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特质及其理论溯源

2020-11-10 11:20李荣娟李冠杰李高侠宋敏张会珍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5期
关键词:特质生态文明理论

李荣娟 李冠杰 李高侠 宋敏 张会珍

[摘要]生态文明以培育生态意识为手段,要求人类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和修正自身错误。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其方向和目标受社会因素特別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自然生态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培育结果。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本指针。

[关键词]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特质;理论

[中图分类号]D91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文明意识,古已有之。现代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出却是人类进人工业文明时期才出现的,来源于西方国家的环境意识理念。上世纪60年代之后,“环境教育”、“环境素养”等相关概念大量出现。随着我国环境法制的不断完善和环保理念的持续深入,学者们开始考察国外环境教育的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并对我国的环境教育进行论述和分析,不断奠定着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研究的基础。本文将结合以上研究成果,讨论相关概念的内涵,梳理不同理论来源,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寻找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1生态文明与公民意识

1.1生态文明概述

文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创造出的各种财富和成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伴随着人与自然关系的各种变化。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及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恶化,远远超出过去所有文明时期,并已危及自身及后续子孙的存续。生态文明正是基于这一反思而提出,这种新思想以充分尊重自然权利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培育生态意识为手段,以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制度为保障,力图改变以往文明成果累积的不良方式和途径,形成人类与自然协同、协调、协和的文明理念和格局。生态文明,既是人类存在的载体和形式,涵盖人类关系的全部;又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方式,需要按照生态学规律,促进资源增值,实行适度消费,实现永续利用;还是一种文化伦理形态,要求诉诸人的努力,改变传统伦理思维,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推进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类主动约束自身行为和修正自身错误,具有自律调节性;通过和谐发展客观规律和代际代内公平保证人类福祉,具有和谐公平性;通过保护生态和改善生态提高人口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全面可持续性;强调以整体视角和全球眼光解决生态问题并给予物种价值关怀,因而具有整体多样性。

1.2公民意识概述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理念的深入使公民意识的培养成为目前大多数国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和任务。公民意识具有历史性,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对公民意识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差别。公民意识融合法律意识、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丰富多样的、全面的和不断发展的内涵。具体而言:首先,公民意识存在的前提是对公民身份的认同,强调个体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自我认识,由此形成公民基本价值观念,并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不断拓展;其次,公民意识是公民处理和对待与国家关系的自我认识,强调公民通过自身主体地位,履行法律规定的权利义务,将政治生活中的责任与使命转化为责任意识和公德意识;再次,公民意识又是现代法治理念下的心理认同,这种认同既来自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中的理性自觉,又体现为公民维护自身权利和尊严的现代意识。新时代公民意识的培育具有长期性、紧迫性和特殊性,但又面临很多具体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参与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层次更深,特别是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融人,更离不开公民意识的普遍提升。可以说,公民意识的培育在提高公民政治参与的同时,发挥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性作用。

2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特质

2.1生态文明意识及其内容

公民意识的培育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与其他环境治理手段不同,公民意识源自个体的自觉、自律、自愿,能够通过环保习惯的养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牢固和持续。反过来,生态危机的频现以及现代学科的兴起,为生态文明研究注人了新的内容,同时丰富了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内涵。根本上讲,生态意识培育属于公民价值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通过日常生活和社会参与唤起公众生态意识觉醒,主动保护生态,肩负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并以此保证环境治理技术和制度的畅行。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文明意识是指在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其他方面关系时所形成的,能够提前思考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妥善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矛盾,积极总结人类活动与自然规律的思想、观念、态度、价值、心理等。生态文明意识至少应包括:生态忧患意识,即对生态环境现状及其保护迫在眉睫的认识和反映,不断增强解决难题的责任感;生态道德意识,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以提高道德认识和锤炼道德品行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生态法治意识,即在生态环境保护中以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的积极维护;全球生态意识,即全人类共同家园的理念以及各国共同协作治理全球性环境难题的思考。

