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抗战史研究述评

2020-11-06 04:14杨子佼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10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改革开放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抗战研究取得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较多令人瞩目的成果。80年代到新世纪初期,学者们注重对湖南抗战史进行长时段宽视野的挖掘,不仅在宏观把握湖南抗战上取得重要进展,也在个案考察上取得可观的成果。进入新世纪后,湖南抗战研究趋向细化,侧重多领域深挖掘,较为全面而真实地还原湖南抗战的诸多细节。近年在中国历史研究的自我发展以及新史学思潮的浸润下,湖南抗战史研究又出现不少研究新动态,随着相关档案、日记、回忆录、图像等珍贵史料不断被整理出版,对该领域研究的深化多有裨益。但湖南抗战史研究仍存在许多不足,尤其是在史料整理、路径突破、学术合作等方面有待继续加强。

关键词:湖南抗战史;区域抗战史;改革开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6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982(2020)10-0079-08

湖南在抗日战争中居于特殊的地位。特别是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其抗战地位得以凸显,由抗战后方逐渐转为抗日前线,甚至成为十四年抗战的决战之地。湖南在抗战中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与牺牲,牵制并消耗了大量侵华日军,挫败了敌军迅速占领湖南、彻底“解决中国事变”的作战计划,有效地支援了全国的持久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① 正因为湖南独特的抗战贡献,湖南抗战史即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中的重要方向,得到学界持续不断地关注。改革开放后,受到思想解放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逐渐打破意识形态的藩篱,摒弃过往研究局限于革命话语的现象,摆脱“非此即彼”的单一叙述模式,在研究视野与研究内容上多有扩展,并取得了较多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学界至今尚无相关学术史梳理,有鉴于此,本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抗战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相关成果,梳理其发展脉络,对该研究乃至区域抗战研究的发展作出展望,抛砖引玉,以期未来湖南抗战研究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突破。

一、湖南抗战史研究的发展

改革开放至新世纪初期,是湖南抗战史研究开拓与发展的新时期。这一阶段,学者们注重对湖南抗战史进行长时段宽视野的挖掘,既在宏观把握湖南抗战史上取得显著成效,也在个案考察上收获可观成果。

首先,多本具有纪实性质和通史性质的著作相继出版,在史实重现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者在继续明确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的同时,也开始对国民党的抗战事实进行客观如实书写,以往被视为研究禁区的领域,开始不断成为新的学术生长点。关于国民党领导的湖南正面战场,此前的研究少有涉及,这一时期则出现了一系列战争专题的纪实作品,分别对湖南几大战役进行细致考察。如周询的《抗日时期常德会战》、曾凡华的《最后一战——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纪实》、张和平的《落日孤城——中日衡阳会战(衡阳保卫战)纪实》、戚厚杰的《湘江战火——长沙会战纪实》等,不仅对各战役的经过与结局进行充分爬梳,还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人物和事件作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评价。这方面研究对相关战役的细致描述,比较完整地呈现了湖南战场的全貌。与此同时,相关通史著作相继出版。如萧栋梁、余应彬的《湖南抗日战争史》以国共合作为研究主线,详细梳理了抗战时期湖南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②,罗玉明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摒弃以往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相对立的态度,客观地分析了国民政府领导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进程③。这两本著述聚焦于湖南抗战历史的整体梳理,较为立体地呈现出抗战时期湖南的总体情况,进而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基础性著作。

其次,湖南抗战的地位和意义引起学界的重视,研究者尝试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讨论与分析。范忠程从抗战初期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出发,揭示其对湖南抗战的催化作用。他指出“九·一八”事变后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揭开了湖南民族解放斗争的序幕,为全国全民抗战的实现,在政治上、思想上,乃至群众基础上都做了重要准备。④ 戴佰汉、蔡北文分析了湖南的战略地位、会战规模,重点考察湖南几大战役的影响,认为从湖南的战略地位、中日双方兵力配备、会战次数和规模、战争影响可知,湖南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主战场,为全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的贡献。⑤萧栋梁则关注到湖南民众的抗日建国活动,指出湖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一直站在斗争的前列,用鲜血和生命从事神圣的抗日建国活动,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积极支援抗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⑥ 可以说,既有研究从不同方向对湖南抗战进行述评,折射出湖南抗战意义的多重面相。

