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检融合后工业企业进出口关务的风险和防范措施

2020-11-09 02:58顾郁胜
财讯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业企业

摘  要:2018年起中国海关及检验检疫系统逐步实施了业务整合,本文主要从海关申报流程、监管要求等方面的变化入手,具体分析了关检融合后海关稽查及风控管理的政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环境、新形势下大型工业企业进出口关务的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最后提出相关管理建议,希望为企业关务管理人员提供参考,促进企业进出口通关能力的快速提升、风险可控。

关键词:关检融合;工业企业;关务风险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明显,多变的国际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企业运营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现阶段,绝大多数大型工业企业在采购端和销售端均融入了国际化进程,在这些日常业务环节中都会涉及到国际贸易及进出口通关业务,随着海关监管职能的不断完善,企业在进出口申报过程中将面临更大的关务风险和挑战,如得不到有效控制,轻则发生海关稽查处罚,严重的将直接影响企业信用。在这种情况下,探究大型工业企业进出口关务的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具备较强的现实性意义。

一、关检融合后海关稽查与风控管理的政策趋势

(1)深化“放管服”改革,事后稽查常态化

前期中国海关大力推进的“放管服”改革已经为海关监管模式转变奠定了制度基础,结合关检融合大环境的体系基础,为了配合营商环境优化,海关必然进一步提升通关时效,也就是说货物在通关环节将如弱化涉税及涉检事项的海关审核,未来海关监管的重点将放在稽查以及货物放行后的核查工作中,或者说更偏向于事后稽查。自2018年以來,很多企业感觉到,与以往通关过程相比,现阶段的海关事后稽查审核力度更大,审核的频次也更多,各类行政处罚事项时有发生,可以预计事后稽查势必会成为常态,通过稽查海关可从多方面审视企业的经营状况。

(2)加快口岸放行时效,稽查主体向属地(目的地)海关转移

这里所说的口岸海关是指货物进出境地海关,而属地海关是指企业注册登记地的海关,按照海关的稽查条例,以上两类海关均有权利对企业开展稽查工作,但随着口岸营商环境的优化 ,海关为了进一步提升通关时效,必然在口岸加快放行,而把稽查的主体后移指属地(目的地)海关去处理 ,这种情况是关检融合环境后监管模式改革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推测今后对于口岸海关倾向于办理进出口货物的口岸查验,办理口岸放行手续及相关海关数据统计,属地(目的地)海关强项与对属地企业的进出口业务进行专项稽查及日常管理。

(3)随着稽查业务深入 ,萌生第三方稽查协助的代理机构

随着海关稽查业务的深入推进,传统意义上的稽查领域将不断被突破,进口的海关稽查不再单单限定于纸面的合同、价格等显性因素,更多的变成稽查内部隐性因素,比如,价格构成方式是否合理,海外贸易如何签约,国外供应商生产成本是多少,国际航运市场是否有波动等等。由于稽查内容的覆盖面变广、变深,很多海关人员或企业关务人员并不具备相关技术或相关专业知识,这时候在海关稽查工作中,三方稽查协助的代理机构运营而生,它可以是会计事务所,可以是律师事务所,也可能催生除报关代理公司外的第三方稽查代理机构,它既可以代理海关的稽查业务,也可以代理企业的稽查应诉业务,有效提升海关和企业的专业能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海关稽核的深入发展,这种代理稽查方式会慢慢得到推广。

二、关检融合后海关监管要求的主要变化

(1)统一申报制度,营造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

对于关检融合业务而言,首当其冲的是整合申报项目,即对海关原报关单申报项目和检验检疫原报检单申报项目进行梳理,报关报检面向企业端整合形成“四个一”,即“一张报关单、一套随附单证、一组参数代码、一个申报系统”。为此海关在2018年陆续发布了《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和进出境货物备案清单格式》等一系列公告,整合申报完成后,极大程度上简化了企业的申报手续,实现了一站式服务,明显提升了通关速度,改良了营商环境。

(2)融入检验检疫要求,完善海关法律法规

关检融合后,海关更新了一大批法律法规,总体方向是融合原检验检疫要求,比如,对报关报检企业资质的获得进行整合优化,即企业在海关备案或注册登记后,一并具备了报关与报检资质;在2018年海关还更新了AEO企业认定标准,在守法规范、贸易安全等环节增加了原先检验检疫的管理要求,使得合规性方面更加全面和完善;同时在海关稽查制度、海关监管作业场所管理制度方面海关也在做类似的融合完善工作,预计随着融合深入,海关其他法律责任追究机制也会有这样的完善趋势。