2.2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旨在引导公民确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形成自觉的生态保护意识,提高爱护自然的思想觉悟,养成良好的道德文明习惯,并具备处理不同领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公民生态文明意识通过反思传统意识对生态系统“度”的破坏强调自然环境整体性、通过反思建立在传统价值取向基础上的发展模式突出生态文明价值观和更加有益的价值判断、通过反思分割自然和环境要素的思维方式而重视综合思维及环境的有机整体特征、通过反思追求单一经济指标的片面发展观而提出满足对生态环境产品追求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根本区别于简单的传统认知教育,力图把握生态问题的实质,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高教育的主动性,改善教育缺失现状,促使公民增强意识,自觉担负生态责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抛弃功利主,义观点,尊重生态环境规律,端正个体行为选择,引导社会价值取向,巩固生态文明成果;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实现教育的全面化,推动现代化建设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溯源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自然界与社会密不可分,正是由于社会的存在,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才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社会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方向和目标受社会因素,特别是不同时期不同流派自然生态理论的影响和制约,并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培育结果。

3.1古代朴素生态文明意识

中国古代对“天人关系”的思考由来已久,并在农耕文明时期逐渐确立朴素的生态思想。与此相联系的流派、命题、学说也大量出现,提出了敬畏自然、尊重万物的观点。这些论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不断被验证和应用,也为目前的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了理论来源。具体来讲,以道家为代表的“顺应自然”、以儒家为代表的“天人合一”和以佛家为代表的“生命之法”,都强调了自然法则、崇尚自然和善待万物的理念,提出了人与自然价值同等、共生共处以及万类皆为佛的生态关怀,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的专门机构和法令。尽管大多数出于维护统治者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但在客观上有序利用自然,维护万物和谐,唤起了民众的生态意识,指了民众的环境行为,规范了各类生产活动。由此可见,古代朴素生态文明思想主体明确、内容丰富、见解深刻,尤其是在人与自然整体观、万物同源论以及生命平等性等方面的论述,与现代可持续发展理念基本一致。这恰恰与“人类中心”的西方生态观念截然不同,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思想,为迷茫的方人在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思路和答案。

3.2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生态思想从资本主义制度人手,探寻生态危机产生的制度原因,并将其与社会制度变革结合起来,通过否定资本主义疯狂追求利润和恶化资源环境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人与自然的“根本对立”状态,从而避免生态危机的产生。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只有建立在共产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极大地提高每个人思想觉悟,使生态保护成为每个人的第一需要,并以最低的消耗和最合理的方式完成资源能源的转换,控制自身不当需求,克服社会弊端,消除生态危机,实现良性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完成资源能源转换的条件和平台,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尊重自然,才能在两者相互作用中实现人的自由发展。马克思生态思想处处体现着人文关怀,展现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仁爱,充满了对自然权利尊重的价值导向。马克思生态思想从社会的角度去认识生态问题,立足于生产实践,内容鲜明,熠熠生辉,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点迷津,为生态文明意识培育提供指南。不可否认,当今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跨国跨区域污染频现,生态文明建设仍面临很多未知因素,马克思生态思想仍是应对与解决这些问题的旗帜和法宝。

3.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汲取中国哲学所蕴含的生态理念,立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结合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和目标,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奠定了新时代态文明意识培育的基础。习近平指出,生态和文明的关系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共生交互的,尊重自然规律,顺势而为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才能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构建和谐有序新格局;在生态资源价值方面,通过明确其交易属性,使其具有交易价值,满足多方需求,释放生态红利;进一步丰富生产力理论,形成关于生产力的最新论断,辮证地回答了生态环境变量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揭示了生态环境即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发展了马克思哲学“系统”概念,着眼于生态环境要素的整体布局,强调整体效应和“大生态”理念,进而形成强大合力;从质量变的角度提出“生态红线”,严格管控重要空间,保障生态功能,维护生态安全,符合当前生态实际;致力于民生需求的满足,通过更多的生态产品增进民生福祉,实现生态惠民,并以此作为生态保护的考量尺度;大力推进制度建设,诉诸最严格的法治,激励与约束并行,形成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全方位的制度安排。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着生态伦理价值,旨在生态与经济目标的共同实现,顺应世界潮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南。

4总结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环境的改变和通过教育方式实现的人的改变具有一致性,两者可以合并地理解为革命实践。正确生态伦理观的确立,需要全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态度,需要逐渐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并将生态文明噫识培育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为此,必须确立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理论基础,以指导具体环境行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构了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及其价值内涵,适应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需求,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根本指针。

只有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才能开创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的新局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15-12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5-386.

[3]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01-5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17.

[5]宋献中,胡珺.理论创新与实践引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2-17.

猜你喜欢
特质生态文明理论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理论”与“实践”
你看见了什么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