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布生歌

2020-11-18 08:50彭一
中华手工 2020年4期
关键词:夏布沿河工坊

彭一

手艺工坊

重庆市城口县沿河乡、石柱县中益乡

扶貧亮点:

以重庆沿河乡为起点,开展非遗扶贫培训班

扶贫工坊促进村民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

2 500元左右

开展技能培训,建立多个扶贫工坊,实现120人居家就业

田野逐浪,从沿河乡伊始

“至少走遍20个村庄,才会看到泥土地上乡民们的生活样貌。所有踏过的泥,所有寻觅的音,都不会白费。”

从2018年开始,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创始人綦涛寻访了重庆当地的20多个乡村,了解村民们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真实诉求。但亲身落地每个乡村的时间仅有1天,这对綦涛来说,“根本没办法走进村民们的内心,更不能开展更具深度的工作”。

而所有踏过的路,都不会白走,它会在某一个时间点,成为扶贫工作真正的伊始。

2019年3月,綦涛接到“鲁渝共建,非遗扶贫”项目,城口县的沿河乡成为扶贫工作的起点。沿河乡是一个未通高速、四面环山的乡村,虽谈不上“与世隔绝”,但当地村民从乡村翻山越岭走到镇上,得花七八个小时。去年,沿河乡凿开了山洞,交通窘况得到了改善,村领导迫切希望改变乡村的旧貌,改善村民们的生活。勤劳朴实的村民,让綦涛看到了这里的希望,她将非遗扶贫的第1个项目放在了这里。

非遗扶贫培训班,在沿河乡开班了,当地留守妇女、建卡贫困户、残障人士等50余名学员进行了第1期的夏布织造培训。在沿河乡的这1个月里,綦涛团队的培训方式与外界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村民们通过巧手缝制香囊、制作布鞋、绣起围巾……乡村里的“软资源”转化为了“硬实力”。但赋予村民们技能仅是培训的要素之一,融入村民生活,用温暖拥抱乡村家庭,才是核心的要义。

和綦涛之前的寻访不同的是,沿河乡非遗扶贫项目是一个深度项目,团队花1个月的时间驻留于此,团队老师们亲自教村民们手艺。綦涛的计划很明确,让村民们掌握一门手艺的同时,是为他们解决就业,进而建立手艺工坊,带动沿河乡的整体发展。但实际上,建立工坊并非一日之功,从产品的研发到标准化,是一个完整而有序的系统,1个月的时间,很难实现。

綦涛每天都在寻思扶贫工坊的形态,在她看来,商业模式的打造或许是扶贫工坊常青的命脉。就拿綦涛所创立的壹秋堂夏布工坊来说,其在荣昌的基地,以楼为单位,有生产区、展示区、研学区等。那么,扶贫工坊的建设,同样需要这样的模式。如果只做生产,那么所有人都会被“套进去”,无法扩大乡村的整体“输出力”。

綦涛团队与沿河乡的日夜相守,为她的“工坊计划”铺上一条明朗大道,而这个计划,在她看来,“很快就会实现的”。

一栋楼,让乡民忙活起来、

有了沿河乡非遗项目的培训经验,去年4月,綦涛团队进驻了位于重庆石柱县的中益乡,之前“心心念”的非遗扶贫工坊计划在这里落地。

“很少有人会给你一栋楼的。”

为了让非遗扶贫工坊得到更好地营造,中益乡的领导们,大胆提供给綦涛一栋正在修建的4层高的楼房。“既然领导相信我们,我们就要做出亮点,用成绩说话。”4层楼在綦涛的精心规划下,成为了中益乡的第1个扶贫工坊,当然,也是綦涛“计划”之中的第一个扶贫工坊。工坊的底层为“锦绣坊”,作为库房和生产线;平层为“琳琅居”,一部分展示着中益乡当地特产,一部分作为壹秋堂的产品展示中心;再上一层是非遗研学基地兼展厅的区域。目前,这里开设着土家族旧物主题展,展示着当地村民家中留存几十年的旧物,每一件物品,都能讲出鲜活的故事;最顶层为艺术家驻留地,艺术家们可以在此驻留2个月的时间,食宿由綦涛团队提供,但这项“福利”,需要由艺术家创作作品来“兑换”,这可以说是一种互相促进、合作共生的艺术创作模式。

