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农”事全力奔小康

2020-11-17 02:25
农家致富顾问·上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工农村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事业的发展直接决定着小康社会的成色、脱贫攻坚的质量。决战决胜之年,农村怎样建设,农民如何致富,农业向哪儿发展?

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在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一系列政策措施正为确保全面小康落地给出答案。

打好脱贫攻坚战 让农民早日实现小康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和预算报告、计划报告同时提到的内容。具体到涉及“三农”的措施有: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支持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扩大以工代赈规模,让返乡农民工能打工、有收入。支持电商、快递进农村,拓展农村消费。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

“三农”向好,则全局主动。做好“三农”工作对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的情况下,努力扩大就业渠道,让农民增加收入,是促进“三农”向好的首要任务。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这是2020年必须完成的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不懈努力,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2019年,中国共减少贫困人口1109万人,贫困县摘帽344个,“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基本完成,贫困群众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通过社会各方合力攻坚,目前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责任书全部超额完成,民营企业帮扶5.5万个贫困村,全国4.1万个社会组织实施了6.2万个扶贫项目。特别是扶贫资金投入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1261亿元,地方各级各部门加大扶贫投入,金融、土地扶贫力度继续增强。

针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力度大的重要举措。包括:“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报告还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健全和执行好返贫人口监测帮扶机制,巩固脱贫成果。

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种种举措,一些代表委员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看法。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认为:“今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要继续向三区三州倾斜,增长幅度应高于上年。已列入规划的重点工程项目年内应全部开工,力争尽早建成。”

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201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其中提到,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1461亿元,连续五年每年增加200亿元,并通过结转资金再一次性增加300亿元,进一步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挂牌督战地区和受疫情影响较重的地区倾斜。在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的同时,要更加强化和落实脱贫攻坚责任。陈晓华建议,对尚未摘帽的52个县、1113个村,督战上收一级,对县由中央挂牌、直接驻县督战;对村由省级挂牌、直接驻村督战,层层压实责任。

事实上,当前各地针对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稳岗就业”以及“消费扶贫”已付诸实际行动。如企业复工复产和项目建设优先安排贫困劳动力务工;实行“点对点”劳务输出;支持扶贫龙头企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一方面指导中西部地区做好扶贫产品的生产和认定,另一方面在东部地区加大扶贫产品销售力度,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问题。而针对强化监测帮扶方面,则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防止返贫致贫。

“产业扶贫已经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的举措。”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着重介绍了产业扶贫成效。据统计,全国832个贫困县,基本上县县都有主导产业,有条件的贫困村都建立了特色产业基地。全国目前有10万多个这样的产业基地。在脱贫人口当中,约2/3是通过外出打工和发展产业来增加收入实现脱贫的。

就业机会增加了,创业门槛降低了,农民的致富道路越来越宽了。

提升公共设施和服务 助力乡村振兴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

客观地说,目前我国城乡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广大农村在公共设施建设,社会服务配套上尚不完善。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改善农村的公共资源和社会保障现状,是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加专项债券投入,支持现代农业设施、饮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高校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规模。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让他们有更光明未来。扩大低保保障范围,对城乡困难家庭应保尽保,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对因灾因病遭遇暂时困难的人员,都要实施救助。要切实保障所有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民生也必将助力更多失业人员再就业敢创业。

这也在各地形成更多共识。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豪代表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我们要加快补齐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确保全面小康成色更足更亮。要针对这次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快健康云南建设。要围绕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育等民生領域,精准发力、补上短板,做好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把民生大事办好办实办长远。

环境更优美,生活更方便,保障更全面,中国农村正走在通往富裕、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之路上。

兼顾短期保障与长期改善 稳定农民工就业

“今年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通篇39次提及“就业”,并将“稳就业”作为今年需要达成的优先预期目标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保障农民工就业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载体是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经营主体受到从去年开始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整体的复工复产效率不高,相应的就业保障难度因此提升。

报告对保障农民工就业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保就业,报告明确,保障就业和民生,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财政、货币和投资等政策要聚力支持稳就业;努力稳定现有就业,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各地要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就业举措要应出尽出,拓岗位办法要能用尽用。

其中,财政政策主要用以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报告特别提到,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失业和返乡人员及时纳入低保,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同时,通过增加财政赤字规模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将构成2万亿元的特殊转移支付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

货币政策则更多地从稳定市场主体和产业的角度促进农民工就业,通过强化对稳企业的金融支持,促进稳就业。针对承载了较多农民工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报告进一步延长了相应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并提出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银行敢贷、愿贷、能贷,大幅增加小微企业信用贷、首贷、无还本续贷,利用金融科技和大数据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精准性。

