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作》:从形象到意象的表达

2020-11-14 04:20
电影文学 2020年6期
关键词:库尔特艾莉姑妈

王 巍

(长春光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无主之作》是由德国导演多纳斯马尔克,以德国近30年的动荡历史为背景,以享誉世界的当代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的艺术人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出从形象到意象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寻求个性解放和心灵安放的历程,说明了“只有在自由中,艺术才会获得生命”的意义。作为一部史实艺术作品,《无主之作》的立意正是站在考量和洞察人类灵魂的尺度上,为我们展现出寻求个性解放和心灵安放的探索历程。

一、艺术与时代的嵌入与冲突

1937年的德累斯顿,在德国纳粹的统治下,艺术和精神的表达形式被政治所限制,现实生活在这种思潮中遭遇禁锢,生存的尊严也被“人种净化”的极端行为所蹂躏。电影《无主之作》开篇就在这种大背景下为我们设定了伤痕艺术的主题。首先,影片从艺术角度上,为我们呈现出凝重而温暖的构图与画面。在柔和的背景音乐中,逐渐展现出那个特定历史环境下,隐藏其中的被桎梏的个人主义精神的悲情与哀伤。

年幼的库尔特有着一颗向往成为艺术家的心,却在一次画展中被解说员的批判所刺痛。而当得知要搬迁时,年幼的库尔特最难舍的却是同住一栋楼内的施罗德夫妇。这对依旧像孩童一样牵手走路的老夫妻,以及他们的那只一唤就来的腊肠狗,都在深深羁绊着小库尔特的牵挂,也许这正是他幼小的心灵对爱与信任的眷恋。同样令小库尔特依恋的还有姑妈伊丽莎白。这是一个极具音乐天赋的美丽女子,喜欢尝试在弹奏钢琴时,用裸体的方式象征性地去摆脱束缚,这些无不反映着她对音乐艺术的极致追求。然而,这种行为在当时思想固化的时代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被视为病态。这种被扼杀的艺术个性,其必然结果不仅仅是艺术生命个体的凋零,更在小库尔特的人生历程中上演了一场悲剧。

当艺术个性被时代所不容时,艺术本质的悲哀更会使艺术行为悲壮而震撼。这种冲击所带来的挣扎,便是那个时代因个性消亡而发出的怒吼与哀歌。

二、形象:主人公库尔特艺术萌芽

(一)艺术感知在现实中的孕育与萌芽

“凭着感觉画一幅画,这就是那些反叛的艺术家所做的事。”这句话是伊丽莎白姑妈留给小库尔特最珍贵的人生礼物,在小库尔特稚嫩的内心世界埋下了与那个时代截然不同的种子。小库尔特在涂鸦时所描画的女性人体,并非仅仅是描摹一个所能参照的艺术形象,还有他对艺术形象的直觉感受。这种感受不仅限于伊丽莎白姑妈弹奏钢琴时的裸体形象,甚至在潜意识中超出了女性裸体形象的本身,进入到一种艺术感受在极致状态下的懵懂。这种直觉便是对艺术感知的孕育。

“要专注,真实的就是美好的。”伊丽莎白姑妈的话,蕴含着艺术的真理:不要被政治和时代左右,坚持直觉和纯粹的感知,才会使艺术之心附有灵魂。只要是用心灵感受到的,无论是在琴键上弹奏的音符,还是烟灰缸击碎茶几玻璃的碎裂声,甚至是在敲击头颅时发出的疼痛之声,都可从中得到艺术纯粹的诠释。尽管伊丽莎白姑妈也深陷当时的政治氛围,却依旧可以体现出她对艺术的执着与狂热。然而伊丽莎白——这位小库尔特艺术感知的启蒙者,却因“极端”的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追求形式,被过早地封杀在人间之外的无尽哀伤里。

当伊丽莎白极致艺术行为被确定为精神分裂症带走时,小库尔特面对姑妈绝望的眼神,却只能用手去遮挡。而伊丽莎白却在最后的分离时刻,仍然要告诉小库尔特:“别把目光移开。”别把目光移开——也许是伊丽莎白对世界最后的誓言,以及对小库尔特进行最后的嘱托。当她的命运即将在残酷的现实中凋零时,也彻底将库尔特那正在孕育的艺术种子,送进了政治时代的冰冻期。

