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进步性问题的教学偏差与改进策略

2020-11-06 06:24龚磊张朝民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评价标准唯物史观

龚磊 张朝民

关键词 唯物史观,历史进步性,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0)19-0054-04

新课标要求“历史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发展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①历史进步与代价问题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关键在于对必要的尺度的认知和把控。本文拟就中学历史教学中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理论研讨,并尝试做出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以就教于方家。

一、引出——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评价的典型案例

通过品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总结经验教训,是研究和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之一。中学历史中此类教学内容较为多见,比如对新航路开辟及哥伦布的评价。

笔者曾见到过不少同仁以“纪念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为题材,开展教学活动,其中常见的设计如下:1992年是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世界多地展开纪念活动。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伟大的发现”值得纪念,而印第安人则认为“你们纪念的是我们深重的灾难”。你赞同哪种说法?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此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教学情境设置,以对比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学会史论结合地评价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学生的回答通常是三种思路:(1)赞同这是一次“伟大的发现”。因为、以哥伦布为代表的欧洲人主导开辟的新航路,确实产生了多方积极意义,总体上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发展。(2)赞同这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为历史进步的途径可以有多种,为什么要以亚非拉的牺牲为代价?(3)认为这一方面是“一次伟大的发现”,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因为这样评价看上去不偏不倚,能体现出“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常规要求。

这三种观点,确实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世界观和方法论,但千篇一律,总有隔靴搔痒之感,也让笔者产生了一些疑惑:我们进行历史评价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历史进步与否有哪些标准?教学中通过历史评价应该传达给学生怎样的价值导向?等等。既然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灵魂、指导思想和理论保证,那么,去经典作家的论著中追本溯源、寻找“真义”,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二、回归——重温唯物史观中历史进步的理论阐释

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殖民主义问题的研究中包含了有关历史进步性问题的若干经典论述。通过重温经典,将更有助于准确理解唯物史观,更好地改进历史教学。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呈现:

1.看清历史进步与代价理论的发展历程

纵观马克思对历史进步与代价关系的论述,会发现这是与他的世界历史理论的发展历程关联的。1875年以前,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按单线性的历史发展逻辑推进的,阐释历史进步与代价是以中国和印度为对象,认为资本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必然阶梯,东方社会纳入世界历史轨道的过程是灾难性的,却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不过这些付出的代价会得到补偿——进入共产主义时代。正是在这种历史理论下,马克思留下了那段经典论述:“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①

1875年之后,马克思主张世界历史是按多线性发展的。他把俄国社会发展列入研究对象,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分为东方和西方两种类型,认为两者各有特点,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东方社会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进入共产主义,不必付出经历资本主义苦难的巨大代价。②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中明确反对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反对认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的错误思想。③

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而且总是在哲学范围内辩证地、历史地探讨历史问题。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可以选择代价作为进步的加速器,也可以选择其他发展路径,因为人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具有能动的选择机制。要避免片面地、机械地理解历史进步与代价的关系,就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的原则精神和科学方法,从历史事实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把握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两个标准

有关历史进步的评价主要有历史评价和道德评价两种类型,相应地也有两个评价尺度——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前者主要是着眼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能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文明水平的提高为标尺;后者主要着眼于历史发展现实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意义,以一定的道德准则和主体性原则为标尺。④

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是:(1)两种尺度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过程和总趋势来看,是统一的;但在某一特定的历史阶段或针对特定问题的时候,会出现“二律背反”。(2)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历史评价始终是第一位的,价值评价是第二位的。(3)肯定历史评价优先的同时,不能忽视价值评价。

马克思在评价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时说:“的确,英国在印度斯坦造成社会革命完全是被极卑鄙的利益驱使的,在谋取这些利益的方式上也很愚钝”,但如果能推动印度社会实现根本的革命,则“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⑤相对于印度社会的未来发展,资产阶级的罪恶倒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在这里,长时段的历史进步与短时段的历史代价,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3.解开“崇高”与“鄙俗”的情感纠结

进行历史评价时,时常会有崇高与鄙俗的情感纠结。一般认为,进步总是与崇高联系在一起,并且总是由鄙俗趋向崇高的。其实,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历史中的崇高和鄙俗“必然有其具体的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需要有不同的理解”。⑥

马克思认为古代印度公社具有“田园风味”,看起来“祥和无害”,相较于英国殖民统治会显得“崇高”许多,而后者则流于“鄙俗”,但这种“鄙俗”却是印度从落后走向光明的物质前提。“只有在伟大的社会革命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的时候,人类的进步才会不再象可怕的异教神像那样,只有用人头做酒杯才能喝下甜美的酒浆。”①

三、投射——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评价再实践

温习过经典论著以后,回看前文有关哥伦布评价的三种观点,前者近于“经济决定论”,次者实际主张“道德评价优先”,再者看似公允实则是“平衡论”,三者的共同问题是将唯物史观的有关理论变成庸俗化和教条化的理解。当唯物史观被简化成“一套方便的公式、万能的药方”去套用一切历史叙述时,则会阻碍“对于历史真切的研究以及从中产生出深刻的领悟与洞见的可能性”。②

