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织工作探索

2020-11-13 09:39于涛
速读·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当前,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云南省各高校按照省赛的通知要求如期推进,截止8月3日网上报名统计显示各高校的参赛学生人数和报名参赛项目再创新高,作为云南省以工为主的独立院校,其师生报名参赛的项目和人数也创新高。本文结合学校组织大赛实际出发,对开展“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进行积极探索解决办法。

关键词:“互联网+”;创新创业;组织工作

一、当前学校在“互联网+”赛事组织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校激励机制不够

云南省省赛文件中从教学成果、科研,折抵教学和科研工作量,绩效工资,评职称等方面对指导教师,到创新创业学分认可,学生评优评先等方面对参数的学生团队进行奖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激励细则。学校早年出台过校级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对参加比赛获奖的学生进行相应加分,同时对获奖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相应的奖金奖励,但奖励额度应出台早而相对金额较少,同时在职称评定、教学和科研工作量折抵等方面没有明确,导致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激发指导老师花费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学生团队也因没有老师指导和激励的吸引而积极参赛。导致部分老师和学生只是完成学院的任务而开展相应的工作。

(二)师生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存在认知偏差

虽然学校年底均提前举办校级的创新创业大赛,并且之前出台了奖励措施鼓励学生参与,但从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部分师生参赛意识并不强。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师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大赛举办的目的、要求、流程等环节理解模糊,在大赛的网络报名上存在选择赛道、组别、项目内容、指导老师、参赛确定等方面的问题,导致部分学生报名了但是不能完全参与到大赛中。

(三)参赛项目指导老师缺乏经验

学校虽然搭建的有校内外“双创”导师库,但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赛的大都是学院辅导员或专职教师,大都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创新创业培训,自身也缺乏创业实践经历,也缺乏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经验,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选择参赛方向、参赛项目、计划书撰写、PPT制作和路演等。同时部分指导老师只是挂名指导,在实际的比赛中没有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指导。

(四)创新创业教学成果与“互联网+”大赛没有很好衔接

学校是云南省最早针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并且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必修课程,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小组形式合理分工,策划本小组的创业项目并逐渐完善,最后以创业计划书和PPT路演作为小组成果。这些教学成果在后期没有得到持续的指导,在大赛的报名组织中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组织参赛,导致学校在“互联网+”大赛中参赛项目数和质量不高。

(五)参赛项目科技含量不高

从学校这几年报名的参赛项目看,很多参赛作品选择的多是开个健身房、冷饮店、花店等社会服务业居多,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较少,且创新性项目的科技创新性相比也相对较弱,而在大赛评选中创新性是一个权重比较大的指标。

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组织工作探索

(一)强化思想认识,完善顶层设计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从实际效果看在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十分显著。学校各部门要认识到大赛对学校深化人才培养综合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的作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和學院领导要带头主抓,靠前指挥,全校师生及各部门共同协调推进,设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专人专职专岗落实,确保大赛涉及到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做好大赛宣传,营造良好氛围

学校大赛组织的职能部门要认真研读大赛的通知文件,梳理大赛的新变化、目的、流程等要点,通过学校的线上线下平台及时准确的传达给学校师生,加大大赛的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大赛完成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把好的经验做法及典型的参赛项目及时展示给师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吸引更多的师生参加到下一年的比赛中。

(三)修订激励制度,激发师生热情

学校之前制定出台的相关激励措施中学分认定、奖金、项目入驻园区、扶持基金等已不能满足目前发展的需要,需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激励制度进行修订,从认定学分、发放奖金到认定课外工作量、评定职称职务、各项评优等方面给予激励,激发师生参赛的热情,产出更多优质的参赛项目。

(四)深化教育改革,引导学生创新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学校教师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加强指导培训,持续跟踪服务

针对学校引导和组织学生参赛的情况,学校要积极邀请创新创业培训专家、有经验的指导教师来校对学院辅导员或专职老师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同时组织有经验的校内外指导老师做经验交流分享;指导老师要对自己指导的参赛项目全过程跟踪指导,在院赛、校赛、省赛各节评选中对学生团队进行反复修改完善,不断提升参赛项目质量。大赛完成后要积极进行工作总结,根据评审专家提出的建议进行针对性的再创新、再完善,避免参赛完成后项目束之高阁。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9740.htm,2015-05-13.

作者简介

于涛(1982.04—),男,汉,河南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就业创业。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互联网+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