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教育的师生认知偏差与选择差异性
——基于7339位高职院校师生的调研

2020-11-19 08:29
长江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调研师生教育

一、前言

创新创业教育被视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集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向创新人才的培养和推动自主创业[1]。从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开始,在短短几年内已经有一系列的政策出台,其中以国务院或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文的文件就有10余个。据《财经国家周刊》统计,到2015年10月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部门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措施已超过2000条[2]。可以说,当前已经围绕创新创业形成了一个政策网络,各级部门已经做好了足够的顶层设计工作。为全面了解广大师生创新创业的意愿及其实施情况,课题组面向7339位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做了一次全面的调研。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本次调研主要面向在校学生及其教师,总计下发学生卷6769份,回收有效问卷5765份;下发教师卷57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总体问卷回收率为84.2%。

调研的学生涉及机械工程、电气电子工程、经济管理等多个院系和专业,男生为63%,女生为37%;户籍在农村的学生占62%,城镇的学生占38%;各年级都有涉及。

教师卷面向全校所有教师,共417人,其中行政部门占比18%,二级教学单位占比82%;男教师为54%,女教师为46%;职称分布以中级职称为主,占比65%;职务分布以专任教师为主,占比58%;在调研对象的工作年限分布上呈现出“哑铃型”分布特征,但各个层次的曲界并不显著,即各个年限界的教师数量基本差不多,占比都在20%以上。

三、师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度还有待加强

学生和老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参与情况如何?特别是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是否达到预期?调研中发现,学生参与过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以“从事过假期打工、开淘宝店等工作”(29.6%)、“创新创业指导课”(23.9%)、“创新创业教育讲座”(16.5%)为主,说明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有一定的基础。而教师以“指导创新创业大赛”(20.5%)、“专利申请”(17.2%)为主,选择“其他”的高达31.7%,说明教师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尚有不足。

调研对象对学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满意度总体不高,如学生表示“一般”的占比40.3%,而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仅有38%;教师表示“一般”的高达47%,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合计降至34%。可见,在营造创新创业教育氛围,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方面还需加大力度。

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间安排上,学生和教师都倾向于“贯通整个大学期间”,分别占比25%和33%,其次是从“大一之后”开始,占比都为22%。如此,应有在整个大学三年实施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安排,但在具体的时间节点上还是从大学入校经历适应期之后再开展更为合适。

四、师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存在偏差

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顺利推行,师生之间达成一致的意向,从而起到一个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合力的局面至关重要。但从调研结果来看,师生之间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差异明显。

如对创新创业的认知方面,学生对“创新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最为关注(总选人次最高),但对“实施创新创业应具备的相关能力”最为了解(“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总选人次最高);不过,教师最关注的却是“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知识”,对“创新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最为了解。

在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方面,差异性再次呈现:学生更关注“大学生创业的税费减免”,对“创新创业学生可休学创业、延长学制”最为了解;而教师却更关注“自由使用学校核准开放的科技创新设施与实验实践场所”,同时对这一政策也最为了解。从统计情况来看,师生对于当前最新的创新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超过了预期。

对于创新创业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学生最关注“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外部支持”,认为“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对其他选项更为重要,显示出学生对外部支持的依赖性,而对自身能力的发展不够自信;相反,教师最关注“对创新创业领域的专门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认为“个人素质与创新创业能力”最为重要,有了明显的自我奋斗的特征。

为了将来的创新创业的实施,学生认为“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当前最应该做的,其次才是“学好当前的专业”;而老师却建议学生还是在“学好当前的专业”上下功夫,其次才是“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五、师生的创新创业选择

在将来是否会选择创业上,老师和学生都表示出较高的预期,如教师中有25%表示会创业,学生的比例达到了26.5%。师生在创业意向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表示“还没想好”的都占多数,占比都超过了40%;而表示“会创业”的学生比教师高了1.5个百分点,明确“不会创业”的教师比学生高出了近5个百分点。

