谈话,盲姑娘的善解人意使他心情渐渐激动,因此第二乐章旋律渐渐加快;当贝多芬为兄妹俩演奏了一曲之后,盲姑娘竟猜出了贝多芬,她爱音乐、懂音乐、知音乐,贝多芬情绪激动,于是旋律加快,进入高潮,使人仿佛看到了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学习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了贝多芬的音乐才能,升华了自己的知识,更好地理解了课文。

语文学习是一种获得信息的过程,更是训练思维、习得语言的过程。在课堂的师生对话中,教师不仅要传递知识,还要充分利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话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①;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②,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阅读者贝多芬师生
为什么有些人能成为终身阅读者
贝多芬只有一个
镜头中的阅读者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作品展示
论“三者”教会学生“用脑”写作文
首届“接班人”杯广西中小学师生书法
“没良心”的贝多芬
浅谈日语文学的创作背景对当今阅读者的影响
麻辣师生
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