整栋楼虽然没有豪华的外表,但在地文化赋予了其独特的美学气质,也初步形成了它的商业模式。乡村终于有了自己的工坊,身怀手艺的村民们,也可以陆续进入工坊“上班”了。

在中益乡扶贫工坊上班的村民,有了新的身份——新农村手艺人。他们每一位都是工匠,他们有着专属的“个人IP”。这里的手艺人大概有30多位,其中有刚生完宝宝留在家中的妇女,有上了年纪而行动不便的长者,有听闻家乡日臻向好而返乡的村民……他们的汇聚,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手艺IP场域。

“IP汇聚的力量是强大的,可以有创造性地转换。”綦涛非常看好这群勤劳上进的乡村手艺人,他始终相信“‘计划里会诞生奇迹”。

最近,在扶贫工坊工作的村民张玉芳“可忙了”,她每天都要制作布老虎、手提袋、胸花等精美的布艺制品,除此之外,还要完成村领导给予她的“任务”—— 接待外来的访客。“我每月能挣2 000元左右,工作之余还能照顾家庭,工作生活两不误。至于来乡的客人们,我当然希望越多越好!”张玉芳去年参加了中益乡的非遗扶贫培训班后,掌握了夏布制造技艺,圆了她的“手艺人梦”。

扶贫工坊的手艺人们,都经过了綦涛团队的专业培训。对于在培训中成绩优秀、完成工作任务、制作产品精良的学员,綦涛团队对其采取招工、计件合作等多种方式,促进当地村民就业增收,就业率达到了70%,人均每月增收500元至2 500元左右。

日升月落,温暖犹在

朴实的村民眼里,真的闪烁着“梦”。

在每一期的非遗扶贫培训后,綦涛团队会带领村民们在乡村院坝举行颇具仪式感的“结业活动”。村民们以个人或小团队的形式“出节目”,将平日在非遗培训中所学的歌曲舞蹈、戏剧小品等展示出来。綦涛团队和大伙们儿跳着唱着,笑声从清晨响至午后,从午后响至夜晚……

而漫天的欢笑总会结束的,綦涛团队也会在培训结束后离开乡村。

在结业活动那天,正好是綦涛团队中周老师的生日,让整个团队意外的是,村民们“私下”悄悄凑了钱,派村民到村外稍微“发达”一点的镇上订了一个生日蛋糕。当时,沿河乡还没有建成工坊,綦涛暗自决定,“我们一定要在这里建工坊”。

“老师们要走了,我们真的舍不得,希望以后他们能回来。”四合院里,“最后一场”结业活动中,一位从未在公众场合发过言的村民鼓起勇气向大家说。

笑声总是难掩村民们内心情绪的翻涌。在綦涛团队离开中益乡之际,村民们与团队里的每个人相拥而泣,因为1个月里,团队真切参与到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哪怕是一锅饭、一把柴、一场雨,团队都在帮忙撑着。

“村民们的心愿,是关于我们,所以我们非常感动。”

在每一个扶贫乡村,綦涛都希望能为当地留下有意义的东西,她不希望政策下的“封条”封住村民们的家。每一处原生态的“家”,站在文化保护的角度而言,是值得被呵护的;每一位村民眼中的梦,更是值得被实现。这需要社会上真正做实事的人,“用心”去帮扶与计划。

从去年3月至今,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创始人綦涛进行了6期技能培训,建立了3个扶贫工坊,实现120人居家就业,不仅对贫困地区进行了精准扶贫,也为公司储备了人才,增加了产量。去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4 000万元,增长超过10%。

“我们计划在重庆找20个地点,成立20个乡村振兴的新工坊,目前,方案正在筹备。”目前,綦涛在继续探索非遗扶贫的“新模式”,她希望实现“扶贫工坊保护古村落”的模式,进而带动乡村发展。此外,壹秋堂也将乡村振兴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猜你喜欢
夏布沿河工坊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
红沿河核电站6号机组完成首次核燃料组件装载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伍艳辉夏布山水画作品欣赏
九九歌
星月工坊
星月工坊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九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