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价值优势与教学设计探析

2020-11-22 09:18薛盛文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灌篮 2020年22期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思政

薛盛文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会议上强调要将立德树人工作是为高校工作的核心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课堂主要渠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亲和力,并与其他各类课程形成协同效应,形成全程、全方位的高等教育育人格局[1]。由此,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进入大众视野。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将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并提出各课程紧紧围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品德修养、精神思想、品格塑造等一系列内容重点,要深入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有机融入,将价值塑造渗透于学生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当中。这一系列政策的导引为武术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武术作为我国特色的运动项目,具有雄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内容丰富深刻,武术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能保证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价值,也能够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文化认同,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然而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其背后“思政、育人”等效果的挖掘[2]。因此,武术育人的价值优势进行审视,提高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水平,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必须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价值优势

(一)提升武术教学的价值深度与吸引力

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呈现出重套路、轻思想的教学现状[3],由此产生了武术的健身性有余而思想性不足,学生通过武术套路学习获得理想分数的工具性目的较强但是对学生吸引力不足,武术的文化、思想内涵价值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彰显。“课程思政”对武术教学的影响在于对武术教学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价值要求,围绕民族精神、文化认同、尚武崇德、家国情怀等主要导向[2],挖掘武术动作背后丰富的思政元素,改善当前武术教学局限于技术动作层面的现状,以此来提高武术教学的价值深度,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与品质的养成。这种武术思政教育方式需要区别于当前武术套路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应选择与技能学习相契合的思政主题内容,通过“提炼、整合、加工、搭桥”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促使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4],充分提高武术教学的吸引力,达到育人“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提升武术教学的价值高度与引领力

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普遍的模式就是学生跟着老师的技术动作从头到尾进行观察、模仿比划、记忆、自主练习、集体练习,在多次的模仿中不断加深自身对动作的肌肉记忆,教师一遍遍的进行动作的引领示范与纠正,直到最终考试。当前教学模式使得武术对学生的价值仅仅停留在招式、动作、技术层面,但是在对学生的人生态度转变、民族精神培育、道德品质培养等人格和品质的塑造方面难以起到武术所应有的作用,忽略了武术真正的教育价值,致使武术教学的价值高度缺失。“课程思政”的出现恰恰是对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去价值化”现象的矫正,有利于将武术教学的重点向学生价值塑造方向上引领。这种引领不是生硬刻板的,还要符合学生由武术的知识技能学习内化为自身价值塑造的生成路径,体现在武术教学中便是在初级阶段通过对武术动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其历史背景、发展历程等内涵,进而通过学生在不同场景的攻防、对抗、应用练习加深对于武术文化内涵的理解,在长期的学习中将民族精神烙印、优秀传统文化观念通过学生的反思与感悟逐渐内化,引领学生内在层面不断发生积极转变,将学生学习武术的过程升华为道德品质塑造、精神气质培养、思想境界提升的有价值高度的过程。

二、课程思政融入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设计

(一)武术课思政教学的目标制定

教学目标对武术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评价的设计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事关武术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能否落地的重要靶点。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于教学领域目标的划分,高校武术教学也可以划分为学生运动参与程度、技能学习情况、身体素质、心理因素与社会适应方面等相关教学目标,然而当前现状是绝大部分学校的武术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运动参与、技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硬性指标的达成,而对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内在、难以测量的软性目标忽略现象较为明显。要落实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首先要保证各领域目标统筹兼顾,存在起导向作用的目标体系。

高校武术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制定既要求挖掘武术背后所蕴含的一系列思政元素,建立系统化、层次性的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目标体系,也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将蕴含不同主题思政元素的内容通过合适的武术教学方法与手段,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武术教学课程思政总体目标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立足于武术内容形式多样的课程结构与内外兼修的运动特征,依据《纲要》提出的要求与内容主题重点,对蕴含优秀思政元素的武术内容进行挖掘与梳理,进而形成武术课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框架。其次,需要解决武术普通内容教学目标与武术思政目标如何融合的问题,对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具体分为基本知识技能达成目标、能力培养目标以及情感价值目标,形成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并将武术课程教学的目标体系与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框架有机融合,双方的目标应该同向而行,避免各行其道,形成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整体教学目标体系。在整体教学目标体系的基础之上,结合对思政元素的挖掘梳理情况,立足武术教学与思政教学协同的理念,设定在武术教学基本功、套路、攻防练习、对抗等不同的教学阶段的思政教学的目标及其侧重点。同时对不同阶段武术思政教学的内在逻辑进行梳理,课程思政教学与武术教学在整体推进上未必要步步紧跟,但是要保证整体一致性。在涉及相同的思政教育主题的教学上注意教育视角的选取与思政教学的侧重。

