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的审美特征及教学意义再思考

2020-11-19 08:29
长江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韵律新诗意象

一、前言

新诗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它经历过新文化运动时期和朦胧诗派的繁荣,但也遭受过六七十年代的落寞和孤寂。由于它本身就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意象生动等独特的文学审美特征,使得它成为文学体裁中不容忽视的关键一环。然而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新诗并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学生对于新诗的整体感知一直较为薄弱。但究其内涵,在新诗的文学审美特征之下,拥有极大的教学意义。

二、新诗的文学审美特征

新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能够以简短而又富有韵味的短句,表达或磅礴或生动的场面,抒发浓烈而又深刻的情感。新诗也不同于古代诗词,它从形式、韵律、意象和情感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明确并抓住新诗的这些特征,才能够领略新诗的文学魅力与灵魂,帮助其真正巩固提升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

(一)形式自由

胡适在《谈新诗》一文就指出:“文学革命的运动,不论古今中外,大概都是从‘文的形式’一方面下手,大概都是先要求语言文字文体方面的大解放。”[1]新诗也不例外。所以首先就需要认清新诗在文体形式上的特点。新诗和一般的古代诗歌类似,大体上都是以分行的结构存在,但有所差异的是,由于秉承了五四以来自由解放的思想和精神,所以在分行的基础之上,形式又是相对自由的,并非是完全字数一定,行数对称的格式。诗人自身是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主题以及情感表达,对诗歌的形式做一定的改变和创新,使诗歌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进而能够做到个体化的表情达意。

自由可以说是新诗的灵魂。例如在戴望舒的《白蝴蝶》[2]中,前段都是近乎六七个字的问句,而后段却一反常态地采用了以“寂寞”一词为一行的形式。借助这样的方式,突出寂寞的含义,不断反复,让读者感受到疑问背后深沉而又浓重到无处排遣的孤独和愁闷。这种孤独既是空白书页的孤独,也恰恰是作者戴望舒无法把握自己、把握现实的迷茫和怅惘。这种表达方式对于擅长抒情的戴望舒而言恰到好处,也带给读者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二)韵律灵活

新诗虽然冠以“现代”二字,但还属于诗歌的范畴,也就不会完全脱离韵律规则的范围。虽然它不似古代诗词那样,要求十分严苛的押韵,但闻一多的“三美”理论中,就十分强调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音乐美的传达离不开韵律的协助,音韵和节奏感是新诗不可或缺的特质。正所谓“诗歌”,那就需要有“歌”的气息,这一点和抒情的散文大大不同。无论是早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3],还是到六七十年代食指的《相信未来》中“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4],都能够给人以一种韵律的美感。“新娘”和“荡漾”隔句押韵,而“炉台”、“悲哀”和“未来”更是韵脚齐整,使得整小段并没有因为句长而失去节奏感。甚至在《相信未来》的每一小段末尾都重现“相信未来”,反复咏叹。在呼应标题,强化读者认知的同时,也是在进行节奏的延续。

而这种灵活性与和谐性统一的外在特点,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帮助诗人完成自己情感的流露。《再别康桥》中的第二三小段末尾的韵脚属于上扬的阳声调,音调由低升高,给人一种美好积极之感。而这两段正是在怀念以往康桥的灿烂画面和温馨时刻,那么作者的情感也就势必是欢快愉悦的。而《相信未来》中,末尾的“未来”也属于上扬调,结合未来一词的内涵,可以感受到对日后生活的期待与无限向往。既是现实黑暗,或许存在种种艰难与不如意,但仍是心怀光芒,相信未来。此外,新诗的这种美,能够与曲调结合,可颂可咏,能以多种形式呈现,于是读者能通过这些韵律去感受新诗的美。

(三)意象生动

新诗的构成离不开意象,无论是真实的意象,又或者是诗人想象中的意象,最终都落脚于诗歌的主题与情感,借生动具体的意象留给读者无限遐想的空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诗人用意象去构筑诗歌的同时,诗歌中的人与物也就变得个性化,带有读者主观的意愿,也就会让每个人的解读各具特色。而这也是新诗的一大魅力所在。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河畔的金柳”、“软泥中的青荇”等一方面是当时作者在剑桥留学时所见所感的真实景物,另一方面也用这些色彩鲜艳而又带有生命力的意象,象征着美好,也就为整首诗歌增添了一种灿烂明丽的基调。生动的意象能够灵活地展现出“三美”中的绘画美,将画面感通过物象的刻画进行传达。

