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由疗法改善睡眠的古今研究

2020-11-18 08:51孙巧思胡镜清
中国医药导报 2020年27期
关键词:睡眠中医学情志

孙巧思 胡镜清

[摘要] “祝由”的记载最早起源于《内经》,是对患者祝说病之缘由,或配合符咒禁禳之术,使患者消除焦虑抑郁的情绪,以此能够治疗与情志相关或因明显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本文在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医案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祝由”的起源及衍生含义,其能够治疗疾病的原理为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扶正辟邪、暗示解惑、借其他方法治疗疾病而假托“祝由”之名几方面,并可通过调节心态、安魂定志、解梦释疑等途径来改善睡眠,与气功及催眠之术有互通之处。由此可见,合理运用祝由之法可以有效改善睡眠,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祝由疗法;中医学;睡眠;情志

[中图分类号] R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20)09(c)-0155-05

The ancient and modern research of improving sleep by Zhuyou therapy

SUN Qiaosi   HU Jingqing

Institute of Basic Theory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Zhuyou” originated from Neijing, which is to say the cause of illness to patients, or cooperate with the technique of incantation and forbidding evil, so as to eliminat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patients, so as to treat diseases related to emotion or caused by obvious mental factors. On the basis of consulting the papers and medical records, the origins and derived meaning of “Zhuyou” are analyzed. The principle of treating diseases is emotion-restricting, empathize, eliminating pathogen and strengthening vital qi, suggestion and solving puzzles, making use of other methods to treat diseases and pretending the name of Zhuyou. Zhuyou can improve sleeping quality through adjusting the state of mind, tranquilizing the mind, clearing up the nightmare and hypnotize the patients. So rational use of Zhuyou method can improve sleep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it is worth further study.

[Key words] Zhuyou metho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leep; Emotion

“祝由”一詞起源于《内经》,指通过对患者祝说病之缘由,或配合符咒禁禳之术,使患者消除、疏泄焦虑抑郁的情绪,消除心身疾苦,属于中医学最早的心理疗法[1]。

在当今社会,过重的心理压力不但影响睡眠,长期的睡眠障碍亦会导致心理健康受损。在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对于睡眠问题,我们应该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前提下,利用中医睡眠养生中科学的睡眠模式,从行为、心理方面对睡眠生理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研究,以达到建立科学睡眠理论、挖掘睡眠潜力,甚至通过睡眠治疗各种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将对“祝由”的起源、其治疗疾病的原理、在改善睡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现代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 “祝由”的起源

“祝由”一词始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祝”在《说文解字》中,有“祭词”之意,与“念咒”有关。“由”的一种说法认为同“”,义为“祝”,“祝由”二字为叠韵,为具有“疾毒言语轻人”专长者以“善恶之词”之“呪诅”方法为人治病[2]。而据《五十二病方》载,“由”通“尤”,与“疣”“宥”相关,专指疾病,“祝由”就是向鬼神祈祷禳除疣病或创伤等疾病[3]。唐代王冰《素问注》谓“祝由”为“祝说病由”。后世演绎[4]为“祝,告也。由,病之所以出也”,为“解释病因”。《圣济总录》中记载,符禁,乃祝由之法,“禁”即以咒语来限制疾病的发生发展[5]。明代《幼科折衷》一书中,提出“祝由”为道教中的“符咒禳祷[6]”,意指“祝由”并非仅祝其病由而愈其病,还包括其他方法。

2 治疗疾病的原理

道教医学继承了上古时代“祝由”以治病的传统,并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用符咒系统[7]。“咒”指有特殊音频效应的口诀,“符”是用朱、墨笔所画的点线合用、字图相兼、以屈曲笔画为主的形象,作为配合“咒”使用的工具。而“禳祷”指祈福消灾的祝祷行为,结合符咒可以治疗疾病,祈福驱鬼,调节情绪,转移患者的注意力,类似于现代的心理治疗。其治疗疾病的原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2.1 以胜法胜之

这部分与中医学的情志学说密切相关,最早见《素问》[8]“阴阳应象大论”篇:“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举痛论》记载:“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情志太过可对五脏造成损伤,发生疾病。治病前要弄清病因,如《类经评注(上册)》[9]:“察其恶,察其慕,察其胜,察其所从生,则祝无不效矣。”表明“祝由”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掌握“以胜法胜之”的治疗规律,来调畅气血运行,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对机体造成的有害影响。