此外,研究者除了在宏大视野中观察湖南抗战史,还在个案考察下发掘历史细节。在政治方面,曾常秋⑦ 和余求校⑧ 对湖南抗战时局下国共两党的抗战贡献、国共合作的起伏消长等问题做出切合实际的分析,以更加客观的态度评析两党的抗战,特别是对国民党的抗战贡献不再持否定态度,丰富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于文夕大火的问责话题,自事件发生之时就颇有争议,曹铁安利用文夕大火当事人的回忆录,力图还原大火发生前后的诸多历史细节⑨。战争方面,王建辉考察了三次长沙会战的性质和意义⑩,苏盾对衡阳保卫战的结局进行了深度剖析{11}。经济方面,傅志明关注到企业迁湘背景下湖南经济的发展,以此为切入点观察抗战时期湖南的经济情况。{12} 社会方面,唐正芒聚焦于湖南文化抗战运动,對此运动的组织、活动、群体等诸多方面予以介绍,揭示其历史价值。{13} 个案考察的不断增多,丰富了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也对扩展研究视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一时期,相关史料的整理出版工作也逐步展开。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主编的汇编资料《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战区受降纪实》收录了不少有关湖南战场的官方档案,对该领域的军事与政治研究有所助益。相关政治人物的回忆录,如《张治中回忆录》《杨伯涛回忆录》《今井武夫回忆录》等相继出版,为该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地方的文史资料,如《湖南文史资料选辑》《长沙文史资料》《常德文史资料》等,将近代以来各方人士的亲身经历记录在案,深度展现了民众的抗战记忆。另外,境外的研究资料也被翻译过来陆续面世。如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主编、天津市政协编译委员会出版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 长沙作战》和《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 一号作战之二:湖南会战》,就包含了日本方面关于湖南战役的很多史料,方便国内研究者从另一角度了解此段历史,开阔学术视野。相对而言,这一阶段的史料整理工作颇具成效,出版著作丰富内容多样,极大地方便了湖南抗战研究工作的开展,迄今这些史料仍是该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后至新世纪初的湖南抗战研究,大多数属于梳理类的历史呈现,或者说是一种历史纪实。尽管存在一小部分个案研究,初步解决了某些历史问题,但从研究深度、视角创新、问题发掘的角度上来说,依然存在种种局限。当然,若干基本史实的重现,也为此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该研究的发展具有推动性意义。

二、湖南抗战史研究的深化

新世纪以来,学术研究进一步摆脱“左倾”思想束缚,朝着更为繁荣的态势前行。受之影响,湖南抗战史研究开始强调“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在研究视角上,经历了从宏观把握到个案深入的转变。在研究内容上,克服了以政治军事史为主要内容取向,视野逐渐放大,开始关注抗战时期湖南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内容,试图在各个领域实现对湖南抗战历史的深度发掘,以期还原丰富而真实的湖南抗战史。

政治方面,若干历史事实被进一步分析与解读。其中,文夕大火的问责话题继续受到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对当事人回忆录的再挖掘成为此阶段重新审视文夕大火的关键。刘大禹利用台湾国史馆藏《酆悌遗著:焚余日记》写就《酆悌与长沙文夕大火新探》一文,还原了长沙大火诸多细节,认为“长沙警备司令酆悌与保安处长徐权根据省政府主席张治中之命,制定了焚城计划。纵火原因与过程业已清晰,因南门外伤兵医院不慎,引起火光,导致其他地方效尤。警察局长文重孚擅离职守,消防队提前撤退,没能及时灭火;酆悌不能指挥部队,电话通讯中断导致信息不畅,亦不能灭火,最终酿成惨剧”,他认为此事件的发生实乃连环效应。{14} 在此基础上,李常宝对相关问题展开进一步思考,认为酆悌的《焚余日记》也势难超越人类趋利避害之本能,以酆悌大火案后惶惑心理下的四天回忆及其义女的有关记载持论,实为有待商榷。因此,他在对比该事件各当事人遗留下来的历史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做一缩小取值范围的梳理质疑工作”,认为“焦土政策”的运用受到人事关系制约呈现出积极与消极、盲动与松懈的不同面相,国民党军政当局和湖南省府应对焦土抗战背景下的长沙大火负有集体责任。指出文夕大火的发生是焦土抗战的失策,而焦土抗战的失策是国民党当局在政治人事上松懈的表现。{15} 以上两文通过对史料的细致考辨,提出新见,试图进一步还原文夕大火的本来面目。