(3)资源共享,形成监管合力

关检融合后原海关和检验检疫系统各部门的监管资源可以实现共享应用,一是可以加强两个系统的信息互换,共同提高查验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监测预警效果;二是通过两个系统的监管互认,整合人力资源,简化内部流程,并在合适时机推出共享的黑名单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可实现强化监管合力,深入细化的监督管理,既可以对进出口商品进行良好的风险防控,还可以提升监管设备的监管力度等。

三、关检融合背景下大型工业企业进出口关务的主要风险点

一般来讲随着大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推进,其进出口外贸业务量呈现出逐年增长态势,海关放宽口岸监管,加大事后稽查力度后,各企业的日常关务管理稍有松懈就将产生各类申报风险并启动稽核程序 ,特别是大型工业企业在原材料进口和产成品出口端一般呈现出业务批次多、涉税金额大的特点,一个小小的差错将可能为无限放大变成几批次的大问题或者年度性的大问题,具体表现在:

(1)因商品归类不实,导致企业涉税、涉检的风险

商品归类(HS编码认定)工作一直是进出口通关环节中的技术核心,对企业关务意义重大,根据中国海关规定,不同的税号代表了不同的关监管条件和税率,其中出口表现为退税率,进口表现为征税率,因此归类的准确与否一直是海关关注的重点涉税、涉检因素。许多进出口企业由于自己的管理人员不具备归类能力,将该业务委托给报关公司办理,认为交给报关公司办理就可以,有差错海关处罚报关公司就可以,这种情况下往往许多报关公司在没有清楚了解产品特性的情况下,根据以往经验归类,企业货主也草草确认,很容易出现归类不实的问题。

案例一:A公司从某国进口一批机器备件,其中涉及一件连接两个机器齿轮的传动带状货物,报关公司在与企业货主沟通过程中,仅凭货物照片无法完全判断该传动带状货物的基本材质,经与外贸公司协商认定一般大型机器设备均采用金属链条进行传动,该情况得到企业货主认可后遂按照7315890000(未列名链)进行归类,进口关税8%,该批货物进口后海关系统预警显示货价偏低,遂进行了系统不布控,货物在口岸放行后实施了属地查验,经开箱发现该传动带状货物实际为橡胶制皮带,应按照材质归类为4010350000(60cm<周長≤150cm的环形同步带),进口关税10%。最终,海关认定该批货物申报不实,其中报关公司因影响海关统计予以严重警告并处罚款5000元,相关申报差错纳入差错率统计;其中进口企业因影响国家税款征收被移送海关“两简案件”,除补交2%税差合计25万元外,另处罚漏缴税款的30%合计7.5万元,相关案件纳入申报差错统计并影响企业信用。

(2)缺乏系统预警机制,人为差错率高的风险

关检融合后海关推出了一系列的海关申报和监管信息化系统,比如,“全国一体化单一窗口”、“金管二期系统 ”、“查检四期系统”等,海关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监管工作融入了系统逻辑差错判断、自动布控等智能化功能,这种情况下,如企业关务方面缺乏对应的信息管理系统,或者关务信息化程度不高,在各项关务工作的处理上仍采用原有线下方式,不能及时发现申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使得申报工作本身就存在着不可控的人为差错风险性。

案例二:B公司在通关环节中采用自理报关方式申报,相关申报单据一直采用人工线下或者邮件方式传输并人工录入海关“全国一体化单一窗口”进行申报,在出口一批产成品时,因报关人员录入差错,货物单价按照吨进行录入,而海关系统的默认计价单位为公斤,导致总价变成了原来的1000倍,货物出口后企业按照报关单申报金额进行退税,其后海关在稽核过程中发现该货价不符问题,按照海关行政处罚条例,海关对B公司按影响国家外汇、出口退税,除退回多退税款外,处申报价格10%的罚款合计250万元,可见即使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如果该申报业务建立在系统逻辑判断的基础上,企业就可以及早发现这类低级错误。

(3)关务专业素养不足,无法配合稽查、审价的风险

随着关检融合深入,很多企业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通关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是通关过程中海关干预逐渐减少,一些企业由于对海关改革缺少足够的认识,经常片面认为海关已经降低监管力度,非但没有继续招聘关务管理人才,反而将资源投入了销售采购环节,消减关务人员甚至裁撤关务部门。这样的企业一旦发生稽查事件,相关应对人员往往缺乏专业关务知识,不能对实际情况作出正确解释,或是缺失说明材料,或是无法及时提供证明文件,造成海关其他不必要的猜测,相关信息沟通不畅进而产生严重的稽查后果。

