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NA的PPP项目合同履约风险及扩散路径研究

2020-11-11 08:06吴秀宇刘峰才
工程管理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资本节点政府

吴秀宇,刘峰才

(1.天津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222,E-mail:xywu2014@126.com;2.天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 300072)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rivate-Public Partnership,PPP)是一种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领域的政府与社会资本长期合作模式。PPP项目合作周期较长,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来自于政府方、设计方、施工方等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PPP项目在合同履行过程中遭遇困境,甚至引起合同的中止、违约及合作破裂的风险。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PPP项目合同是风险管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在项目合同订立前期对PPP项目进行了风险预防和分担,但由于风险往往发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因此完备的项目风险预防与分担设计依旧无法保证项目参与方按合同顺利履行,甚至某些风险的产生可能会触发或加剧其他风险,造成项目损失。因此如何准确识别PPP项目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关键风险,研究这些风险之间的扩散关系是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PPP项目的履约问题关系到PPP项目的成败,学者们对于履约问题的研究主要以 PPP项目为主体,在PPP项目的风险因素方面取得大量成果,仅有部分关于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等方面研究。目前关于PPP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有风险识别、风险分担、风险评价3个方向[1]。关于PPP项目的风险因素识别,学者们从宏观-中观-微观、系统与非系统、全生命周期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2~4],主要将风险因素分为:政治风险、建设运营风险、金融风险和环境风险。而这些风险因素主要是围绕项目为主体,以项目成功为目标而识别的,包括项目外部风险及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但部分研究也表明,PPP项目中保证公私双方的良好关系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之一[5]。目前履约问题中关于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较少,但部分国内外学者的文献中已有提及。PPP项目合同普遍存在履约困难的现象,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双方需要本着合作精神履行项目合同,达到项目顺利与利益最大化[6]。当前影响中国PPP项目合同履行成败的最大风险为政府的市场规制不力以及顶层设计制度的完善程度[7],如信用缺失、决策失误等。同样从国内外的案例分析来看,增加政府决策的透明度,严格把控项目建设质量的确是PPP合同顺利实施的条件[8]。PPP项目合同的风险分担需要政府方与社会资本方对自身风险有全面的认识,需要双方有效沟通,以达到合理分配结果[9]。目前,缺乏对于双方参与程度的认知差异性等是PPP项目风险分配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在PPP项目合同缔约阶段以及执行阶段,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由于对各自风险类别不清晰、分类错误等,无法明确双方风险承担界限,会导致风险分配结果不全面,可能出现合同再谈判甚至中止现象。因此在设计PPP项目的风险分担方案前,应当关注参与双方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即履约风险。

目前PPP项目的履约风险研究仅是利用案例分析与逻辑推理探索存在的履约风险,现有研究缺乏通过量化的分析方法与工具对PPP项目合同履约风险的内在特征与联系进行分析。但履约风险具有高度关联性和复杂传染性特征,根据风险传播理论,一个风险作为导火索可能导致另一个风险发生,从而形成了风险关系网络[10]。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可以有效揭示影响 PPP项目合同履约成败的关键风险,并解释风险之间的关系和扩散路径,是研究履约风险网络的有力工具。本文将通过 SNA构建在公共基础设施领域范围内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扩散网络模型,探寻关键履约风险及风险扩散路径,进一步给出降低项目风险、防控风险扩散的策略建议。

1 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社会网络分析模型建立

根据风险传播理论,风险传播构件包括风险源、传播节点、风险接受者,当风险节点具备传播条件时具体的风险网络相应形成。本文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建立PPP项目合同风险网络结构模型,并与风险管理流程相对应,从而找到风险传播构件。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社会网络分析步骤框架

1.1 履约风险网络节点识别

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不同于学者们在文献中建立的项目风险指标体系,它不是从项目角度,而是从合同的参与者出发,考虑整个履约过程中由于项目参与者自身行为原因所引发的风险。

(1)PPP项目合同的参与者。PPP项目合同的参与者是项目实施机构与社会资本方(或项目公司)。对于公共基础领域而言,项目的实施机构一般是地方政府,作为项目的所有者、审批者、统筹方、监管者;另一方则是社会资本方,一般由拥有较多资产的社会资本组成,通过出资成立SPV公司参与项目实施。

(2)项目合同履约风险识别。通过近年 PPP项目失败的典型案例以及有关PPP项目合同风险文献的梳理,总结了针对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可能存在的主要履约风险,且为进一步识别履约风险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阶段并提出风险应对策略,根据PPP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与履约风险进行了对应,以此作为社会风险网络节点,如表1所示。