抗战时期湖南的政治人物受到研究者的关注,集中表现在对张治中和薛岳的研究。张治中因为文夕大火备受指责,薛岳因为拥护国民党的“反共”政策为后世所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主政湖南时亦有功劳。这一阶段,研究者重新考量了这些之前被批判或否定的历史人物,避免将其简单化定性,注意以多元的、平衡的标准进行衡量。戴开柱等人对张治中主湘期间的政治改革{16}、社会治理{17}、教育政策{18}进行研究,总体认为张治中在推动湖南抗战以及稳定湖南社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李岱峰{19}、郭洁{20}对薛岳的抗战经历、军事思想、治湘政策展开分析,认为薛岳为湖南抗战后方基地的巩固以及战时湖南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战。该方面研究从客观事实出发,尽力还原这两位人物的历史形象。

这一时期关于抗战时期湖南政治制度的研究更为细致化。邮件检查制度{21}、医疗卫生政策{22}、兵役政策{23}、仓储政策{24}、田赋征收制度{25}、征兵制度{26}均成为学者们的研究对象。尽管这方面的研究都是以湖南为单位进行考察,但亦能以小见大,从中窥探出国民政府地方政策的基本情况。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湘西由于地理位置和人口构成的特殊性,其政策与制度成为学者们讨论的焦点。张传跃从湘西革屯运动着手,探讨了抗战爆发前后该运动与地方和国家政策的联系,思考重建现代多民族国家过程中如何建构民族区域政治的问题。{27} 刘鹤则关注到湘西的现代化,发现国家政府加强地方控制与地方现代化密不可分的联系。{28} 既有研究从问题本身观察到国家与地方的特殊纠葛,对于研究抗战时期的地域问题具有重要参照意义。

关于战役的研究,研究者跨过了对其经过和作用的宏观思考,进入到更为细节的讨论。邓野关注到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投降的问题,反驳台湾方面否认方先觉投降的说法,运用大量原始史料,论述了方先觉投敌的事实,并分析了方先觉一案与当时中国政治的关系。{29} 关于常德会战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朱清如翻阅了各种口述资料、笔述资料以及档案资料,力证日军在抗战中无视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的事实。{30} 另外还有衡阳保卫战败因问题、中美空军联合作战问题等都引发学者广泛讨论。

经济方面的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关于抗战期间湖南各经济行业的变化,此前的研究着重将其放在企业迁湘的背景下考察,而这一时期,刘国武关注到抗战大环境以及国民政府当局的经济政策所带来的影响,以及该时期湖南工矿业{31}、金融业{32}、农业{33}所呈现的不同面相,并详细地分析了其发展过程。尤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地方高校出现一批优秀的学位论文,对抗战时期湖南的经济情况进行专题分析,研究对象包括湖南的邮政{34}、粮食储运{35}、铁路建设{36}、盐务管理{37}、银行业{38}等。这不仅使得此类研究朝着更加缜密的方向发展,还丰富了湖南抗战史经济部分的研究成果。