2.2 移情易性

王冰将“移精变气”释为“移谓移易,变谓变改,皆使邪不伤正,精神复强而内守也”[10]。后世有“移易精神,变化脏气”之说,以变更精神意念活动促使患者康复。此种方法着重用语言行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即“虑投其所好以移之,其病自愈”,或改变周围环境,避免与不良刺激因素接触[11],与“情志相胜”有着明显区别。

2.3 扶正辟邪

《祝由辩》[12]云:“祝由一科,以符水咒诀禳辟邪魅妖氛,而归揖正气。”《中国医学文化史(上册)》[13]载:“是以周官疡医……必先之以祝,盖医之用祝尚矣,疡尤宜焉,大抵意使神受,以正驱邪。”可见,“祝由”是通过施术者以符咒来限制病邪发展,或增强正气使人免受病邪侵害。

2.4 解惑安神

《医学源流论》[14]记载,“祝由”可“宣意导气,以释疑而解惑”,有开导解惑作用,既包括患者自我暗示,也包括医者以语言为主,以符咒为辅治疗。相当于现代常用的安慰剂,体现了暗示疗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15],可以治疗某些明显精神因素引起的疾患。

2.5 假托祝由之名

《寓意草》记载,患者因病“邪祟”,而用犀角、羚角等“灵物之遗形”,引以羊肉之膻,俾邪祟转附骨角,移从大便而出,本在重镇安神之功,实非“祝由”之效。

3 古代“祝由”之法用于改善睡眠的记载

“祝由”之术被认为是中医学中情志病与心身医学的起源[16],将其运用在调节、改善睡眠方面,则有调达心态、安魂定魄、禳解梦魇、判断并发疾病等功效。

3.1 以情胜情,调节脏腑

良好的睡眠依赖人体“阴平阳秘”,而因“情志所伤”而致的失眠,即所谓:“神志既有所偏而邪复居之,则鬼生于心……不惟疾病,梦寐亦然,是所谓志有所恶,及有外慕,血气内乱,故似鬼神也。”如劳倦伤脾、恼怒伤肝等原因,均可采用情志相胜法。

《程杏轩医案》[17]载:“抱疴半载,色颊赤面青……粪如羊矢,色绿而坚。”医家诊为肝郁脾虚,予逍遥、归脾未得效。尔后患者得子,医家言“喜能胜忧,病可却矣”,半月后病情好转。本例患者病程较长,方药未能起速效,因得喜事,起到“喜胜忧”之效,养性怡情,方能好转。

《儒门事亲》[18]亦载:“一富家妇人,伤思虑过甚……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食进,脉得其平。”本案中用“怒胜思”之法,患者思虑过重,以怒克之,情志得畅,方能安寐。

3.2 言语开导,宁神除虑

患者病情迁延不愈,容易情绪悲观而使病情加重,如《名医类案》[19]“不寐”篇记载:“许叔微治四明董生者,患神气不宁……董曰:众皆以为心病。许曰:以脉言之,肝经受邪,非心也……令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飞扬,若离体也……董生欣然曰:前所未之闻也,虽未服药,但觉沉疴去体矣。”医者通过言语开导消除患者的顾虑,正所谓《灵枢经》[20]“师传”记载:“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

3.3 安魂定志,禳解恶梦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21]载:“多恶梦,涂床下方七尺。”旨在消除恶梦。道教认为,恶梦是心与魂魄受到鬼邪侵袭所致,“真人其寝不梦”,而常人心性修炼不够,易受鬼邪侵扰,需用导引、“祝由”、药物治疗等方法禳解恶梦[22]。道教典籍中医学符咒记载极多,与睡眠相关的见于“安魂定志”“消除恶梦”“驱鬼神”等,在《太上洞玄灵宝素灵真符》中记载了共530道治病符,其中有安魂魄符7道,原理多为“扶正辟邪”,另有“解悲思”“解迷惑”等符,能够调畅情志,安定睡眠。

医学典籍,可见《肘后备急方》[23]载:“治卒魇寐久,书符于纸,烧令黑,以少水和之,纳死人口中,悬鉴死者耳前打之,唤死者名,不过半日,即活。”认为恶梦是由鬼神作祟所致,用祝由術来唤醒患者,恢复神志。又有《寿世青编》[24]记载:“夜寝欲合眼时……微祝曰:‘太灵九宫,太乙守房,百神安位,魂魄和同,长生不死,塞灭邪凶……使人魂魄安宁,永获贞吉。”是说夜里将要合眼时,用手抚摸心口部位三次,闭眼低声祝告:“太一周行于九宫,守住居室,百神都各自安位,魂魄和睦共处,就可以长生不老,消灭奸邪凶恶。”念完咒语后即刻就寝。此咒语名曰“九宫隐祝寝魂之法”,经常做就可以使人魂魄安宁,大吉大利。

