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中学生体育习惯养成的探索

2020-11-24 23:36刘海燕深圳市福田区上沙中学
灌篮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习惯体育学生

刘海燕 深圳市福田区上沙中学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在健康领域大力推进改革,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但同时,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一系列新的挑战,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解决关系健康的重大和长远问题,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基于此,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纲要》的不同篇章段落中多有涉及,是落实预防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类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将对人的一生产生不可估量的财富。当今时代,青少年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的时光,学校体育自然而然成为学生体育生活的主体,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身体机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根据国民体质检测显示我国居民体质总体水平呈增长趋势,然而整体上身体活动水平却相对落后。根据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居民的身体活动水平从 1991 年至 2009 年下降 45%,预计到 2030 年将下降 51%。身体活动不仅影响国民体质水平,同时身体活动的缺乏,可能对社会、经济、公共健康等各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提高国民身体活动水平及身体活动参与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提高国民身体活动水平,关键在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发展,从人的发展初期培养其身体活动的习惯,以从源头打破国民身体活动缺乏的状况。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身体活动的提高,使人终身参与身体活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习惯分为不自觉、较自觉和自动性三个不同的层次,人在发展的关键期所养成的习惯,更有可能发展成具有自动性的体育行为习惯,并有可能成为终身习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人在某一方面的潜力更容易受到刺激而激发出来,并且达到最好的发展水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而这个关键期正是儿童发展的幼儿时期和小学时期,体育行为习惯作为儿童行为习惯的一种,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是在这一阶段,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习惯的关键期在青少年时期,因此关注青少年的身体活动及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有利于预测其是否有终身参与体育的趋势。

目前,青少年身体健康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之一,培养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是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但是现阶段中学生的身体发展状况,无论从校内还是校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了青少年对身体素养的掌握,不利于青少年养成积极正面地参加体育活动的习惯。因此,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背景下,无论从国家人才战略考虑,还是从个人发展考虑,培养当代中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都是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可以为中学生体育习惯养成提供保障和支持,而中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养成又将成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国内外研究体育习惯的养成的现状分析

目前,有关于习惯方面的文章与著作不少,部分是励志方面的,部分是学术上的。从搜索到的文献资料上来看,国内外有关体育习惯方面真正有研究价值的文献还是比较多的,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很多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析与研究,现对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1.习惯养成机制的研究

目前在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中指出,环境、态度、目标等因素都会对习惯的养成起到促进作用。李斌、马红宇认为,环境因素强调习惯是自动化的行为,当个体处于一个相对稳态的情景中多次重复同一行为而形成。它过度的重视了环境这一因素的影响,却忽略了人在成长过程中自主选择的能力。态度因素认为态度在习惯的养成中起关键作用。而目标因素指出习惯是由行为转化为固定意识的自动化过程。李斌等人还尝试把上述的三种观点有机融合在一起,提出了习惯养成的整合假设,他们指出在整个过程中,环境、态度和目标的作用是相互的,它们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直接影响习惯的产生,同时已经形成的习惯也可以反过来影响人们的主观态度、客观环境以及目标。这种模型实际上是借鉴了班观察学习理论的方法以解释习惯的养成。除此之外,高其法讨论了理性及健康行为习惯的关系。他的观点是理性是改变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他认为理性是凌驾于习惯和本能的,因此可以借助理性对习惯进行改变。这类似于理性情绪疗法中提到的,人们有时的想法是合理的,有时是不合理的,如果人们用理性、合理的思维去考虑并付诸行动,其结果就会是快乐而有效的。理性的局限性对人们的自由选择加以限制,对于促进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有必要的。

2.体育习惯养成机制的研究

体育技能对于体育习惯的养成起到何种程度上的作用?赵殿军与胡德同认为技能先导论的观点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掌握技能并不足以形成和保持体育习惯。他们还指出,掌握良好的运动技巧对运动行为的发生和维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如无优秀的技能对体育行为的产生和习惯的保持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技能既然不能起到基础性作用,那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起到的作用又有多少呢?颜军认为,优秀的体育习惯源自良好的动机,而优秀的动机则来自人们需求,人们的需要又源自对于体育行为的认识。人们的体育习惯的形成可以称为“阶段性行为模式”,他认为人们习惯的养成中,都要经历这几个阶段。不一样的是,有的人发展快,有的人慢,有的人会前进,有的人会出现停滞甚至是倒退。而邱梅婷、贾邵华在文章中也对动机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他们提出,体育习惯的形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下产生了运动动机,在运动动机的影响下,体育行为产生,结果与主观预期一致,使体育行为不断重复和加强。不仅如此,他们还认为这种重复和强化在物理上构建了一个稳定的动态定向,形成了一种心理定势,逐渐强化并形成了一种自动行为。除此之外,他们指出,体育行为之所以能变成体育习惯的关键是行为能不能获得足够的强化和巩固,效果的取得是重要的推动力。

3.制约体育习惯养成的影响因素

体育习惯的养成和发展、体育习惯程度的强弱都会受到学生自身以及所在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家庭、学校环境以及初中生身心发展阶段的影响,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也多种多样。根据刘静宜的调查发现,影响长春市初中生体育习惯养成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彭英、唐刚等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学生体育习惯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贫困,导致教育资源短缺,体育健康教育被漠视,另外,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位,所以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没有了效果。刘俊通过调查发现,发展各种体育课程模式对学生的体育习惯产生影响,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专项课程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专项运动能力和兴趣,单元组合模式能更广泛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等。