由于日本右翼歪曲历史事实,美化侵略谎言,同时为了警示后人,不忘国耻,2004年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决定展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课题调研。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学者开展了湖南抗战损失的调查工作。尽管在抗战结束之时,湖南省政府就曾发布过《湖南抗战损失统计》和《抗战损失调整表》公示损失情况,但现代学者在查阅大量档案、文献、方志等史料后发现,湖南的战时损失远远大于之前公布的数据。对此,研究者在仔细考辨日本侵湘的具体情况后,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对损失数据进行补充与修订,重新统计了湖南抗战的经济损失,继而深入论证抗日战争对湖南现代化的重创,认为抗日戰争使湖南现代化进程倒退半个世纪以上。{39} 关于经济损失的研究既具有学术价值,有力地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恶劣行径,也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社会方面的研究则关涉多个话题,内容十分丰富,在地区教育、慈善救济、社会运动等专题上取得丰硕的成果。暨爱民、刘鹤等人梳理了抗战时期湖南的教育情况{40},考察了湖南境内不同区域的教育特点{41},探究其发展意义,较为全面地呈现了特殊时局下湖南的教育情形。关于抗战时期湖南的慈善救济问题,李陵、茹佳楠、曾桂林等分别对社会救济{42}、政府救济{43}、机构救济{44}展开论述,除了详细考察各方面的救济工作,还进一步分析救济成效与缺陷。抗战期间湖南出现各类社会运动,李在全、杨乔、田德金等分别对这一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45}、破除迷信运动{46}、献金运动{47}进行深入探讨,挖掘这类社会运动与湖南抗战救亡的相互关系, 通过考察这些内容,逐渐明晰了抗战时期湖南的社会情况全貌。

当然,以抗战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依托,有一项内容无法被学界忽视,即社会动员。李亮考察了抗战时期湖南政府的民众动员,他在梳理民众动员的思想、机构和措施后发现,湖南民众动员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人员管理、动员效果方面还是存在些许缺陷。{48} 项玮以湘西革屯事件为切入点,分析了湘西苗疆的抗战动员活动,探讨了复杂的社会背景下湘西人民、政府机构的行为选择与动员措施。{49} 还有学者注意到文化层面的宣传动员,利用个例对此展开考察。如伍卓琼、朱华关注到战时的塘田战时讲学院,分析该学院与湖南抗战文化运动的关系,认为塘田战时讲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人才,对当地民众的抗战宣传也取得了卓越成效,是湖南抗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0};陈艳辉则从湖南《力报》的发展变迁、报道、言论、副刊专刊及报人等具体层面入手,系统考察时人如何利用报刊媒体进行抗战动员,从而实现文化抗战{51}。以上诸多研究,或突出政府的主导地位,或重视民众的参与程度,集中展现了湖南抗战动员的双重面相。

这一阶段,湖南抗战的专题史料相继出版。在《湖湘文库》大型丛书的编纂中,编委会组织整理与编辑湖南抗战相关资料,出版《湖南抗战日志》《湖南抗日运动救亡史料》《湖南抗战阵亡将士事略》等有关书目,为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2012年,湖南省档案馆联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出版《抗日战争湖南战场史料》。此书共分为5册,各册收录的资料按照种类分为战斗详报、会战文电、阵中日记、会战纪实。{52} 该丛书内容详实,集湖南战场档案资料之大成,学术价值不言而喻。

总体而言,这一阶段的研究越来越走向多元化,实现了从整体把握到个案研究的跨越,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上均有了进一步提高。随着研究视角的细致化与开放化,学者们在不断发掘新问题的同时,持续突破旧话题,对其展开学术争鸣并阐述不同见解,在各方面均取得不小的进展。

三、湖南抗战史研究的突破

近年来,在中国历史研究的自我发展以及新史学思潮的浸润下,新文化史、公众史学、新革命史等一系列理论方法在学界传播与流延,成为史学研究的新活力,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研究范式的转向与发展。如此背景下,湖南抗战史研究积极汲取新方法与新理论,在研究路径上多有突破,出现不少研究新动态。