案例三:C公司常年从事大宗原料进口业务,此前接到海关稽查通知要求对3年内进口大宗原料申报进行审价,特别是对于进口代理费用构成进行重点说明,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归档,该公司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及时出示全部2000多份报关单对应的采购合同、代理合同及相关价格构成信息,为避免海关处罚,对无法出示的材料一概向海关反馈不存在该类费用,根据海关系统云数据分析,海关认定该企业申报货价低于同期平均水平,存在少报或漏报代理费用情况,最终根据审价意见,按照市场平均代理价格0.4元/吨补交前3年进口关税5400余万元,可见如企业关务管理体系完善,能及时出具有效代理合同和价格信息,说服海关按照实际成交审价则可避免海关其他不必要的猜测,造成按市场平均价格计价补交税款的情况。

四、大型工业企业规避关务风险的管理措施

(1)提升商品归类能力,规避归类不实风险

第一,对于海关培训应积极参与其中,时刻关注海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是否发生变化,通过日常与属地海关官员的业务交流和探讨,对海关归类工作机制做到充分掌握,严格落实企业归类工作的相关要求。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海关归类体系,科学、合理的做好商品归类工作,从而从源头处防止归类不当风险的发生。比如,对于企业常规进出口的商品可将海关公布的归类决定,海关系统的历史申报记录作为的主要归类判别依据;对于归类存疑或者首次进口的商品,企业可以运用归类预裁定机制,提前向海关申请、报备归类结果,以此作为实际进口时的归类依据。第三,认真分析海关稽查通知,积极应对归类质疑。有些企业往往一收到海关的稽查通知就头脑发热,不知如何是好,对于海关来查什么也搞不清楚,要么全面接受准备被海关处罚。其实对于海关的稽查通知,企业应该聚焦双方争议焦点,比如,海关的稽查对象是什么,即对企业的哪方面情况或哪些进出口货物进行稽查,或者搞清楚海关的稽查内容,即是归类引起的税差问题还是监管条件的问题等信息,在进行充分审题后再准备详细有力的资料辅助海关协查,或是说服海关认可企业归类,解除稽查风险,或是最大可能降低企业责任或涉税范围,争取从轻处罚。

(2)运用AEO高级认证体系,优化企业关务合规体系

一是,对于大型工业企业而言其自身就具备了长期进出口货物的规模优势,为有效规避关务风险,这类企业需要加强内控,实现企业贸易及关务合规化管理。对有条件的大型工业企业应积极申请AEO认证,一方面,获得认证的企业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货物平均查验比例率,获得较快的通关时效,从本质上降低进出口环节的物流费用,另一方面,AEO认证体系中的复核制度可以帮助企业提交的申报数据或报关数据的准确性;内审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的内控执行、监督架构的有效执行;追责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相关制度的严谨落实的持续性;改进制度可以帮助企业相关制度持续优化和改进,保障企业合规。海关每三年一次的重新认证可对企业的关务安全进行重新审视,对所有标准的逐一认证,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负担,更多的是企业关务合规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规范。二是,建立事前预审,事后复查的关务机制,落实合规性管理。从以往海关稽查的案例来看,容易发生合规风险的企业往往是一些完全依赖代理公司的甩手掌柜,这些公司一方面根据报关公司的要求提供货物资料输出信息,另一方面,在货物完成通关手续后要求代理报关公司交付货物报关单、税单、检验检疫证书等,至于中间环节企业既不了解也没有专人进行控制,一旦进出口货物通关受阻或受到海关质疑,启动了相应核查稽查,企业就没有方向了从长期来看,企业要杜绝贸易合规领域的法律风险,顺利通过海关稽查,关键是要做好企业自身的贸易合规管理,其一要建立事前预审机制,即企业关务管理人员在货物进出口发运前就要审核货物的合同、发票、监管证书、HS编码归类,对于符合中国海关监管要求,具备申报条件的业务再安排国际海空运输;其二建立事后复查机制,即通过员工培训、抽样检查、内部审计等方式,安排专门人员在货物通过后对反馈信息进行复查,对于代理报关公司在代理作业中的差错情况,单证进行复查和监管,争取在海关稽查前,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置问题,最大程度上减少合规风险。