(四)情感真挚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是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都带有自我的情感精神,没有情感和思想的作品只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堆砌,而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新诗发展至今,总是能够在有限的字数间,真挚地展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无论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都是日常生活化的事物对诗人内心的触动,诗歌之所以能够动人,也是在于以情动人。它不是以理服人的议论文,也不是对事物进行阐释的说明文,它甚至往往无法像小说一样刻画出具体而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无法将人物塑造得复杂而多变,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诗人情感的传话筒,是带领读者走入诗人内心世界的桥梁。

新诗在情感宣泄上,更为明显而真诚。无论是直抒胸臆还是委婉表达,由于已经加入了物象的突出和场景的描绘,虽然只有短短几行,但是能够让读者接触到诗人所处的时代和事件之中,也就更加能够体会到其中饱含的情绪和内心独白。对于一些反复强调,不断烘托气势的诗歌,读者更是能够在品读的过程中就心有触动,或被震撼,或被启发。诗人的思想和精神也就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起到影响今人的作用。

三、新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正是由于上述新诗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富有艺术美感的文学审美特征,也就赋予了它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无法替代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能够帮助中学生合理建构和运用语言,培养他们对于诗歌的创作能力,从而激发更多文学作品的诞生;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他们对语文文化的整体感知,加深对语文魅力的理解,并能以此迁移活用到语文学习的各个方面。

(一)促进中学生语言的系统建构和运用

新诗既不是普通白话小说那样的语言生动,也不像一般的议论文那样言辞生硬。它是通过简短有限的字词句子来表达出丰富无限的内涵深意,所以也就对创作者语言的运用能力有一定程度上的要求。中学生在学习新诗时,从最初的感受体会,再到深层次的尝试创作,层层递进,有助于加强这一阶段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艺术手法的把握与运用。通过从品读、赏析作品,体味其中的语言魅力,再到逐步将这种感知转化为自身的文字语言进行输出。尤其是可以对较为简单的诗句结构进行模仿,通过仿写初具新诗的形态,后期再进一步进行推敲、润色,摸索出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另外,针对部分优秀的新诗作品,可以学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对于构思巧妙、情感真切之处,可以反复琢磨,多加关注。

(二)培养中学生对语文文化的整体感知

中学阶段学生已经开始对语文整体文化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新诗在教材中,可以有效地起到扩展和开阔视野的作用。对于某些物象能够进行联系,捕捉其具有的外在特征和内在潜质,并积极地与个体思想进行连接思索。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在语文教育的大背景下,感受作品中细腻多样的情感,体会作者所要传递出的复杂深厚的思想。诗人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被剖析,而学生在面对这样的感情时,既可以感受到语文的丰富多彩,也极易产生共鸣。通过联系自身,思考面对同样场景时自身所抱有的情感态度,充分了解作者,真正做到移情。在引导下以新诗为小的切入口,从精神层面去领略语文文化的绚丽多彩,并能够对这种文化产生一定的兴趣和喜爱,从而也提升了他们语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提升中学生审美趣味与创造力

中学生在这一阶段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而通过新诗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提升对生活细节的观察感悟能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同时,面对新诗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学生能够从中有所思考和感悟,进而激发其创作热情与创造性,不断推陈出新,改变以往现代诗歌的传统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结构与新内涵。不仅从谋篇布局中进行革新,更缔造出新一层次的思想情感,使得新诗在新背景下更为契合当下人们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历。平时在诗歌的写作练习中注意鼓励学生深入生活,深入实践,将情感精神与现实经历融合,感知也就能更为丰厚充实,实际抒发和运用时,更能做到有理有据,情有所出,思有归处。

四、结语

新诗在文学中数量不似小说、散文庞大,但作为文学体裁,仍有它不可磨灭的光芒。虽然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之中新诗这一领域仍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投入,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就此忽视或放弃。新诗仍具有深刻的教学意义,同时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的激情,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促使新诗在未来发展中获得新生,实现双方的良性互推。

猜你喜欢
韵律新诗意象
抚远意象等
书的国度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新诗之页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新诗之页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新诗之页
偶感
新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