其一,口述调查的兴起,扩大了湖南抗战史的研究路径。2013年,湖南省图书馆对湖南抗战老兵进行口述访问并出版《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将102位老兵的战争经历以及所见所闻收录其中,记录了他们参与湖南抗战的真实历史。{53} 而后,湖南省图书馆又将目光进一步扩大,在老兵口述录的基础上,编辑出版《湖南抗战亲历者口述录》一书,还原了许多抗战细节。{54} 除了此类整体性的考察,一些个例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如湖南师范大学的口述史团队专门就衡阳保卫战采访其亲历者与老兵,由此挖掘该战役的诸多细节,使人们更加深化对这一战役的认识。{55} 罗小红访问参加过长沙会战的一位台湾老兵,从这位特殊人物的讲述中观察该段历史。{56} 相比长久以来研究者主要将目光对准重大战役、政治名将等内容,口述史路径下的湖南抗战研究则更愿意着眼于下层士兵以及普通民众的经历和情感,这种转变无疑进一步扩大了湖南抗战史的研究視域,拓展了研究渠道。口述历史不仅是书写公众的历史,还以一种更为平易近人的方式将历史的关怀注入社会责任中,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湖南抗战史研究的意义。

其二,“历史记忆”的引入,加深了湖南抗战史的研究内涵。岳麓山的抗战记忆{57}、衡阳抗战空间记忆{58}、文夕大火的书写记忆{59}皆被学者挖掘,他们通过梳理这些记忆的产生、形成与流传,揭露记忆的多重表达,分析其与政治、社会、文化等密不可分的关系。纪念是传递历史记忆的途径之一,有学者通过爬梳战时湖南社会各界对抗日烈士的纪念活动与纪念方式,发掘其纪念功能,从中探讨“纪念”与保存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60}有学者从当今的纪念话语着手,探讨传播媒体如何联系历史与当下,如何在传播历史记忆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61}在历史记忆的视域下,学者们把与湖南抗战相关的文化、思想和表达纳入到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中,挖掘其中蕴藏的深层次含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类研究中,学者们的诠释话语愈发深刻,围绕“建构”“认同”等后现代思潮中的流行概念做出许多探讨。有学者认为,抗战记忆在经历了多种添加与重构之后,其意义已经脱离了“本相”,继而会以更贴合社会实际的方式存在,因此抗战记忆带有强烈的建构属性,即阐明抗战记忆的本质内涵。在历史记忆的语境下,湖南抗战的内涵不断被发现与挖掘,为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其三,抗战话语的构建,丰富了湖南抗战史研究的现实意义。湖南为抗日战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与牺牲,要发扬其抗战精神,确立其抗战地位,就必须构建起湖南的抗战话语。李斌梳理了湖南军民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突出表现,认为广大军民在顽强抗击日军的过程中,充分诠释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攻坚克难、血战到底、精诚合作、坚忍不拔的湖南抗战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对激发人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62} 陈其胜、张文科从逻辑前提、历史内涵和价值意蕴三个方面构建湘北抗战话语,认为“梳理湘北抗战历史、界定湘北抗战概念、评价湘北抗战地位、弘扬湘北抗战精神,构建湘北抗战的话语体系,是加强和深化湘北抗战研究的需要”。{63} 高其荣进一步分析了湘北抗战话语的概念和意义,强调构建湘北抗战的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并非只有单纯的学术意义,这也是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推进湘北抗战研究、彰显湘北抗战历史地位的需要,是弘扬湘北抗战精神,有效利用、开发抗战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64} 以上文章既明晰了湖南抗战话语的基本要义,也点明了构筑该话语的社会意义。

其四,新史料的出现,拓展了湖南抗战史的研究视角。受到后现代思潮文化转向的影响,研究者在史料的选择上发生了变化。除了档案、报纸、日记等文本资料,以图像、歌谣、影视为主的视听资料也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例如图像资料,长久以来都是作为历史研究的旁证,或是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历史书写中,但自从彼得·伯克将图像研究从实证上升到理论,完善了图像证史的研究方法,图像资料愈来愈受到史学家的青睐,学界也随即出现整理与出版这类史料的热潮。现有关湖南抗战的图像资料有张宪文主编的《日本侵华图志(第10卷):侵占华中地区(1938—1945)》,沈铁、黑马编著的《三战长沙城:长沙大会战影像全纪录》,韩文琦、张金龙等主编的《常德八千师:常德保卫战影像全纪录》,中共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纂的《国恨家仇——侵华日军三湘罪孽实录》等等。这些图像资料囊括抗战时期的湖南战场、社会、人物等多方面内容,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部分图像还是首次被公开,意义十分重大。更为重要的是,这类新史料的出现,在研究视角的延伸与拓展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为湖南抗战史研究提供了更为新颖的内容取向,丰富其研究成果。

