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红外线热成像技术对蜡疗治疗阳虚质患者的疗效评价

2020-11-19 05:25黄思仪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9期
关键词:蜡疗阳虚亚健康

黄思仪

贵州省中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亚健康是目前生活中的特殊状态,指机体一些功能发生改变但还未出现器质性病变,是一种介于病态和健康之间的状态。亚健康状态的出现与外界环境和体质、心理、饮食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原因复杂,主要表现为活力、功能和适应力在一定时间内减退,但尚未达到疾病诊断的标准[1-3]。现代研究认为在社会压力与日俱增的影响下,亚健康态逐渐变得普遍,其发病的主要诱因为缺乏锻炼、饮食不规律、情绪易低落、精神高度紧张、熬夜失眠等[4]。中医认为情志不畅、劳逸失调、饮食及起居不节制而致阴阳失衡,进而产生气滞、血瘀、痰湿等病理产物,最终出现虚实夹杂证候[5]。有研究显示中国的亚健康人群约有75%,根据体质的9种基本类型分类,其中阳虚质占比最高,达21.3%,其是由于阳气不足,失于温养,以形寒肢冷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6-7]。低质健康状态包括亚健康,西医缺少对其的鉴别与诊断,也缺少对症对病治疗;而中医注重辨证论治和整体观,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脉象等辨证而达到论治的目的。而蜡疗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之功,能够提高患者的新陈代谢,临床中已多用此治疗方法。

临床中阳虚质患者治疗后常用的评价方法有量表评价法、仪器检测法等。红外热成像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法,已经普遍在临床中使用,因此通过测定人体温度的变化,成为亚健康疗效的评定有效指标之一。笔者通过观察阳虚质患者治疗前后红外线热像图的变化,发现此技术可以为临床评价蜡疗治疗阳虚质患者的疗效提供客观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贵州省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健康体检者及门诊收治的100例阳虚体质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年龄46~65岁;病程9个月至14个月。治疗组年龄44~68岁;病程8个月至16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根据《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8]中有关亚健康的诊断标准:①疲劳、疼痛、睡眠紊乱等身体症状;②抑郁寡欢、注意力不集中、短期记忆显著下降、急躁易怒、恐惧胆怯等心理症状;③人际交往问题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等社会不适症状。这些症状符合其中1条以上且反复出现3个月以上,但不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经过全面检查不包含其他系统性疾病,即诊断为亚健康。根据阳虚体质诊断标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2009年)》[10],经症状体征综合鉴定,阳虚体质诊断标准为阳虚体质(>40分)及其他7项偏倚体质转换评分(<30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在18~60岁之间;②符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与《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阳虚体质标准;③无器质性病变、精神病病史、家族遗传病病史、外伤性疾病等;④自愿参加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①年龄<18岁或>60岁;②患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③正在使用其他药物治疗者;④患者为在妊娠期或哺乳期间的女性患者及具有过敏体质者;⑤不能完成整个疗程者;⑥依从性较低者;⑦难以随访者。

1.5 剔除标准 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及特殊生理变化,不宜继续接受试验者;②试验过程中自行退出者或不配合者;③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和安全性判断者。

1.6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金匮肾气丸,1粒/次,每日两次,1个疗程共4周,共3个疗程。治疗组运用全自动蜡疗系统(型号:L-6150ESZ型,由上海朗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进行蜡疗法,3次/周,4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时患者俯卧,将医用蜡块敷于患者背部,温度适中,时间控制在15~20 min。

1.7 红外热成像热图采集及分析

1.7.1 扫描仪器 运用伟联ATIR型非制冷医用红外热像仪(型号:ATIR-M301,由重庆伟联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测温范围为20~40 ℃时,测温精度为±1℃。调焦方式为电动调焦。视频输出为RJ45接口、伪彩色显示。

1.7.2 红外热成像热图分析选取部位及条件 将扫描腹部正位、胸部正位、胸部后位、腰部后位。所有受检者在无空气对流、无阳光直射的屏蔽室内采集图像,室温保持在24~25 ℃,相对湿度控制在40%~60%。受试者前一天晚上禁止饮酒、吸烟、服药及熬夜等。检查前,完全裸露膝关节,并在恒温室内静坐5~10 min后,距红外摄像机镜头2.5 m处采集规定体位的标准热成像图,然后对采集热像图进行存储、编辑、图像处理,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所需部位进行温度测量。