4.中学生体育习惯培养方法的研究

王洪妮在文章中指出,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着手。从微观培养,包括三个层面以及七个子因素。从宏观方面的培养,她提出五个“梯度推进”阶段理论,包括动机的激发,意识的转化,传授知识和技能,外促内进以及优化完善。除了从宏观和微观,冯霞提出在体育教学中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动机,培养学生参加运动的兴趣。主张从情境创设、正向反馈、价值需求等方面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动机并运用成功教学、愉快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通过技能指导,不断练习和强化,使学生养成体育习惯。同时提到了兴趣培养习惯的姜华、杜洋等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的问题。他们的观点是,要让孩子拥有不错的体育习惯,必须要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结合。要充分体现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体育教学策略的选择和创新也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起到积极的作用。游江波、李波主张“技术健身论”,在体育课程中,选择合理的模式进行教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尽快提高技战术水平;通过游戏的方式,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通过课堂教学的整合,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习惯及体育习惯养成机制的研究

关于习惯养成的心理学机制,不同的心理学流派对此的观点存在很大的差异。行为主义流派主张,行为的产生是人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习成的。行为的基础是人对刺激所作出的反应,而人是集多个反应于一体的复杂反应的行为整体。行为主义认为,习惯的养成遵循刺激-反应规律性的原理。

巴普洛夫和斯金纳他们分别对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巴甫洛夫为,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总是会伴随出现,经过不断重合而被巩固后,当条件刺激单独出现,他们也会引起无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他认为,习惯一定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他曾说过,所有的纪律和大部分的习惯都是经历了一系列刺激的条件反射的结果。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认为,人们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主动做出某种行为,如果这种行为导致的一些结果正好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时,这样的行为就会被强化。通过不断的强化使这种行为形成某种自动化。根据这一理论,体育习惯的养成的原因便是某些体育行为不断强化的结果。而我们知道精神分析学派往往更加注重潜意识这一概念,他们的研究主要用潜意识来解释人们的行为。

精神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认为,许多心理障碍的形成,都是被压抑在个人潜意识当中的欲望或意念没有得到释放的结果。所以,某些习惯的形成其实是潜意识的驱动,为了消除潜意识的焦虑,保持心理平衡,就通过某些行为来完成。久而久之,这些行为就形成了习惯。与以上不同的是认知心理学流派,他们强调的是认知对于行为产生的引导作用,认为态度对习惯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他们指出,身处在变化着的环境之中,人们会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同时主动调节着自己的行为,最终获得新的预期中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也会经历相似的模仿学习,即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最后得到经常性的行为。

2.体育习惯培养方法的研究

教育在习惯养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人们应该在尽可能早的时候,尽可能多的将有用的行为变成自动化的、习惯化的。詹姆斯提出,抓住最初的机会,按照自己做出的每一项决定,坚持行动。在坚持行动的每一天中,会获得和感受到一种被激励的心理状态。而 Leanna Skarnulis提出培养体育习惯的十条建议:做自己喜欢做的运动、许下承诺、把参加体育活动放在前置位、早上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锻炼、下班后第一件事参加锻炼、记录自己的锻炼、关注取得进步的地方、带着计步器活动、适当奖励等。

3.学校体育领域中体育习惯的培养

二战以后,体育在美国蓬勃发展。相关管理部门并没有刻意去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学生的体育习惯的养成都是自发而成,在全社会的影响下,不同的青少年对不同的运动项目表现出不同的兴趣,体育习惯在运动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深。美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正是在这样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模式的引导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而也带动了竞技体育的全面发展。在英国,体育习惯在学校体育中的培养与大众体育基本。虽然其竞技比赛成绩不理想,但大众体育的开展十分蓬勃。人们根据自己的体育兴趣来投身到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来,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自然的,并没有通过人为因素的干预。国民都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喜好养成具有自身特点的体育习惯和体育行为。在日本,以培养初中生的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工作、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习惯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努力让学生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体育活动形式,养成稳定的、持续的体育习惯,已达到增进国民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减少“老龄化”以及“超老龄化”社会医疗、卫生等系统的压力,从而提高国民生命质量,促进社会快速发展。

加强我国少年儿童体育习惯的培养,是国家面对的一项十分紧要的任务。针对这一任务的研究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通过研究正确了解和掌握我国当前学校体育中的矛盾和问题。学校是初中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地方,学校体育在初中生学习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培养体育习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一个不可争辩的事实是,我国多数学生经过十多年的正规学校体育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只有少数人养成了体育习惯。这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在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运动健身信念、培养体育锻炼习惯方面收效甚微。通过本研究,期望人们对学校体育中的矛盾和问题有了深刻的了解,以引起人们对学生体育习惯培养的高度重视。第二、通过研究有助于对学校体育中的学生在体育习惯的培养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学生对体育锻炼应当保持着良好的动机,对于对体育活动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我们应当对其进行态度的转变,而正值少年期的初中生们又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的特点,所以本课题拟构建中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模式。第三、通过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理论,完善对于初中生体育习惯理论的构建。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学生体育习惯的问题,然而当前我国初中体育教学理论中有关学生体育习惯方面的内容不多,通过本研究,将有助于此的丰富和发展。

二、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青少年体育习惯的研究主要方向主要集中在养成机制、影响因素和培养方法等方面。这些研究都可以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些研究侧重于理论的建立,一些研究侧重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可用来借鉴参考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在中学生良好体育习惯养成的模式创新方面,社会、家、校三位一体综合监督培养中学生体育习惯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为今后教师、家长在培养初中生体育习惯的养成时,能够选择更好的策略打下基础。

猜你喜欢
习惯体育学生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赶不走的学生
好习惯
学生写话
我们的“体育梦”
聪明的学生等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