四、研究展望

尽管改革开放后湖南抗战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某些方面出现不少值得重视的成果,但该研究在史料整理、研究视角、学术合作方面尚有探索余地。鉴于此,笔者对湖南抗战记忆史的未来走向提出若干思考。

(一)加强史料的挖掘与整理

史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史料的搜集与整理成为史学研究得以推进的关键环节。就目前來看,湖南抗战的史料在内容和类别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从内容看,国民党的资料略显丰富,而共产党的则相对较少;在几个发生重大战役的地区,如长沙、常德、衡阳、湘西地区的资料较多,而其他地区的资料在整理以及开放程度上略显不足。从类别看,相关资料倾向于政治、战争等内容,而社会方面相关的资料并不丰富。史料内容与类别的倾斜,可能会导致研究有所侧重从而顾此失彼,难以形成整体且完善的研究格局。因此,今后的研究,史料的收集与整理仍是主要工作之一,要进一步丰富缺失的资料,建立完备的湖南抗战史料体系。

其次,要拓展史料收集的路径,强调中外文献互补与多语种史料的运用。抗日战争复杂的世界背景,决定其研究资料应具有国际性特点。过往的湖南抗战史研究在史料运用方面主要以中国大陆的文献资料为主,对域外文献涉及甚少。若未能以全球视野深入研究有关问题,则无法体现该湖南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性特征。日本的国会图书馆、防卫省战史部资料中心、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东阳文库、亚洲历史资料中心电子数据库,台湾的“国史馆”、中研院,美国的国会图书馆等机构均保存了大量湖南抗战的资料,但较为遗憾的是,因为政治、语言等因素,学者们对这部分史料的挖掘与利用还明显着力不够。这时候就需要学术界打破各种障碍,进行史料的翻译与共享,为该研究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多媒体等技术日趋成熟,史料资源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史料整理与保护的重要途径。2017年,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上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牵头的这个抗战史料数据平台,包含了从1931年到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图书、期刊、报道、图片等,此数据平台的开放将大大方便抗战史的研究。当前湖南省档案馆以及各地方档案馆虽有将部分档案在其网页上进行共享,但内容稀缺且较为零散。所以如果能将湖南抗战史研究史料整理成专题,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其数字化,相信会有力推动湖南抗战史,乃至整个抗战史研究的发展。

(二)寻求研究路径的继续突破

在本土史学的发展以及域外理论的指导下,湖南抗战史研究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不仅传统研究得以赓续,还产生了部分较为新颖的研究成果。这类成果不仅拓展了研究内容,甚至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向与突破。但是从整体来看,湖南抗战史的研究路径与方法依旧需要继续完善。例如经济部分的研究可以借鉴新制度经济史、比较经济史、区域经济史、计量经济史等新式研究方法,为其增添更多经济史方法理论,增加其科学性。又如在研究抗战时期湖南的少数民族问题时,亦可利用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进行探讨。不同学科的融合发展,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是湖南抗战史寻求发展、突破传统的又一路径。

同时,研究者不妨将视线下移,把研究兴趣和精力适当转移到微观事物或是边缘人物上。目前的研究把大部分目光聚焦在大事件大人物上,而微小事件人物的研究不仅可以让研究话题更具生动性、新颖性,还能深化相关研究内容,增强人们对湖南抗战更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湖南抗战史研究需要关注与强调微观研究,以进一步丰富研究内涵。据笔者了解,近几年地方上发现不少抗日宣传画,如沅陵县于1941年张贴的“灭鼠如灭日寇”的预防鼠疫宣传画、泸溪县的抗战宣传墙画等。这些宣传画的构图、文字、口号、象征含义皆可成为研究内容,对它们的细致解读,能够从中探究出时人的心态、情感以及对抗战的态度,从而丰富湖南抗战史的研究路径。