艺术即为感知,感知可因现实而长眠,也可在长眠中默默孕育、等待勃发。

(二)库尔特形象艺术开始与迷茫

形象,形之象也。按照有关学者的解释,形之象分为三个层次,即一是感觉印象;二是心里表象;三是意中之象。本人主要取感觉印象之意,追求物之本形。“为什么就连最愚蠢的业余照片也要比我的画真实?”库尔特在翻看艾莉的相册时,在现代摄影技术面前疑惑和彷徨。绘画的存在意义与表现形式到底是什么?库尔特开始怀疑艺术存在的价值。尽管此时他已经和艾莉的父亲西本德教授有过交集,却并不知道西本德教授正是杀害姑妈伊丽莎白的元凶。

一切的出现都以具象的形式再现真实,一切真实的形象也都将成为过往,唯有记忆会被时常唤醒!伴随着库尔特的硕士毕业,他的艺术创作也将在为历史博物馆绘制壁画的工作中得以价值体现。但库尔特厌恶这种纪念碑式的空洞的艺术表现形式,他拒绝过于形式化的视觉表达,他鄙视虚假地打着艺术旗号的装饰行为,他在迷茫中等待自我的召唤。

当西本德教授得知女儿艾莉因为与库尔特相爱而怀孕时,毫不犹豫地寻找借口为艾莉堕胎。这使得艾莉对西本德的父亲形象产生了疑惑,她联想起小时候看到父亲在镜子前偷试纳粹军服的情景,父亲的那种高大形象也在瞬间崩塌了。而西本德教授却正在享受着来自社会的赞赏和认可。影片通过事件的强烈对比,以及对人性的内外对比,将个体形象给予世界的知觉行为,安置成真实和虚假相互对立与矛盾的状态,暗喻着这样一个道理:一切形象的表象存在,都未必是形象本身的真实体现。

三、意象:主人公库尔特艺术表现的转变

(一)库尔特艺术感知接受岁月的洗礼

1945年,伊丽莎白姑妈被无情地送进毒气室,而她命运的终结者西本德教授,也即将随着纳粹帝国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时间的呼吸经久不息,当年的小库尔特也正在步入充满激情的年轻时代。这时的他开始思考世界的构建与万事万物息息相关的联系。他对世界感知的萌芽,在经过动荡年代的休眠之后,正被朝气蓬勃的青春唤醒。

1951年,年轻的库尔特在民主德国的一家印刷工厂工作,并开始展现他与众不同的艺术追求。他利用业余时间画素描,虽被工头视为不务正业,却还是帮助库尔特报考美术学院去深造。库尔特那尘封已久的艺术萌芽,终于开始舒展枝叶。他开始关注芸芸众生,关注艺术本身。同时也被灌输着:要遵守传统、端正态度、杜绝标新立异的思想,不要变成毕加索式的“颓废淫秽的形式主义”的展示自我的艺术家……等禁锢创作激情的具有极强政治性来规范创作的要义。

在这种视艺术的“自我”表现为灾难,为“朽败、神秘主义、色情、空洞的形式”等错误的教条观点指导下,在视一切自我创新都是“虚荣、愚蠢、不民主而且堕落”的大环境影响下,库尔特的艺术之路变得迷茫而不知所措,也在追求形式主义的绘画意识形态中徘徊。

这时,一个同样名为伊丽莎白的女孩闯进了库尔特的生命中。她仿佛一缕神光,出现在这个“社会现实主义”的年代,不禁让库尔特想起了悲情的姑妈伊丽莎白。两个同名的女人,在不同岁月的洗礼下,分别以不同的使命般的角色出现在库尔特的世界。一个启蒙他的童年,一个解答他的青春。但“伊丽莎白”的称呼对于库尔特来说是神圣的,也是一个不可触碰的疼痛。即便是在圣洁的爱情面前,也不肯低头。库尔特只将自己的恋人称为“艾莉”。

在美术学院的艺术积累与日俱增。而在爱情光环的照耀下,库尔特年轻的肉体也在肆意迸发地享受着情爱和欲望。在充满激情的季节,生命也将一次次接受岁月的洗礼。而艺术的枝叶也在一次次的生活沉淀下,进行一次次的疯长。

