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大语文观”教学的思考

2020-11-19 07:08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长江丛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教给核心素养

■李 悦/江苏省苏州市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一、前言

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素养的培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

二、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所在

(一)有利于大“家”的发展

首先,人生活在社会,就要对他所在的社会和国家负责,就要对自己的民族负责。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担负起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担,让每一位成才的少年都能为国争光,让华夏民族以他为自豪。

今晨在“今日头条”中读到这样一则新闻:清华才女高同学破解了我国的北斗卫星机密,而更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她居然把这份机密送给了美方。美方对她大肆褒奖,给予了意想不到的荣华富贵,随后高同学还被安排到美国公司工作,拿到了一大批奖金、奖杯、甚至还拿到了美国绿卡,还包括她日思夜想的美国博士学位。最后导致我国棋输一着,损失惨重。

看过这则新闻,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国家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培养一个人才,而“人材”成为“人才”后,不为我国所用,却将高科技的机密“送”与他人,并对我国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和影响。这不能不让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深思和反思。

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不能不说是重要的。从对国家(大“家”)发展的角度来说,我国培养的人才要为我国所用,要为祖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从这一点来说,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我们必须坚持和贯彻的底线。

(二)有利于小“家”的幸福

其次,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对于小“家”也是十分必要的。家的幸福,不仅仅要有充足的物质做保障,更需要一个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晨昏定省、常回家看看。这些恰恰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也是传统习俗。高中语文教学可以借助古典文学的学习,向学生渗透这一思想。

父母含辛茹苦将子女养大,期间的辛苦也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然而,因不满母亲的管教,将亲生母亲杀死的十几岁少年,杀死母亲后,还冷静地应答外公的询问;24岁的山东某大学生将大学陪读的母亲杀死,据邻居反映,案发当晚6时左右楼下传来像是打架的声音,好像是一个男的在打一个女的,还有拳头的声音和女人被打的惨叫声音。可以想见,那时的那位母亲是多么地绝望,多么地痛苦和锥心般地疼与痛,就这样消失在了自己所生的亲生儿子的大学生的手中。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弟子规》,书中云“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赖;父母责,须顺承”。听说现在的“部编版”教材将《弟子规》放在了小学一年级的课本里。个人觉得是非常好的,也是十分必要的。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知道一点为人子女的本分,就要知道敬畏父母,敬畏尊长,敬畏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虽有他过时的糟粕,但其间的精华是无论如何都不该抛弃的,我们应该郑重地将这些精华拾起,浸润到孩子的血液里,骨髓中。

试想,一个从小就敬畏父母的孩子,他敢挥起拳头打向他的亲生母亲吗?他敢拿起凶器刺向自己的亲生母亲吗?他能杀死自己的亲生母亲吗?晨昏定省,外出归来也要第一时间向父母问候,不能及时归来也要想尽办法传“家书”报平安……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人父母者才不会心凉。

(三)有利于自身的生存发展

再次,语文核心素养的建构,对自身的生存发展也是十分必须的。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一个独立的个体要学会与人相处,要学会面对很多以前不曾发生的事情,要踏实工作,诚以待人,言而有信。在一架中国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6岁的熊孩子不断骚扰邻座,包括用脚踢。邻座希望家长加以管教,而熊孩子的父母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3个小时的忍耐后,邻座骂了家长,后两人打到了一起,并惊动了FBI。

想想中国的少量父母,常将“他还是个孩子”“他还小”挂在嘴边。父母的纵容,加之自由个性思想的影响,孩子永远都认为自己是孩子,哪怕有一天,成为博士,还依然我行我素,目无法规章程,“霸占别人的座位”。而这样的人势必会无法在单位立足,无法被社会接纳。

三、“大语文观”教学的必然性

说到这里,无论如何,都要加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一个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是多么地可怕,一个有文化而没有素养的人又是多么地可怕。知识装在脑袋中,并不是仅仅就存在大脑中的,而应该是学以致用,要能体现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正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所贯彻的教育理念。

(一)品、行见证分数

蔡元培先生教学时,先给学生一篇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咀嚼,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会考查学生的行为习惯是否会发生改变,尤其是不好的习惯,有没有学习到文章主人公的好的品质,然后再给学生一个比较合理的分数。正是这样一种教学理念,使得他的学生不仅会认真研读文本,鉴赏人物,挖掘文本所透漏出来的相关信息和价值观,更会主动去践行这一品质或抛弃某种不良的陋习,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从这一角度来说,对于学生走向社会,是十分有利的。

所以说,语文教学不能仅仅盯在分数的输出上,不能只在这“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这12个方面下功夫,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应该提倡并践行“大语文观”教学。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说 :“ 大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分,而是人生必备的课程,是开发人思维的重要钥匙。”

(二)“大语文观”滋养终身学习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大语文观教学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可以终身学习的武器。在日益飞速发展变化的今天,在互联网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的今天,我们要么迎头赶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要么被社会狠狠地淘汰掉。而终身学习的理念不仅要教给学生学会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养成主动的、不断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学以致用的和优化知识的良好习惯。正如农村人打井,不灌进一定量的引水,那丼里的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更不会连续不断地喷涌而出,而水喷涌而出正是终身学习,而那“引水”恰恰是语文老师当年所给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语文教学绝对不能只做敲门砖,门被打开了,砖也就被抛弃了。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教给学生一把面对生活的钥匙,才会使得他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冷静面对,沉着应对,平静解决。

(三)“大语文观”助推思维发散

中国缺乏诺贝尔科技奖得主。大语文观教学意味着语文老师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45分钟满堂灌,早已被否定掉;传统的输入教学也呈现了不同程度的弊端。面对有着14亿人口的东方大国,东方古国,尽管我们的数理化奥赛会拿到世界奖项,却依然没有走出诺贝尔科技奖的得主。语文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答案的传输上,更多的应该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比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在感知和鉴赏之后,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试比较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与杜甫《登高》的异同。同时,思考:是不是描写秋天的诗歌的基调都是萧瑟的、悲凉的?通过比较探究,既总结了有关“秋”的诗句的特点,又拓宽了学生领略不同诗歌的思考角度与脉络,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像山那样思考”;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边聆听“鸟啼”边滋养了“向死而生”的心底;语文教学需要教给学生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说,语文课要把读书当作头等大事。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就是“读书为要”。

猜你喜欢
教给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A Father
这些年,母亲和孩子教给我的那些事
《论语》—为政篇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