(三)完善学术合作

湖南抗战史研究要加强交流与沟通。此前,学界召开了不少以“湖南抗战”为主题的学术会议。比如,1995年的湖南纪念抗日战争50周年学术讨论会,围绕“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湖南战场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话题展开讨论;2003年,由湖南文理学院主办、湖南常德细菌战受害者调查委员会协办的“纪念常德会战6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南文理学院举行;2015年,由毛泽东思想生平研究会、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毛泽东与抗日战争”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韶山召开;2017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战争研究》编辑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抗日战争纪念网主办的“第一届抗日战争军事史暨湖南抗战学术讨论会”在湖南衡阳举行;2018年,“第二届抗战区域研究暨湖南抗战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常德举行,等等。学术会议的召开促进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讨论与交流,在一定程度上繁荣了湖南抗战史研究。今后的湖南抗战史学术会议,只有深化研究内容,扩展研究主题,完善会议质量,加强海内外学者的交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合作。

湖南抗战史研究要加强学术团体的建设。据了解,当前的湖南抗战研究团体在数量增长上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产生国际国内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相对较少,深度合作的跨学科领域研究尚不够深入。因此,未来的学术共同体,要摆脱“空有其名”的现象,注意科研质量的提高与发展。值得学习的是,2017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华南抗战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开题,希望能够通过此课题推动华南抗战研究取得新突破;2019年5月,华南抗战史研究中心在华南师范大学挂牌,华南抗战史研究在经费配套、人力和平台建设方面将得到积极支持,为该研究提供活力与动力。此外,华南师范大学已成固定的科研机构对华南抗战史的发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观之,高校具有良好的学术资源,其在学术氛围、学术质量、学术人才建设方面的努力应是毋庸置疑,对于湖南抗战史学术团体的建设与发展,高校仍需在其中承担起带头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抗战史研究逐步发展,形成诸如东北抗战史、华南抗战史、湖南抗战史等一些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但透过现有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区域抗战史研究既难以将地方与整体相联系,也无法从地域研究窥视总体研究的发展。从时间和空间来看,历史环环相扣,地域之间、地方与整体之间的种种联系无法割裂。因而,区域抗战史的研究虽要以地方为起点,但又不应以地方为限制,切勿画地为牢,而要在全球化的视野中树立全局观念并不断开拓创新。

注释:

① 范忠程:《湖南抗戰述论》,《抗日战争研究》1996年第4期,第129页。

② 萧栋梁、余应彬:《湖南抗日战争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 罗玉明:《抗日战争时期的湖南战场》,学林出版社 2002年版。

④ 范忠程:《九一八事变后的湖南抗日救亡运动》,《求索》1994年第1期。

⑤ 戴佰汉、蔡北文:《湖南在抗日战争史上的地位》,《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4期。

⑥ 萧栋梁:《湖南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贡献》,《湖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⑦ 曾长秋:《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湖南》,《湖南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⑧ 余求校:《评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在湖南的抗战》,《武陵学刊》1995年第4期。

⑨ 曹铁安主编:《长沙大火》,岳麓书社1997年版。

⑩ 王建辉:《三次长沙战述评》,《求索》1985年第5期。

{11} 苏盾:《衡阳保卫战及其败因》,《徽州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

{12} 傅志明:《抗战时期企业迁湘概况及对湖南经济发展之影响》,《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13} 唐正芒:《湖南抗战文化运动概略》,《云梦学刊》2000年第2、4期。

{14} 刘大禹:《酆悌与长沙文夕大火新探——基于〈酆悌遗著:焚余日记〉的解读》,《民国档案》2013年第4期。

{15} 李常宝:《1938年长沙大火的再考察——兼与刘大禹〈酆悌与长沙文夕大火新探〉一文商榷》,《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7期。

{16} 戴开柱:《抗战初期张治中“湘政”工作的三大特色》,《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17} 朱玉宝:《张治中主湘与国共合作在湖南的发展》,湘潭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18} 郑大华、刘鹤:《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湖南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会议论文集》2009年9月。

