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过程

2020-11-19 08:29
长江丛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手稿

一、前言

马克思十分关注“人”的问题,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马克思所做的全部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人,这些研究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全人类。但是要解放人,首先要明白“人是什么”。马克思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并最终形成了科学的人学理论。

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由自觉的活动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完成了对人的本质的初步认识。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用劳动的观点来说明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及费尔巴哈的“类存在物”的概念,将他们进行综合并实现了超越,形成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的理论,提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观点。

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指的就是人的劳动实践。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与黑格尔是完全不同的。黑格尔的所说的劳动是从人的思维和精神出发的抽象的劳动,而马克思所指的劳动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存在在现实中的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根本决定性意义的活动。

《手稿》虽然也使用了“类存在物”的说法,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是完全不同的。费尔巴哈所理解的人是抽象的,他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可以说明人的本质。然而,马克思看到了人的社会属性,他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就是生产实践活动,正是这种活动把人和动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2]。这时,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费尔巴哈从自然性来说明人的局限,他发现了人超出自然、与动物不同的部分,这就是人的劳动实践。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在资本主义中人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本质。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自己的“异化劳动”理论,探讨了异化产生的根源以及消灭异化的途径,开始了寻求人类现实解放道路的艰难历程。马克思认为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痛苦不堪,资本主义私有制扭曲了人的本质,人的本质要实现“复归”,人要获得真正的解放和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马克思此时还没有完全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人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具有抽象性质的人上面。他像费尔巴哈一样先假定人有一个固有的本质,由此来说明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并希望通过共产主义来实现人本质的“复归”,此时马克思还没有意识到人的本质不是先验的,而是后天不断发展形成的。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既批判了黑格尔“抽象精神的劳动”思想,也对费尔巴哈的“类特性”作了新的定义,但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各种思想的相互抨击,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还有很大局限性。

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1845年在布鲁塞尔完成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彻底摆脱了人本主义将人看成是抽象的、脱离现实的人的影响,从实践活动出发,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在《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到了《提纲》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概括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两个阶段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看似有很大不同,但我认为他的思想其实是一脉相承、逐渐深化的。在任何社会形态和历史阶段中,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都体现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这一点是不变的。但如果只从人与动物的区别上来理解人,那人永远是抽象的,因为劳动是现实的劳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劳动方式,因此,要说明现实的人的本质,就必须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揭示实践活动中隐藏的人的社会关系,从而在具体的社会历史中说明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提纲》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的人本学虽然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但他们只从直观、抽象的角度去理解人,把人看作永恒不变的,从而忽视了人的社会本质和历史具体性,在历史观上陷入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彻底地批判了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抽象性的基础上,阐述了自己对人的本质的新看法,他把人的本质与社会性联系了起来,指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认为,人不只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在人与人交往的关系中逐渐结成家庭、社会、国家等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正是在这些社会关系中形成的,是具体的,而不是先天就存在的。费尔巴哈从自然性方面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而马克思从社会性上把不同社会关系和生活条件的人区别开来。这一认识使他在历史观上也坚持了唯物主义,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根本缺陷。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从“现实的个人”考察人的本质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被恩格斯称为是“天才的萌芽”,其中的思想在随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贯彻。《形态》是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全面阐述,标志着其物史观的成熟。马克思不再只是关注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他开始关注使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的个体本质,马克思开始强调“个人”,这里的“个人”是活生生、现实的个人。

《形态》中马克思把研究重点转向“现实的个人”,并将“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研究的首要前提。这里所说的“现实中的个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制度下从事实践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不受他人任意支配的个人。这里的物质生产活动指的就是生产实践。那“现实的个人”的本质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马克思指出是由它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生产关系决定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质资料生产关系,人生产什么、怎样生产决定了人是什么样的,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而生产关系又随着人的实践不断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这就决定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

马克思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探讨人的本质的,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探讨人的本质的。这种立足与生产关系中的“现实的个人”使马克思人的本质的思想建立在了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也为此后他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及其根源,进而找到人的自由与解放的科学路径奠定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完整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这两本著作在人的本质的问题上有着一致性,但相对于《提纲》,《形态》人的本质的思想更加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以及共产主义的初步设想等,所以其思想相对于以往更加完善。

五、结语

在《手稿》中,马克思摆脱了黑格尔“绝对精神”的束缚,在费尔巴哈人学思想的影响下提出了“人的本质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在《提纲》中,马克思大胆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抽象的人”的人学理念,立足于实践,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到《形态》中,马克思超越了自己以往思想的局限性,确立了唯物史观,进一步阐明了生产关系对人的本质研究的重要性,确立了人的事实本质是在生产实践中发展的“现实的个人”的观点。这三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具体看法虽然不同,但绝不是前后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在以后对“人的本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我们要把马克思各阶段的思想综合起来进行考量,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全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而且有主意全面理解“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手稿
大家手稿
作家手稿
最有思想的句子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马克思对象化思想及其对人的发展的启示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从“人的本质”看犯罪的刑罚预防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