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课堂为根本,立足教学。所以要依据所制定的武术思政教学总体目标框架与不同武术教学阶段的武术思政教学目标要求,对总体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每一次武术课的思政教学具体目标。具体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其一,根据学生现有的武术技术掌握情况、武术认知情况与思想政治背景,制定有利于学生提升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其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符合整体性原则,在宏观的方向把控方面要与全局方向一致,要推进总体目标的完成。其三,教学目标的设计也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要有基本的教学目标,也要有更高要求的发展目标。其四,对武术思政教学的目标描述不能模糊表述,要具备可操作性,保证依据已经制定的目标,可以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观察、测量、评价(见表1)。

表1 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制定流程

(二)武术课思政教学的内容设定

目前绝大部分普通高校对于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单纯的填鸭式的教套路动作[5],忽略了武术课程背后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但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令学生厌烦,难以达到思政育人的效果。

按照武术的运动特点以及多样化的内容,可以将高校武术教学的内容分为功法练习、套路运动和攻防运动,以及所穿插的武术品德、武术礼仪与武术的背景知识等内容。不可否认,武术教学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程[6],而“课程思政”育人理念的出现提升了武术教学内容的价值高度与价值深度,对武术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因此,首先需要依据《纲要》中所提及的思政元素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重点,深入挖掘与整理武术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形成基本的武术课程思政内容教学体系框架。其次对武术教学原本的内容体系进行相应的梳理,对武术思政教学与武术基本教学的内容进行相互调整,确立出武术教学与思政教学相互融合的重点,实现武术教学内容与思政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有机融合。并依据所形成的武术教学课程思政的内容体系进行进一步的细化与具体化,使之确立好在不同阶段、不同模块武术内容思政教学的层次、侧重点与维度,实现以思政教育主题为导向,以武术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内容体系,构建具有课程思政特色特点的武术教学内容(见表2)。

表2 武术教学基本内容及其思政主题

(三)武术课思政教学的方法选择

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内容的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选择合适的武术思政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武术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武术内容背后思政元素的理解与感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进而促进武术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武术思政教学的目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当前武术教学其实是竞技场域中的竞技武术比赛形式的迁移,忽略了学生的主观体验与个人品质等方面的教育[7],导致学生对规范的套路动作进行机械的巩固与练习,在教学方法上则体现为讲解法、示范法、分解与完整练习法、集体与个人练习法等侧重于动作学习的方法为主。这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对学生主观性的忽视,难以吸引学生兴趣。然而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在教学中要求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将众多的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逐渐内化到学生自身的品质之中。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武术教学方法进行革新。使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基本知识、技能层面的学习,又能将众多的武术思政教育内容穿插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武术一些背景知识、基本功法要求以及对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基本道理要求等等方面的教学可以采用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如若将这些直接讲授给学生难免会引起学生的枯燥、厌烦心理,采用启发、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又能在不断地导引过程中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对于一些行为规范类的教学,如武德、武礼行为要求等等可以采用案例的教学方法,例如霍元甲津门比武、杨露禅学习太极拳的事迹等等,通过传统典故或者经典案例中的事件提高学生对于行为规范及其背后思政价值的感悟。对于一些武术文化与精神内涵相关的思政教学,很多学生对于“刚健自强”“保家卫国”等精神“耳熟但未必能详”,采用创设情景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模拟近代武术家蔡龙云登上擂台力挫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等情景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内心的激情,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与精神。对于一些武术攻防练习内容可以采用分享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加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武术教学背后合作与竞争、团队精神等观念的体会。

(四)武术课思政教学的评价设计

学生的价值塑造与品质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曲折前进的过程,因此对于学生的思政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总结性评价方式。但是当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评价中普遍出现的现象就是教师将教学评价当成一种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工具,“学什么就考什么”,重视总结性评价,忽略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而且评价的主体只有教师,过于单一,这样的教学评价难以发挥武术教学评价的教育意义[8]。

因此对于武术教学评价的革新首先需要依据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既要包括学生的技术动作层面进行考核,又要设立武德、武礼、精神思想、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技能、技能等层面可以侧重期末考核的总结性评价,对于学生价值品质形成等方面的评价,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注重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包括态度、情感的体现与流露以及学生行为、言语的变化等等。并且评价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还应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因为学生心理与情感的变化只有学生自身才能有最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要让不同学生之间进行互评,不同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竞争最容易让学生群体之间产生较为深刻的评价。所以对于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评价需要保证过程与总结评价的综合,自评与他评的结合,多种评价相统一,以此来体现出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理念。

三、结语

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提升了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价值高度与价值深度,加强了普通高校武术教学的引领力与吸引力,对于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有着重要的价值优势,因此需要从当前武术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方面对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武术教学进行讨论与设计,发挥普通高校武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教育价值。

猜你喜欢
普通高校武术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武术研究》欢迎投稿 欢迎订阅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论武术与军事的结合发展之路
老外学武术,疫情也拦不住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一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我省近两年普通高校专升本选拔考试第二批招生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对比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