(3)强化关务风险防范意识,组建高水平关务团队

第一,面对海关政策的日益优化升级,为避免企业关务人员的主观差错重复出现,企业应将提升相关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作为工作重点,通过加强全员的风险意识,在思想上时时刻刻重视关务风险,从主观上避免轻视思想或者碰到问题再说的懈怠思想;在日常工作中处处正视关务风险,防止人为疏忽或者細节关注不到位产生的主观差错,防止申报不符、漏报、瞒报等常规低级错误的出现。第二,在关检融合环境下,海关将大部分报关员管理,报关公司的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自身管理范畴,对于具有进出口规模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需要尽快通过内部人员培训或社会人才引进方式,加强企业自身关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具备条件的还可以逐步从原来委托报关方式逐步向自理报关方式转变,尽量摆脱原来过度依赖外部代理公司,通过自理报关深入通关的中间环节,将企业关务风险的核心事务控制在企业端,防止原有委托报关的甩手掌柜模式使企业面临不可控的关务风险,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第三,随着海关稽查事务的不断深入,原来单一性的报关业务已经延展为覆盖公司法务、财务、采购、销售和物流等多维度相关的综合性能关务管理体系,任何一个业务口独立应对海关稽查都容易产生信息不完善或效率不高等情况。在关检融合新环境下,企业需要加快组建专业关务管理团队,统筹公司各方面资源,综合对口海关稽查及各类质疑业务,根据稽查通知积极准备各类法律法规、贸易资料和实物信息等说明材料,及时提交和沟通申辩理由,对海关质疑进行有效回应,帮助企业将关务风险降到最低,避免众口难调或提交信息不及时造成海关其他不必要怀疑或加重处罚。

(4)搭建系统风险预警机制,加快企业关务信息化建设

关检融合后,海关体系推出了一系列基于“互联网+海关”运用搭建的海关大数据管理系统,为了提升企业自身的关务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对于大型工业企业而言应加快实施企业关务信息化建设,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建立符合企业关务发展需求的风险预警机制。首先,立足互联网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衔接企业进出口贸易环节的各类相关信息,建立真实、准确、完整并能有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进出口活动和财务等数据的企业关务系统,基本实现企业进出口数据和关务数据的无纸化、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具备可记录、可追溯、可查询、可分析等功能并有效运行;其次,结合海关系统信息化,实现企业关务系统与海关的直接对接,通过企业关务系统直接向海关发送申报信息,尽可能减少海关申报数据落地和二次传输情况,降低申报差错概率,有效提升通关效率;最后,通过大数据智能匹配和数据分析,根据企业关务的环节要求及海关相关监管和实效规定,通过企业关务系统的数据对比和逻辑判断,使该系统具备一定的智能预警功能,比如,可实现对于HS编码、申报要素、货物计重单位、历史单价等的逻辑比对,对于提前申报、海关滞报、保证金延期、放行异常、海关待处理等情况的提前预警,协助企业关务人员作出提前预判,及时处置异常情况,帮助企业从源头上控制关务风险。

综上所述,关检融合后海关致力于不断改善口岸营商环境,促进贸易便利实施,同时海关系统的监管合力得以加强,而且相关监管要求与日俱进,不断深入和细化。这对于对进出口有大量需求的大型工业企业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迎来了关务管理的大量风险,相关企业应在关务人员方面、体制方面、合规方面及系统等方面尽快强化,积极适应海关稽查管理的新政策、新要求并强化风险应对,尽快落实具体的防范措施,不断提升企业进出口关务质量,减小关务风险对于企业带来的不良信用影响。

参考文献

[1]楼丹.国际贸易进出口风险预测及其防控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6):112-112

[2]中国报关协会编.关务基础知识(2018 年版)[M].中国海关出版社,2018.5(01)

[3]郭永泉.海关监管与通关管理的定位及趋势[J].港口经济,2016(12):9-12

[4]李前,黄帅.海关通关一体化后,如何避免无意识违规?[J].进出口经理人,2018(04):30-31

[5]张紫玄,王昊,朱立平,等.中国海关HS编码风险的识别研究[J].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2019.3(01)

[6]刘新宇.海关信用管理新规看点[J].中国外汇,2018: 60-61

作者简介:顾郁胜 1980.10,男,汉族,上海人,同济大学本科学历,广告学专业;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专业,长期从事进出口货运代理管理工作,具有十多年从业经历,拥有丰富的进出口通关、国际海空运物流及国际贸易经验。

猜你喜欢
工业企业
四川工业企业低碳转型路径探析
工业企业财务会计目标成本管理模式分析
工业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思考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全面预算管理浅析
论工业企业成本管理潜存问题及解决策略
构建产业转型升级倒逼机制的路径研究
对现代工业企业能源计量的规范化管理探讨
如何有效加强工业企业内部会计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