{19} 李岱峰:《试论抗日战争时期薛岳的几个问题》,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0} 郭洁:《抗日战争时期薛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1} 廖发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邮件检查制度述论——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22} 朱云翔:《抗战时期湖南医疗卫生政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3} 隆鸿昊:《抗战时期湖南兵役初探》,《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3期。

{24} 均霞:《抗战时期湖南仓储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5} 袁也:《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田赋征实若干问题研究》,湖南科技大学201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6} 张晓燕:《抗战时期湘西地区的征兵研究——主要基于湘西保靖县馆藏档案资料的分析》,吉首大学2016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27} 张传跃:《抗战爆发前后之湘西革屯运动探析》,《民族论坛》2016年第2期。

{28} 刘鹤:《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与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以湘西为例》,《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4期。

{29} 邓野:《蒋介石对方先觉投敌案的裁决》,《历史研究》2006年第5期。

{30} 朱清如:《试论日军在常德会战中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31} 刘国武:《抗战时期湖南的工矿业》,《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2期。

{32} 刘国武:《论抗战时期湖南的金融》,《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3} 刘国武:《抗战时期湖南农业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4期。

{34} 廖发棠:《抗战时期湖南邮政研究》,湘潭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5} 潘红石:《抗战时期湖南粮食储运之研究》,湘潭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6} 李声满:《抗战时期湖南铁路建设研究》,湘潭大学200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7} 唐振民:《抗战时期湖南盐务管理述论》,湘潭大学2009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8} 董丽霞:《抗战时期湖南银行研究》,湘潭大学201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39} 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湖南省抗日战争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40} 暨爱民:《抗战时期湖南教育发展述论》,《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1期。

{41} 暨爱民、刘鹤:《论抗战时期的湘西教育》,《抗日战争研究》2012年第3期,

{42} 李陵:《长沙基督教青年会抗战时期的难民救济工作》,《船山学刊》2005年第3期。

{43} 茹佳楠:《抗战时期湖南的难民及难民救济》,湘潭大学201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4} 曾桂林:《红十字会与人道救助——以近代湖南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45} 李在全:《抗战时期湖南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平教会为中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46} 杨乔:《抗战时期湖南的“破除迷信”运动》,《求索》2017年第12期。

{47} 田德金:《抗战时期湘西献金运动研究(1937—1945)》,西南大学2018年度硕士毕业论文。

{48} 李亮:《抗战初期湖南省政府民众动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49} 项玮:《湘西苗疆抗战动员研究(1936—1938)》,中国政法大學201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0} 伍卓琼、朱华:《塘田战时讲学院与湖南抗战文化运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51} 陈艳辉:《湖南〈力报〉1936—1945研究——基于文化抗战视角的考察》,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52} 湖南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湖南战场史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53} 湖南图书馆编著:《湖南抗战老兵口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54} 湖南图书馆编著:《湖南抗战亲历者口述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55} 王宗君、杨明源、史鑫鑫、谢晗、康帅、郭辉:《衡阳雁去不绝响——历史视域下的衡阳保卫战》,《江淮文史》2015年第3期。

{56} 罗小红:《落叶归根:台湾老兵口述史个案研究》,中南大学2010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7} 吴晓君:《岳麓山的历史记忆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58} 邓庄、周丹:《纪念性空间文化传播与认同的建构——以衡阳抗战纪念地为例》,《新闻传播》2018年22期。

{59} 张弛:《文夕大火:战时文人的创伤记忆与灾难书写》,《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年第2期。

{60} 朱倩:《湖南社会各界对抗日烈士的纪念(1937—1947)》,湖南师范大学2018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61} 周丹、邓庄:《媒介抗战记忆书写与认同建构——以衡阳抗战纪念性报道为例》,《东南传播》2019年第2期。

{62} 李斌:《湖南抗战精神的建构与诠释》,《求索》2018年第4期。

{63} 陈其胜、张文科:《逻辑前提、历史内涵、价值意蕴:湘北抗战话语体系的构建》,《世纪桥》2019年第2期。

{64} 高其荣:《构建湘北抗战的概念框架和话语体系》,《云梦学刊》2019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子佼,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责任编辑  庄春梅)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