(二)具象归于心灵深处:库尔特艺术表达转变

自我——这是已年近30岁的库尔特挥之不去的概念,也是他一直苦苦追寻的目标。如何寻找自我,在纷乱的生活中,在平凡的世界里,在艺术的表达形式上……

尽管库尔特在当时艺术氛围中已小有所成,但心灵之中的空虚却一直让他不安。他终于抛弃一切画作,在1961年前往联邦德国,并开始接触到各种标新立异的艺术行为。千奇百怪的艺术表达方式虽令库尔特大开眼界,却也将他带入到迷乱醉眼的混乱之中。有别于民主德国纪念碑式的艺术形式,万花筒式的影像表述形式,又一次将他在寻找自我的路途中再次包围。该如何突破正置身其中的充斥着矫揉造作和虚假个性的艺术怪圈,则是库尔特艺术之路上面临的又一个难题。

“作品是否到位,只有作者自己才能知晓。”一位教授的名言引起了库尔特的思考。而柏林墙的建立与存在意义,也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堵墙也是一种艺术”的理论中对库尔特的艺术体验进行着干扰和试探。库尔特终于进入到崇尚自我表达的美术学院学习和创作。

“只有在艺术中,自由才不是幻想……只有解放自己,才能解放世界。”库尔特在新的环境中深受启发,通过尝试随意泼溅、割裂画布、踩脚印等各种实验性质的创作,试图触及艺术创作的核心。而此刻,该怎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世界,该如何让艺术作品如实地反映艺术家对世界的态度?唯有让所有表象的东西沉淀于心灵深处,在内心深处去感知,去解读成画家唯一的理解,这将是所有具象物体被接受的最好方式,也是感知世界最好的栖居之所。由此,具象油画的写实性不断被削弱,主人公主观意愿不断增强,绘画变得更加主动,并且逐步深入到了把自己内在精神与当今现实问题结合,逐步思考个体生命和事物本质问题。

库尔特在如何用艺术去表达的潜意识中游弋着,他长久地坐在画布前,苦思冥想却不知从何下笔。长期在事业上的无所建树,并没压垮库尔特要表达自己真实的艺术感知的决心,他到了杜塞尔多夫的一家妇科诊所做一名兼职清洁工。库尔特在无意中从一份报纸上得知,曾经指使西本德教授进行人种净化的纳粹头目——伯格哈德.克罗,在潜藏了十年之后终于被捕。这则新闻揭开了库尔特对童年往事的伤痛,他在画布上摹写着报纸上新闻的标题,埋藏在心中的记忆再次被唤醒。那些将跟随一生的伤痕记忆,终于可以通过艺术的形象得到表达。

“意象是审美情思托之于感性形态创造的意态形象,是凭想象力改制事物表象的艺术呈现。”它具有主观自我表现的特征。当一幅幅真实的照片被打格放大到画布上,照片便如实地再现成画作,但这种机械的描摹并不是库尔特想要的艺术再现。他在从前的老照片上搜寻着记忆,搜寻着伊丽莎白姑妈留给自己的温馨与怀念,他把伤痕隐藏在画面之下,把美好停留在画布上并再现于世间。但一切终究都是过往,当库尔特拿起画笔去清扫未干的画面时,那仿佛被岁月之风掠过的画面,如渐行渐远的记忆,朦胧而清晰地存在于艺术的怀想中。

艺术形象的每一次出现,都是画家内心世界的升华,从客观形象到主观意象,再由主观意象到主观形象,画家便为世间呈现出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它充满情感,又超脱于现实!正如影片主人公总结的:“如果随机列举六个数字,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意义。而如果这组数字是本期的中奖号码,这些数字就存在了真实性和说服力。”库尔特这种独特的艺术感悟,似乎已经明确指出了一切具有表象的事物,其本质存在着的虚无演变成真实的可能与过程。也可以看作从具体的形象升华成主观艺术形象,即“意象”的演变过程。当无意义的形象通过艺术家进行有意义的赋予精神内涵,其形象本身即变得真正有意义的存在。

猜你喜欢
库尔特艾莉姑妈
艾莉的烦恼
丢失的皮鞋
迈出第一步
月季花儿开
海滨城市寻找记
库尔特·施耐德:YouTube音乐区的王者
库尔特Gen's血球计数仪低负压故障检修
纠结的日记
少年鳄鱼帮
《少年鳄鱼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