表1 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类型

1.2 履约风险关系量化与评估

选取15位专家(均担任PPP项目高层管理职位长达6年以上),通过问卷调查对于表1中的每一类风险与其他风险之间的相互关联强度以及这种相互关联关系发生的概率进行打分,两个风险之间的关联强度为1~5分,发生概率由1~5打分并根据风险发生概率的分数与总分相除换算为 0-1,从而计算出综合影响程度(关联强度×发生概率)。表2给出了部分风险综合影响程度,其中第一列为风险源节点,第一行为风险目标节点。以第一列AR1与第一行AR2的综合影响程度为例,专家打分(5,1)表示AR1与AR2之间的关联强度为5,AR1的风险发生概率为1/5,故AR1与AR2的风险综合影响程度为1。利用Ucinet6.0软件对数据进行一致性分析,得到特征值之比为7.730,远大于3,表明打分者对于PPP项目合同履约风险关系的认识上具有一致性,数据来源稳定可靠。

表2 部分风险综合影响程度

1.3 网络关系可视化

利用Ucinet6.0软件将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网络可视化,如图2所示。履约风险关系网络模型包含 17个风险网络节点,节点之间一共有 139条具有不同权重的箭线,箭线表示节点的影响方向,权重代表节点之间的综合发生概率(线的粗细程度代表节点之间的综合发生概率大小)。

图2 PPP项目合同履约风险扩散社会网络图

2 PPP项目履约风险网络的特征分析

通过聚焦整体网络结构特征、个体中心度、影响力及凝聚子群四类指标来研究风险关系的整体网络特征与中心度问题,从而分析履约风险网络的结构特征。

2.1 履约风险网络整体结构分析

通过风险关系矩阵计算得到整体网络密度与中心势指标(见表3),其中履约风险网络的整体网络密度为 0.51,说明PPP项目合同履约风险之间的联系紧密。密度标准差为0.49,这说明履约风险网络中存在有较强影响关系的风险,网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当政府部门或社会资本方产生违反PPP项目合同的某些行为时,会引发其他风险,形成风险扩散路径。28.67%的度数中心势表明网络中存在核心点,即履约风险之间具有围绕某节点产生联系的趋势;接近中心势69.97%说明履约风险网络中的风险节点在发挥影响作用时不易受到其他节点的控制,即存在独立发挥强影响的履约风险;较低的中间中心势表明传递资源的中介点较少,网络中风险之间的互动性不高。基于整体结构的分析可知存在联系紧密的履约风险网络,但还需进一步分析找出关键风险以及风险扩散路径。

表3 整体结构网络指标

2.2 履约风险中心度分析

对于履约风险节点,通常选用个体中心度来分析,主要有3个指标。在整体结构网络指标的结果中可知中间中心势较低,说明履约风险网络的中介作用不显著,因此不再进一步分析中间中心度。

(1)度数中心度。表示风险之间直接联系的紧密程度,分为点出度与点入度(见表4)。对于点出度,BR10、BR9、BR14、BR15 值较大,能够对其他履约风险产生影响但又不易受其他风险的控制,在履约风险网络中发挥着主要影响作用,是网络的权力核心。并且表中社会资本方履约风险的点出度大于政府部门,即社会资本方在PPP项目合同的履行过程中对于履约风险的影响更显著,因此社会资本方在决策过程中更需谨慎。AR2、AR1、AR5、BR7、BR11的点入度较大,属于风险接受者,即容易受到其他风险影响,是项目中止的直接原因。因此应当对其严格控制,可以降低PPP项目合同的违约现象。其中,有三类属于政府方的履约风险,这说明从政府方角度对贪污腐败、过度干预以及土地问题提前制定应对方案将更容易避免履约风险,但社会资本方的规划不合理与工程质量风险同样值得重视。

(2)接近中心度。反映履约风险的独立性。根据表4处理结果,BR16、BR14、BR17、BR13、BR10值较小,表明这些风险在履约风险网络中占据优势作用,在风险扩散时属于可以独立发挥作用风险。

