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以致用”

2020-11-06 02:50徐乐
美与时代·下 2020年8期
关键词:韩非子评价

摘 要: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步探讨。或许,笔终将成为一种价值符号。

关键词:笔;韩非子;造物思想;评价

一、引言

韩非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它主张“依法治国、重本抑末、奖励耕战、物以致用”。韩非用造物设计来佐证阐释自己的学术思想和政治主张。他将质与文、实用与美观独立起来,认为“需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当人们有意识地记录保存某些特殊的信息的时候,笔的最初形态就已经诞生了,在之后的几千年里,其形态经过了多次改变。人们最初通过借用自然产物,比如树枝和兽骨在地上或者石头上记录信息,到后来逐渐地抛弃自然工具转而进行对工具有意识的改变,开始主观审视笔的便捷与美观。

二、秦汉及更早时期的笔

——“需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

韩非认为,“需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于审美观上理解为:他认为需要装饰来讨论它的美丑的器物,那么这种器物就是不美的。中国最早的毛笔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出土最早的毛笔,是湖南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中出土的“战国笔”,它是用几块铁片将毛笔笔尖夹在中间,然后再进行捆扎,涂上漆料。铁板固定笔头,丝线捆扎固定铁板,没有其他更多的装饰,亦没有体现贵族身份的特殊结构。那时候的毛筆就已经具有蓄水多、柔软富有弹性的特点,聚焦毛笔记录的功能性,其属使用之美。

“秦笔”在“楚笔”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发展,把一端镂空,将毛笔笔头放在腔内,再在外边套上笔壳来固定笔头和腔体。相比于“楚笔”较为原始的造型结构,将“楚笔”最外层的油漆和固定的铁板合二为一,形成笔壳,既解决了“楚笔”上存在的手感和结构问题,也没有多余的装饰,这也是“秦笔”有了后来近千年毛笔的基本结构和形态的原因之一。此于韩非看来,其质非但不衰,而其质美也。这样的造物方法解决了毛笔的易用问题,其属易用之美。

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追求更高的心理层面的需求,即审美趋势偏向精神方面的追求。“簪白笔”曾经作为宫廷的礼仪制度的一部分而记载史册,其用法是不沾墨水,插在帽子侧方,兼具有毛笔和礼仪的作用,直到后来纯粹作为装饰。将毛笔赋予宗教礼仪的精神色彩之后其本来的功能性竟消失殆尽。礼仪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饰的存在意义远胜于其在产品上功能的价值体现,《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载“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讲的是匠人在制作之前先以华美的辞藻来形容描绘将要造出来的器物,但是结果都是失败,其意在表达以文害质,必将以失败告终。

三、唐宋时期的笔

——“去规矩,妄意度不可用”

韩非极力推崇建设法治社会,强调法律规矩的作用,他认为“去规矩,妄意度不可用”。辐射到造物观上来讲,韩非强调在造物的过程中对于造物步骤、工序、材料等的严格遵守。他在《韩非子·用人》中明确强调:“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废尺寸而差短长,王尔不能半中。”讲的是如果以匠人自己的眼睛度量制作车轮的材料,那么一个能上路跑的圆形的车轮都做不出来,即使能做出来也会花费巨大材料。所以此时对于规矩的遵守和工具的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属规范之美。

不同时期的审美观受技术、经济、政治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笔的设计规范同样如此。人们对于毛笔造型结构的审美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开始研究不同动物身上的毛发之间的区别,并对于这些软硬不同的毛发在毛笔上使用位置的不同加以研究,使之实现更大的功能满足。他们把硬度较强的兔箭毛选择作为笔柱的材料,满足不同用法所需要的笔的支撑性;黄鼠狼毛相对柔软,置于外围实现毛笔对于高含墨量的需求;笔杆部分依旧只有简单的腔体结构,能够便于抓握控制即可。正所谓:“物以致用,而后规范。”

高脚桌椅的出现、纸张的大规模使用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用笔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笔的设计便有了新的设计规范,“散卓笔”应运而生。“散卓笔”没有硬质笔柱,较长的笔头和无柱式空心设计其实是对于“长峰笔”的一次改良,在客观环境的变化上人们接受了对于这种形式的美的设计。“散卓笔”适合用于悬着手腕书写的草书行书之类。它的出现改变了关于笔的硬质部件的固有认知,是当时人们在设计上、审美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它兼具韩非子所认同的造物观念,从功能出发,不做无用修饰。

四、明清时期的笔

——“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

如果说“散卓笔”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材料美、功能美和艺术美的认识和运用的话,那么在明清时期对诸多笔的认识则更多偏向于形式美。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我们熟知的“买椟还珠”的故事,郑人买了楚人的玉珠后只要了其包装的盒子而没要玉珠,韩非以“怀其文忘其直,以文害用”抨击了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明清时期对于制笔工艺不断追求的同时对于包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其中对于笔杆本身的材料也慢慢追求为紫檀、花梨、象牙等。对于笔头的设计也慢慢从材料、位置设计逐渐转向注意到笔头捆扎的方式,一时间“竹笋式”“香盘式”“葫芦式”争相竞出。