在创业时间安排上,学生倾向于在毕业之后创业(合计占比71.7%),其中占比最高的是选择“在毕业之后三年内创业”(28.7%)。这一调研结果显示,也许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采取“延伸式”模式是最符合实际的,学校需加强学生毕业之后的跟踪式教育,为其提供延续性的创新创业支持。不过,教师表达了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更倾向于建议学生“在校期间创业”(43.3%),其次是“毕业之后三年内创业”(22.3%)。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教师更想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创新创业来提升学业水平,同时出于在校创业的可控性考虑,即在校期间的创业失败并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损失是可控的。

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选择方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和“能赚钱的领域”是学生“唯一选择”项选择人数最多的两个领域,综合来看学生最为青睐的方式还是“能赚钱的领域”;不过,老师倾向于建议学生选择“与所学专业相关的领域”(38%)和“自己感兴趣的领域”(32.8%),教师在自己创业的选择方面同样倾向于这两个领域,不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比例更高,达到了36.5%。

在创新创业产业领域的选择上,学生的自我选择比较倾向于“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类产业”、“机械能源类产业”和“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类产业”,这可能与我校院系分布的规模有关;而老师们却建议学生选择在“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类产业”(22.3%)、“化工技术和环境科学类创业”(16.3%)方面实施创新创业;教师的自我选择比较倾向于“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类产业”(23.9%),其次是“农林、畜牧、食品及相关产业”(17.8%)。至少在“文化创意和服务咨询类产业”方面师生取得了较为一致的意见,应该也是将来开展创新创业的一个主打方向。

在创新创业区域的选择上,学生和教师都更为青睐“家庭所在市县”(学生:17.7%,教师:24.7%)和“杭宁温等大中城市”(学生:17.1%,教师:25.5%);不过,教师更希望学生能在“杭宁温等大中城市”(28.1%)实施创业,其次才是“家庭所在市县”(21.9%)。综合来看,杭宁温等大中城市因为富含创业商机,作为创新创业的首选地自在情理之中;而对“家庭所在市县”的选择说明当前师生的创业选择显得更为理性,在返乡就业的趋势下,这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的区域选择方面应该重点加强的地方。

六、对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的建议

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应该怎么做?其实在我们的调研中就已有了初步的答案。如学生最关注学校“完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学分冲抵、休学创业等)”,认为“联合政府、企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最为重要;教师同样更关注“完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学分冲抵、休学创业等)”,但认为“成立创业学院”最为重要。

在创新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学生更青睐“精英”模式(指的是并非面向全体的施教方式,而是着重于创业者特质的发现,并对已基本具备创业者特质的选择对象开展针对性引导和提升,强调创新创业行为的成功性)和“灯塔”模式(即让有成功创新创业经验的老师或学长作为导师带动创业),两者受关注程度相差无几;却认为“自由”模式(即应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自我摸索、无需系统的创业教育)和“软件”模式(即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创造创新创业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更近似于一种创新创业“软文化”的建设)是最为重要的,可见学生在创新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出现了矛盾的一面。教师则更青睐“精英”模式和“硬件”模式(即提供创业学院、创新创业基地等创业设施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支撑),认为“硬件”模式和“软件”模式是最重要的。在师生的选择上,最具科学性的“广谱”模式并不受推崇,但这正是笔者认为最应该在高职院校推行的。“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由东北师范大学王占仁教授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眼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使之惠及每一个学生,着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使所有大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广谱式”模式是对当前教育部所倡导的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做法的概括和理论深化其以“全覆盖”、“分层次”和“差异化”为基本原则,实施分层次、分阶段、分群体具体推进[3]。

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的打造方面,学生最为关注“结合专业优势,推动学生实施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和“围绕地方的支柱产业,实施以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为主的创新创业”,认为“围绕地方的支柱产业,实施以产品研发和技术服务为主的创新创业”和“重在提供实践机会,营造‘双创’环境,无需强求创新创业的营利性和成功率”更为重要。教师则将选择的天平倒向“挖掘校园内的商业潜力,实施就地创新创业”和“结合专业优势,推动学生实施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

猜你喜欢
调研师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以书画教育引领师生成长
“三注重”扎实做好调研工作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思政课,师生如何“动起来——因为扣准“问题链”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