为克服以上问题,尽可能将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落到实处,笔者尝试重新设计这一环节,拟从以下三个角度入手:

1.还原哥伦布的本来面貌

有学者认为,似乎除了耶稣以外,在欧美国家没有哪个历史人物像哥伦布那样受到普遍关注。

1492—1504年,哥伦布历经4次跨越大西洋的航行,“发现”了美洲,曾受到过厚待;但由于探险与殖民的有限成果跟西班牙王室的殷切期望仍有巨大差距,他最后还是被抛弃,1506年满怀怨恨地死去。“法拉多利城的编年史家竟然没有记述哥伦布的死”。③直到16世纪中叶,因西班牙依靠对新大陆的殖民掠夺而暴富,哥伦布“发现”的重要性开始引起欧洲重视;1792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300周年,在独立不久的美国,哥伦布开始被神化为具有高贵雄心、冒险精神的伟人,象征美国国魂;1892年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美欧史无前例的隆重庆祝使哥伦布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引导学生认识西方社会对哥伦布的评价不是一成不变的,受到时代、地域、经济利益、政治需求等诸多因素影响,特别是后期哥伦布被“神化”的过程更打上了西方中心论的鲜明烙印。每一阶段对哥伦布的评价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这种现象也正是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与思想意识辩证关系的体现。那么,如何破除被西方神化了的哥伦布形象呢?首先要寻找可靠的史料,因为真实的史料,是品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基本依据;其次要分析这种史料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借此还原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阅读以下材料:

哥伦布与西班牙王室签订的《圣塔菲协议》中明文规定:第一,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一切岛屿和大陆的元帅,他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第三,哥伦布保有这些领地所出产、交换而得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十分之一,完全免税;第四、凡涉及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第五、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土”去联系、经商的任何船只投资八分之一,取得利润的八分之一。④

这份协议是原始文献,并可与哥伦布的《航海日记》相印证,是信史。从中可以看出财富和宗教是哥伦布探寻新航路的两大动机。结合哥伦布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就能理解到这种动机不仅是他个人的“自觉”追求,也是他所处时代的共同诉求。在这股社会大潮中,哥伦布是一个富有丰富经验、冒险精神和顽强意志的水手,是对财富狂热追求的赌徒,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但绝不是一个“高贵”的“伟人”,甚至有人认为他坚定认为往西走就能到达东方的原因之一,是他对地球周长的误算。⑤由此可见,哥伦布的出现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依据可信材料,坚持辩证的方法,还历史人物本来面貌,随意拔高或刻意贬低都有违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辨析哥伦布的历史影响

1500年左右开始的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历史进程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起到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导致长期以来社会各界持续的争论。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也曾留下许多论述,提供了借鉴。阅读以下材料:

克里斯托弗尔·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他大概没有想到:他的发现不仅会推翻那时的整个欧洲社会及其制度,而且也会为各国人民的完全解放奠定基础;可是,现在越来越明显,情况正是这样。①

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②

在以上材料中,经典作家一方面肯定了美洲的“发现”对欧洲资本主义及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但一句“大概没有想到”,明确指出哥伦布只是推动历史进步“不自觉的工具”;另一方面,对原始积累的罪恶性进行了最无情的道德批判,美洲人民所遭受的殖民掠夺、残酷杀戮,作为始作俑者的哥伦布本人及其后继者都罪责难逃。在历史标准优先前提下,对道德标准给予足够重视,两种尺度在这里达到了辩证的统一。

3.研讨哥伦布教学的价值导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两个大陆相遇500年”作为哥伦布到达美洲500周年纪念主题,按下了相关争论的暂停键,但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于历史进步性问题的思考不应止步于此,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历史进步一定要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吗?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新时代背景下,世界应该如何对待多元文明和人类的共同利益?引导学生思考并认识:殖民主义的罪恶是特定时代的产物,但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本主义也不是所有国家和民族必经的阶段,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并不排除特殊性。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有关历史进步与代价的论述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我们不能将历史进步与代价的辩证关系变成“进步决定论”的教条,沦为新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帮凶。

唯物史观作为完整严密的历史观,不仅包含科学的社会认识,也包含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优秀价值观。③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了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才是人类社會最崇高的理想与追求。

面对历史我们既不应该虚美、歧视和选择性遗忘,也不应过分执着于苦难和仇恨。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了一切人的幸福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进步性评价应该体现对人类终极关怀的善意,并以此作为价值导向,这不仅是史家著述的使命,更是历史教育的旨归。

【作者简介】龚磊,扬州市江都区中学历史教研员,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张朝民,扬州市江都区仙城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王湉湉】

猜你喜欢
评价标准唯物史观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