表4 度数中心度

2.3 履约风险影响力分析

影响力分析指标不同于度数中心度描述的直接影响关系,而是考虑了节点的间接影响以及节点之间的影响力大小,并给出影响力大小排序。通过计算胡贝尔影响力指数以及影响力关系矩阵得出表5与表6的结果,其中,BR10、BR9、BR14、AR2、BR15影响力指数较大。影响关系矩阵表明,政府部门的履约风险要素间、社会资本方履约风险要素间均有影响关系,同时政府部门的履约风险与社会资本方的履约风险之间也有影响关系。其中根据表6影响力关系矩阵得出这五类履约风险中具有较强影响关系的包括AR2对AR1、BR11;BR9、BR14对AR2;BR9对AR5;BR10 对BR8、BR11;BR15对BR7。

表5 影响力排名

2.4 凝聚子群分析

根据凝聚子群分析,当设置最小规模为6时履约风险网络中存在6个子群体,并且这6个子群体中存在数目较多的共享成员即风险传播节点。通过进一步的等级聚类分析得到聚类图(见图3),BR15与AR2共享 14个派系,AR1、AR2与BR15共享10个派系,以此类推得到派系的共享成员即风险传播节点是AR1、AR2、BR15、BR14,这些传播节点将各种履约风险子群连在一起构成履约风险网络。若是这些传播节点不存在,则各个风险子群之间无法联通,形成独立影响的子网络。因此应当时刻把控这些履约风险,降低风险网络的危险性,防止PPP项目执行过程中项目合同的参与者出现违约行为。

表6 影响力关系矩阵

图3 聚类图

3 建议

(1)PPP项目履约风险网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关键风险包括成本超支风险BR10、运营费用过高风险BR15、收费变更风险BR14、工期逾期风险BR9。在PPP项目的实施与运营阶段,社会资本方一方面应与政府及时沟通,获取有效决策信息,积极接受监督与检查,同时政府应当给予社会资本方适当的激励;另一方面其内部应当尽量协商一致,明确共同目标,努力达到项目要求。处于网络边缘位置即风险接受者有政府贪污腐败风险AR1、政府干预风险AR2、土地获取风险AR5、规划不合理风险BR7。这些风险位于风险扩散路径的末端,将直接影响项目合同参与者能否顺利履约,因此在PPP项目决策与准备过程中政府方应避免过度干预并帮助社会资本方获取土地;在PPP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时刻防范政府的贪污腐败行为、社会资本方的方案规划不合理。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方应注重自身行为的规范性与正确性,做好充足的风险应对措施。处于独立发挥影响作用位置的履约风险包括运行效率低下风险BR16、收费变更风险BR14、运营安全风险BR17、环境破坏风险BR13、成本超支风险BR10,在PPP项目实施与运营阶段注重这些履约风险,PPP项目合同的履约效果将事半功倍。

(2)通过影响力分析得出的强影响关系并结合关键风险与易受影响风险,PPP项目合同的履约风险网络存在由关键风险构成的风险扩散路径,即在项目实施阶段,当社会资本方出现工期逾期风险BR10时,政府方为尽快完成项目可能会过度干预AR2,导致社会资本方为完成项目而赶工,从而产生工程质量风险BR11,当政府方对于项目质量要求较高时可能会中止PPP项目合同。因此,合同参与者不仅要在履约的不同阶段中注重管理自身较高影响力的关键风险,更要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切断风险扩散联系,增加PPP项目的落地率。

(3)履约风险网络中存在重要传播节点,即政府贪污腐败风险AR1、政府干预风险AR2、运营费用过高风险BR15、收费变更风险BR14,它们将风险扩散路径与其他履约风险一起连接成履约风险网络,加剧PPP项目合同违约可能性。因此在PPP项目决策、准备阶段应积极监督政府贪污腐败行为以及政府干预行为,在项目运营阶段社会资本方尽量避免出现运营费用过高以及收费变更,减小履约风险网络密度。

4 结语

本文以网络化的视角建立了以政府与社会资本方自身风险为主体的风险网络结构模型,精确地分析了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导致项目合同违约的风险以及风险间的关系、扩散路径,为PPP项目风险管理提供建议与新视角。

在PPP项目合同执行过程中政府与社会资本方应当加强风险预防能力以及动态调节机制。前者需要提高各部门专业的项目实施能力,建立完善的政府与社会资本方管理与监督机制,在项目合同履约的不同阶段对于不同的关键风险以及传播节点风险实时监控,共同保障PPP项目的顺利实施;后者则要加强各主体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弱化风险扩散效力,如在PPP项目合同中引入柔性价格机制、柔性补偿机制等,建立对于诸多未知风险的再谈判机制等。

猜你喜欢
资本节点政府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书长
资本策局变
第一资本观
VR 资本之路
依靠政府,我们才能有所作为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