当时的人们认为经过复杂的设计、精美的装饰之后的器物是美的,他们追求工艺上的复杂,也追求包装上的精美。虽然经过精心设计后各式形态的毛笔能够适应更多场景的使用需求,但依旧是对于装饰和材质的追求。韩非子认为:“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他认为只要是装饰的东西就一定存在着缺陷,过分地追求装饰亦如画蛇添足,使材料失去原有的光辉。其中体现的二元对立论解释起来就是过分装饰的器物就一定是有缺陷的,是不美的。如此看来,明清时期的诸多不必要的装饰、造物法皆为“非美”。即使不同方式的书法作画等对于笔的要求不一样,那也只需要在功能上进行对应的改动,而不需要必要的装饰(笔头的捆扎方式)来加以区分。

五、现代的笔——“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

韩非认为,“凡刻削者,以其所以削必小”,意思是倘若要雕刻一件器物,那么刻刀必定比这个器物更小,但并不是指生产机器的外观体积更小,而是更加强调对于生产工具、制造工艺的高要求。2018年之前,圆珠笔笔头的生产工艺一直被其他国家垄断,2018年之后我们国家才真正掌握其生产工艺。当了解国产圆珠笔生产工艺的人们手里用上真正的国产圆珠笔时,那种主观上给人以认同的感觉,源自于对产品的肯定,于韩非子造物观上的表达即是积极的,是正面的,是美的。

诚然,由这样的审美观获得认同感的先决条件是在使用国产圆珠笔之前就已经知晓其复杂工艺,以及其背后的努力。于此,造物者,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品牌方想要其产品为大众的接受程度提高的话,便需要事先在宣传阶段做好准备。然而韩非子认为:“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并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通过匠人对于自己造出的器物宣传、文辞修饰与现实不同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对于文辞修饰、产品宣传与产品本身功能的统一性的观点。他认为言过其实或者不达其实都不足以体现产品原本具有的功能性。器物的使用功能與前期或者后期的宣传在本质上没有任何改变,不论多么夸张的形容,华丽的修饰,都不足以改变器物好用与否的事实。这与现如今商业产品设计所呈现的现象大相径庭。现代太多的企业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诸多复杂的方式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利用消费者和设计生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实现从中谋取暴利。现如今,诸多品牌方的虚假宣传信息屡见不鲜,正所谓“以文害饰,其质不美”。其实笔最本质的功能也只是记录而已。

现今人们的审美已经不再受夸张的装饰和文字描述影响,经历了夸张审美时期之后,对于器物的要求也逐渐回归功能。而且人们不再仅仅通过各式各样的软笔、硬笔去在纸上记录大脑无法长久保存的信息,审美的变化、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存储乃至不同主体之间的交流都已经能够不通过笔来实现,鼠标、键盘等也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甚至各式各样的手绘板、手绘屏等的出现也能够满足各式各样的笔的功能,这使得笔的形式更加的模糊。韩非子的“物以致用”观点强调器物的功能性,笔的实用功能是在纸或者竹简等媒介上记录信息,当纸这种媒介的存在由于技术的更替而变得愈来愈没有存在的必要时,那么笔的存在形态也就将随之变得模糊,更不用谈装饰了。

六、结语

笔作为记录信息的工具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其诞生的核心目的即其记录的使用功能。以韩非子价值体系中重视使用功能的造物思想看待笔的发展,能够更加清晰地梳理笔的发展状况及背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等影响因素。但是,当人们对于信息的记录处理已经趋于虚拟化的方式,“笔以致用”中“用”的需求有了更加先进便捷的解决方案之后,在互联网、物联网的世界里,在人们追求自由便捷的观念下,那么笔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值得进一步探讨。或许,笔终将成为一种价值符号。

参考文献:

[1]陈清,郭廉夫.《韩非子》“以法治国”理念下的设计批评[J].艺术教育,2015(6):55-59+158.

[2]戴文俊.毛笔演变与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初探[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3]李砚祖.韩非子工艺思想评述[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1986(3):25-33.

[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5]邵永海.读古人书之《韩非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6]朱友舟. 中国古代毛笔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7]周琳.中国笔具的发展演变及其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08.

[8]周炽成.从不两立到双赢——论韩非子的政治哲学[J].哲学研究,2009(12):42-47.

作者简介:徐乐,江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猜你喜欢
韩非子评价
妒杀韩非
鲁人徙越
韩非子说“言”
滥竽充数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买椟还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