道藏系列中,如《道藏(第1册)》[25]:“符文用黄素为地,以朱书内,黑书郭。行则佩,坐卧拜就以为褥,制伏万魔,全神定志。”记录了撰写特定符文,行走时佩戴,坐卧时放在被褥下,可降伏妖魔鬼怪,安神定志。

正常的睡眠状态下,人之心神先收敛,魂魄处于抑制状态[26],随神隐于体内,合而为寤,离则为梦。魂为阳而魄为阴,魂不归则魄与鬼通连,引发恶梦,所以要用“祝由”之法使魂魄安宁[27]。用于画符的颜料中,多加了朱砂与雄黄等药材,朱砂“养精神,安魂魄,杀精魅邪恶鬼”,雄黄“胜鬼神,延年益寿”[28],都具备安神定惊之功,亦有助于促进睡眠。

3.4 梦出有因,以梦解疾

古代的“占梦”术亦可归于“祝由”,原理为“解惑释疑”,是对人潜意识探究的原始尝试。《中国傩戏史》[29]载:“占梦,掌其岁时观天地之会,辨阴阳之气,以日、月、星、辰占六梦之吉凶曰正梦,二曰噩梦……乃舍萌于四方,以赠恶梦,遂令始难(傩)驱疫。”而“病梦”,最早见于东汉王符《潜夫论校注》[30]:“观其所疾,察其所梦,谓之病。”后世演变为“梦诊”,即通过分析病梦的内容,找出病因及梦外诸症,由此推导梦象与脏腑的关系,判断疾病,并给予患者相应的心理暗示,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最早见于《灵枢·淫邪发梦》“阴气盛,则梦涉大水而恐惧……肾气盛,则梦腰脊两解不属”,说明五脏六腑与精神思维活动有着密切联系,病邪侵扰五脏六腑,使人夜不能卧,而发为不同的梦境,采用“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的治法。后世医家对梦与藏象、疾病的关系作了修正与补充,扩展了梦成因的内容以及治法,如《备急千金要方》运用调气“呼、吹、嘘、呵、呬”,治疗五脏病梦[31]。

4 祝由之法的现代应用与睡眠

鉴于祝由术蕴含着丰富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可以治疗某些情绪、精神障碍和躯体疾病,包含暗示、催眠、心理疏導、行为训练、改善认知、支持性心理治疗等[32]。用于改善睡眠的具体应用,见如下方面:

4.1 情志调节:以胜法胜之与开导解惑

某些慢性疾病迁延不愈,往往使患者伴有焦虑抑郁的情绪以及失眠,此种情况下,运用“祝由”中的以情胜情与释疑解惑等方法,能够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及一般状态。

肿瘤术后:肿瘤患者,往往伴有烦躁抑郁等精神症状,不仅影响睡眠质量,亦不利于康复。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采用引情、共情、述情等情志疏导法,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3]。

慢性肝病患者,同样存在较高比例的焦虑抑郁和睡眠障碍。肝主疏泄,若郁怒伤肝,疏泄功能失常,会加重抑郁的情绪。临床上多用开导、暗示、情志相胜法,有利于患者康复[34]。

在精神科,亦可采用情志相胜与暗示移情等疗法,有利于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及不寐的症状[35],其他报道可见于耳鸣耳聋、消化道溃疡、外科手术、糖尿病等的治疗中,运用合理的语言开导、移情顺理、调畅情志之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4.2 “祝由”与气功、催眠术的相通之处:诱导暗示与扶正辟邪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祝由”是“催眠术”最早的记载。在现代中医康复学范畴内,催眠疗法为“应用一定的催眠技术使人进入催眠状态,并积极的暗示控制患者的身心状态和行为,以解除和治愈患者躯体疾病或心理疾病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36]。而中医催眠心理治疗,囊括了中医认知、行为、情志、艺术等治疗方法[37],其中“认知”部分主要给予患者安慰、支持,改变认知方式,行为疗法中包括气功导引,结合情志疗法,与广义的“祝由”有重合之处。

医者通过语言,借助符咒道具给患者疏导心理,不仅能开解患者的心结,也能左右患者的情感,诱导患者主动接受医者的指令,进入“接近于入睡的状态”。患者的意识活动主动性会降低,往往只接受医者的指示而对其他刺激不予理会,能够有效缓解紧张情绪、消除痛觉,对治疗身心疾病、抑郁症、慢性疼痛、某些皮肤疾病、头痛等都能起到一定疗效[38]。