围绕报告中一系列保障农民工就业的政策,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业内专家给出了积极回应。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茨营镇团结村袁家营村民小组村民袁海波表示,希望农民工贷款担保要切合农民工的实际情况,能够多途径多渠道解决返乡农民工贷款难题。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三箭劳务管理有限公司油漆工班组长陈雪萍建议开通返乡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设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专门机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项目选择和指导,配套制定完整科学、能落地的帮扶措施;同时,政府在制定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时,要区别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具体情况和面临的实际困难,对创业者和企业给与及时跟进的财政信贷等配套帮扶支持。

在出现受疫情影响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返乡农民工滞留乡村等问题后,人社部、农业农村部立即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以扩大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规模。据统计,在阶段性减免或缓缴企业社保费、设立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等一系列措施的助推下,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已取得阶段性成效,截至5月底,已安排800多万返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随着全国“两会”后相关举措的进一步推进,农民工就业、返乡创业中的难题将会得到进一步化解。

针对农民工就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未来城市和乡村都仍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就业岗位有待释放。就业市场和农民工群体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行业和企业需要,不断地优化并相互匹配。另外,政府还应推动建立针对农民工和新型平台就业人群的社会保障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其权益,以实现全方位的稳就业。

保供给促增收 深化农村改革

“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抓好农业生产时指出,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大力防治重大病虫害;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培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强非洲猪瘟等疫病防控,恢复生猪生产,发展畜禽水产养殖;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针对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政府工作报告在强调保障农民就业创业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加强农户社会化服务;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保障政策,增强集体经济实力。

李克强总理对农业农村的发展给出了今年的重点方向――“保供給、促增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农业生产及农民增收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尤其是农产品保供和农民就业问题成为必须重视并解决好的问题,相关部门接连出台了积极有效的政策,把保供给和促增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得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收入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5月22日,在今年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就粮食安全问题给出一颗“定心丸”――粮食连年丰收,库存比较充裕,口粮绝对安全,饭碗端在手里。

韩长赋表示,我国粮食已连续十几年丰收,2019年产量达13277亿斤,连续5年保持在13000亿斤以上。目前,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稻谷、小麦两大口粮自给率达百分之百,库存超过一年产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

韩长赋介绍,从目前生产调度情况看,今年农业生产形势总体还是很好的。春播面积稳中有增,预计在9.1亿亩以上,基本种在丰产期。早稻面积增加470万亩,总量达到7100万亩,实现恢复性增长。夏粮小麦长势好于常年,丰收在望。他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加强防灾减灾,防止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和气象灾害,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及时收购,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到实处,今年要完成8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确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实现小康之年粮食丰收。

谈到猪肉价格,韩长赋表示,当前生猪生产恢复势头不错,实现今年的生猪生产目标可以预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猪稳产保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去年10月开始,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已连续7个月恢复增长,生猪存栏也连续3个月增长。随着生猪生产恢复,供求关系也会逐步改善,后市猪肉价格不会再大幅度上涨。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抓责任落实、抓政策扶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农户,共同补栏增养,提高防疫水平。在抓非洲猪瘟防控,建立常态化防控机制的同时,联合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调运生猪行为,防止疫情在生猪运输环节传播扩散。

农民增收问题如何落实?“两会”期间,来自各领域的代表和委员纷纷建言献策。连续18年履职“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张近东再次建言“三农”问题,建议回乡创业者形成集群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动能,可以通过大力发展C2M(用户直连制造)生产基地,让农村农民富起来,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成果。张近东表示,C2M模式的兴起,不仅有利于消除生产种植和销售环节的信息不对称,也为产品上行提供了渠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这非常不利于农民的增收。“农村空心化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大局。”全国人大代表、唐山市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党支部书记李志刚认为,促进村庄内聚式发展、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适度聚集,是推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他建议,要从优化土地利用规划入手,依据不同类型的空心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做好村庄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采用合并、迁移或是转型治理的模式,着力推进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把农村宅基地整理与中心村的扩展与自然村合并结合起来,使村庄建设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广大农户生产、生活需要。

针对当前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存在的建设投入缺少财政保障机制、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尚未形成、集体资产未实现全部“应进必进”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天津产权交易中心主任、天津滨海柜台交易市场股份公司董事长孔晓艳建议,加快研究完善政策扶持和财政保障机制,将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纳入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流转,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本刊综合)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工农村
赞分盐镇裕牛村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农”热点
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主线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
2013年度“三农人物”揭晓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