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生物兴趣小组活动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

2020-11-13 11:47谢光兵
速读·上旬 2020年7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摘要:本文通过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建立生物膜的物理模型,该活动中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模型方案的设计和完善是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的,模型的建立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动手动脑完成的。通过本次生物兴趣探究活动,重点提升了学生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科学探究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由于生物课堂时间有限,生物教师很难通过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生物实验探究活动。因此,仅依靠课堂教学显然不能全面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这一素养。为全面落实学生生物核心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科学探究”是生物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之一,也生物教学的组成部分“。生物膜模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①《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2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设置的一个课外制作-“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生物膜模型”。针对本节课时有限,很难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为此,我开展与课堂教学同步,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生物兴趣活动“生物膜模型构建”来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

1     创设问题情,引入生物膜

同学们还记生物膜的基本组成成分有哪些膜?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什么?蛋白质在生物膜生是怎样分布的?如何区分生物膜的内侧与外侧?通过上述设置的问题情境完成对学生“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基本内容的复习,让学生对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下面设计生物膜模型做铺垫。

2     明确任务,进行探究

2.1  分组

参加本次兴趣活动的有高一4班、12班和21班三个班共计54位学生,将学生分成9组,每组6人。

2.2  实验设计与实施

实施活动的活动前预先给每组发一张活动报告表,学生根据表内容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完成生物膜物理模型实验设计和制作,在这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我只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完成作品后,请每组的代表成员向大家进行展示本组的作品,并讲解模型的设计理念。

2.2.1      学生设计的生物膜模型制作方案

步骤1:用乒乓球作为磷脂分子的头部,铁丝穿两次过乒乓球,作为尾部,排列在一个水平面上,这就做好了“磷脂单分层”。用同样方法再做一个“磷脂单分子层”,这样就做好了“磷脂双分子层”。

步骤2:将两个“磷脂单分子层”固定在硬纸板上,构成膜的基本骨架-“磷脂双分子层”。再用橡皮泥加工成需要的“蛋白质”形状。一些“蛋白质”漂浮在膜的两测,一些“嵌入”膜中,还有一些“贯穿”整个膜。步骤3:用橡皮泥再制造多个“糖蛋白”,用铁丝穿起来,固定在膜的一侧,作为膜的外侧。

2.2.2      学生确定使用材料用具

乒乓球、小刀、纸板、铁丝、橡皮泥等。

2.2.3      学生通过讨论,优化设计方案,并确定合作分工

优化:小组反复谈论认为步骤2中将两个“磷脂单分子层”固定在硬纸板上,影响膜的科学性和美观度,决定用一根很长的铁丝直接连接成“磷脂双分子层”。

分工:小组成员分为三组分工,三个同学制作磷脂分子,两个同学制作蛋白质和糖蛋白,还一个同学负责组装。

2.2.4      学生合作动手制作模型

按照小组讨论优化后的方案分工制作模型。

2.2.5      对照方案,修补缺陷

为使得模型兼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创意性和环保性,小组成员对完成的模型的磷脂分子、蛋白质和糖蛋白的分布、用料等进行多次调整,结果如下图3-1。

3     评价与反思

“科学探究”主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高度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主动参与的过程。因此,为了全面落实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开展与课堂教学同步,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生物兴趣活动非常有必要。本次生物兴趣小组活动——“生物膜模型构建”就很好落实生物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探究”。该活动中教师仅作为一个引导者,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模型方案的设计和完善是学生交流、合作完成的,模型的建立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动手动脑完成的,整个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都是小组共同集思广益解决的。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有些小组先是制作磷脂单分子层,发现固定在泡沫盒纸板上的模型,既不科学,也不美观。他们又改用贯穿膜的“蛋白质”来帮助固定“磷脂双分子层”,穿铁丝的时候把它们连同上下层磷脂单分子一同穿上,这样模型既科学又美观。但是问题又来了,用贯穿膜的“蛋白质”来帮助固定“磷脂双分子层”模型很不稳定,容易散架。活动中发现在探究过程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再不断的总结和创新,使得模型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美观性。由此可见,通过本次生物興趣探究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量,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进而使学生能用生物学的观点、知识、思路和方法,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本次生物兴趣小组学生制作的生物膜模型也是对教材“利用废物制作生物膜模型”实验的一次改进,教材上的模型只考虑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的分布,缺少“糖蛋白”分布,不能区别膜的内外两侧。改进后的生物膜可以通过“糖蛋白”区分膜两侧,更具科学性。此外,该模型还可以供教师当教具使用,用于课堂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当然该模型也有不足,如不能动,因此,学生还要改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

谢光兵(1988.06—),男,研究生,高中生物教师,中二。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高中生物核心素养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