1.7.3 扫描方法 受检者在恒温(22 ℃左右)内全身裸露站立5 min,充分去除体表干扰热源,使身体各部位皮温趋于均匀后进行扫描。按照解剖学站姿(面向镜头,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千两侧,手心向前,五指张开)。按从头部到脚部的顺序进行扫描,采图时适当调整温窗、焦距等参数,使屏幕图像清晰后进行同定、存储。接受正后面扫描后,将受试者转身180°,按从脚部到头部的顺序扫描背面,依次进行腹部正位、胸部正位、胸部后位、腰部后位4个部位的扫描。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的红外热图所选热图分析区域温度。

1.8 观察指标 ①主要疗效指标为有效率 有效率=(治疗前体质辨识量表评分-治疗后体质辨识量表评分)/治疗前体质辨识量表评分×100%。显效:改变率>70%;有效:30%≤改变率≤70%;无效:改变率<30%。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根据红外热像图与亚健康状态阳虚质人群红外热像图特征,观察对评价阳虚质有统计学意义部位的温度数据。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阳虚体质积分转化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阳虚质体质积分均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仅有腰部位明显降低(P<0.05)。见表3。

表3 对照组治疗前后四个部位温度变化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中,通过分析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在腹部正位、胸部正、后位及腰部后位的温度均有所上升(P<0.05),但对照组只有在腰部的温度有所提升(P<0.05)。由此可知,蜡疗对阳虚体质患者的治疗效果通过温度的改善更加明显,其疗效更加直观。

自王琦教授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气郁质、气虚质、特禀质、瘀血质等9种基本类型,并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以来[10],体质学说越来越受医生、学者、患者关注。其中阳虚体质为阳气不足、虚寒特征的体质类型,所占比例为人群中偏颇体质第3位,其与抑郁症、干燥综合征等疾病密切相关,王琦教授提出“体病相关”和“体质可调”的以辨体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体系,合理的干预可在阳虚体质早期产生逆转,符合中医“未病先防”治则[11-12]。阳虚则气虚无法行血,且使机体失于温养,易使脉道内寒气凝结,最终导致气血运行不畅[13]。蜡疗具有热效能,可到达组织深部,促使机体组织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和组织的通透性[14],可以改善机体的阳气不足,寒气内停的情况。贺玮苇等[15]用红外热图重点采集阳虚质者双手掌心、腹部、双足足底的体表温度,发现阳虚质在红外热图上表现出手掌心、腹部、足底体表温度偏低[16]。在红外热成像方面,研究发现健康阳虚体质人群较健康非阳虚体质者面部、头后上部、头后下部、手前臂、股后区、膝部、腘窝、小腿后区8个热图区位代谢热值低[17]。健康阳虚体质在食指、中指、无名指、股前区、膝部、小腿前区、股后区、小腿后区等8个区位热值较平和体质组低[18]。阳虚体质膀胱、右大肠、左大肠的温度低于气虚体质,可能与膀胱、右大肠、左大肠处于低代谢状态有关。能量代谢低下或紊乱、神经内分泌水平低下、体热平衡失调、TRPV1通道表达差异、特定基因表达下调、肠道菌群结构紊乱、体温调节障碍等现代医学研究为阳虚体质的关键机制[19]。红外线热成像区别于解剖影像学,可以显示局部功能代谢情况,因此可以发现解剖结构未出现异常的病变。因其对温度敏感,通过表面温度变化反映内部病理变化,体现了中医“司外揣内”的思想。通过相应的红外热像图以温度值的形式表现出来,治疗后患侧温度升高。笔者运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温度这一客观指标来评价局部功能代谢情况,对比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以及VAS评分,证实其可行性。

通过体温变化观察和研究人体机能的无创性功能检测技术,利用热效应把不可见的体表温度变化转变为可视性的和可定量的红外热图是红外线热成像技术的运行原理,比较全面且直观的展示出人体生理病理过程中体表温度的变化和分布规律。

猜你喜欢
蜡疗阳虚亚健康
蜡疗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
冲击波联合中药蜡疗治疗骨折术后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观察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大学生阳虚体质睡眠质量和抑郁的关系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中医外治疗法疗法中蜡疗的探析
党员“亚健康”,咋办?——咸阳探索“党性体检”
甩掉亚健康 我们在行动
跟踪导练(一)
阳虚体质遇倒春寒易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