针对失眠的患者,有观点认为,“催眠”与自然睡眠都属于脑保护机制,使神经系统放松休息,恢复系统张力[39]。汪卫东《失眠的催眠心理治疗》[40]书中,提出催眠是“部分睡眠”,大脑皮层某些部位受到抑制,而暗示催眠可以治疗睡眠心理障碍、增加睡眠信心,缓解部分症状,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暗示手段,可完全转化为睡眠状态。

此外,还有“自我催眠”法,患者借助光线、声响、自我按摩等手段,对自己进行正向的暗示,达到自我调控心身功能和行为状态的目的,包括了气功与导引之法。

道家学说认为[41]“占梦”与气功有融合之处,如“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是指关闭所有感官,不受外界侵扰进入“虚静”的状态,脑电波也会改变,与现代医学中的催眠之术相似。在一些道教文献记载中,“祝由”与气功也有融合之处。部分内功中的秘传口诀,与“祝由”中的“咒”相类似,在作行气导引运动时,同样要默念符咒。“存想”之法,则运用了自我暗示方法影响心理,“布气”则是用外来气治病,练习者将体内真气作用于患者,起到治病效果[42],与祝由术中“扶正辟邪”之法相通。有报道见某运动员运动强度过大,出现身倦乏力、纳差不寐,每天睡眠时间不超过4 h,接受推拿与布气结合的方法后,睡眠明显改善[43]。某些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可通过练习“放松功”来松弛躯体、排除杂念、促进睡眠。具体方法以坐式、仰卧式常见,分为三线、分段、局部、整体、倒行放松法[44],同时要思想集中,默念“静”“松”,达到入静状态,去除杂念[45]。

综上所述,“祝由”包括符、咒、禳、禁等方法,能够运用情志相胜、移情易性、扶正辟邪、解惑释疑的原理来治疗疾病。对于失眠的患者,可通过调节心态、安神除虑、禳解恶梦、定志消惊、以梦解疾等方法,或配合气功导引、结合催眠治疗,使患者消除精神困扰,调节阴阳气机,改善睡眠。

[参考文献]

[1]  林韶冰.中医意疗移精祝由法刍议[J].中医杂志,2003, 44(Z2):3-5.

[2]  李今庸.李今庸《黄帝内经》考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71.

[3]  石琳,胡娟,钟如雄.从汉代医简看祝由术的禳病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8(4):134-139.

[4]  覃迅云,王宇.瑶医外治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5:229.

[5]  许振国.《黄帝内经》祝由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 3(2):72-75,84.

[6]  (明)秦昌遇.幼科折衷[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0:2.

[7]  盖建民.道教医学精义[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128.

[8]  何文彬,谭一松.素问[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357-358,223.

[9]  郭教礼.类经评注(上册)[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79-380.

[10]  高希言,朱平生,田力.中医大辞典[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001.

[11]  徐芳,张杰,杜渐,等.祝由疗法与森田疗法的对比研究[J].中医学报,2012,1(1):47-50.

[12]  孔晓明.祝由辩[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8):572-573.

[13]  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上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659.

[14]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15]  马艳苗,王永辉,梁琦,等.从祝由谈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J].中医杂志,2017,58(4):354-356.

[16]  (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并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6.

[17]  沈庆发.程杏轩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

[18]  (金)张子和.儒门事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9]  (明)江瓘.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0]  谭一松,何文彬.灵枢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178.

[21]  马继兴.中国出土古医书考释与研究(下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708.

[22]  詹石窗.百年道学精华集成(第5辑)(道医养生)[M].成都:巴蜀书社,2014:321.

[23]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24]  (清)尤乘.寿世青编[M].北京:中国书店,1993.

[25]  道藏(第1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556.

[26]  禄颖.《内经》睡眠机理及其系统理论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6.

[27]  张振国,吴忠正.道教符咒大观[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14.

[28]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94:223,231.

[29]  章军华.中国傩戏史[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4:101.

[30]  王符.潜夫论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8:365-367.

[31]  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黄帝内经·灵枢》注评典藏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62.

[32]  馬艳苗,梁琦,李艳彦,等.祝由医学心理学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0):4623-4625.

[33]  吴加花,冯燕虹,黎玉婵.情志疏导八法对可手术乳腺癌围化疗期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5, 12(32):134-137.

猜你喜欢
睡眠中医学情志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刘勰“文以明道”中的情志主体论
早产儿不同体位护理对其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暂停胃潴留影响的临床研究
ipillow健康睡枕
组织公平对员工睡眠的影响
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对睡眠生理的不同认识
移精变气法在情志病治疗中的运用探讨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