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2020-11-24 23:36李浩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灌篮 2020年11期
关键词:指导员标准体系

李浩 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

一、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目前,对体育标准体系的研究较多,但对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较少。依据国家标准GB/t24421.1和服务三角模型理论,构建了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公共标准、供给标准和保障标准。杨明(2017)将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划分为基本模式和选择性模式。前者属于“政府主导模式”,后者属于“政府主导模式”或“政府管制模式”。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某一专业领域或领域的公共体育服务标准体系进行了研究。丁青等(2020)将公共体育信息服务标准体系划分为供给、保障和评价三大体系。李东婷(2016)提出了中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初步设想,构建了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体系,包括一般基础、服务保障和服务提供三个子系统。王亮等提出了公共体育设施安全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技术标准、安全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段金霞(2014)从体育场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经费、体育健身指导、体育信息六个方面构建了县级体育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范宏伟等(2014)8以浙江省为例,构建了地方体育标准体系框架,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锻炼、体育从业人员资格、体育竞赛、体育文化创意六个方面。

2018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体育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2018-2020)》,将体育标准化结构划分为要素层面、应用层面和领域层面三个维度。要素层定义了开展体育工作的人员、组织、设施、设备和场所的各个组成部分;应用层细化了标准化应用技术的种类和类别;领域层从宏观层面对体育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分类。从体育标准化工作结构上向下映射体育标准体系框架,将其分为“基本标准”“体育管理标准”“体育服务标准”“体育方法标准”六个部分,“设备和设备技术标准”和“设施和设备技术标准”(图1)。同时,根据体育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对全民健身“六面工程”、奥运备战工程、健身休闲工程、体育标准化能力提升工程和体育器材质量品牌提升工程等五项工程标准进行研究和发展。标准体系是以开展体育工作所需的要素为基础,从体育产业标准化的宏观角度进行划分,不是专门针对公共体育服务的。

二、体育健康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协同发展

体育健康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的协调发展,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资源或个人之间为了实现一个目标,达到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而进行的协调。体育健康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服务具有目标一致性、阶段性、相互促进的特点。当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大幅度增加时,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发展将加快,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不断发展将提高群众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满足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需求。目前,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缺失,缺位,与社会体育指导相关的专业和就业困难。体育健康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的协调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梳理公共体育健康需求背景下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供给的障碍,二是阐释健康中国行动对社会体育指导的时代要求服务。

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供给障碍要有效组织和科学指导我国全民健身锻炼活动,必须建立一支组织能力强、技能水平高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我国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相比,健身指导方法、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满足大众健身活动的需要,接受科学健身指导和运动康复指导,个性化服务需求。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主要集中在健身房、高端健身中心和社会体育培训机构,服务于中高收入群体,而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体育指导服务严重缺失。

三、体育健康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

一些发达国家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把社会体育指导作为一种职业,并有足够的相应岗位设置。社会体育指导也得到了社区服务行业的认可。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发展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模式,政府、职业领域、大学校园和社会不能协调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发展。我国90%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以公益志愿者的形式存在,但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全民健身行动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指导员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不到10%,正规专职岗位的短缺和稳定岗位的严重缺乏,已成为社会体育专业指导员成长的障碍。

(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模式滞后,社会体育指导 员培养模式尚未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多为体育爱好者、体育学生和体育文化宣传志愿者,采用委托体育院校培养的方式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高校在社会体育指导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人才培养规格定位过于宽泛、有特色,严重缺乏稳定的就业机会、就业前景,缺乏转型发展,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相关社会体育指导发展的瓶颈,严重制约了相关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发展,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产出不高。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体育的不断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是高校体育院系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不完善

2011年10月9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办法》,要求各级体育主管部门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志愿服务提供保障,并对其进行管理,依法指导和监督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目前,在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中注册的社会教育人员有近210万人,但其中不少不是从事社会体育指导服务的管理人员,体育专业的学生被纳入了退出的刚性统计或人员损失的显示和实际情况的动态反映。在实践中,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员大多是公益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管理部门没有直接的隶属关系,导致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很随意,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而委托相关协会和组织管理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制约和权威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由自愿捐款带动的非专业性工作。作为一种相对松散的社会力量,加上政府对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投入和措施较少,尚未形成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

猜你喜欢
指导员标准体系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政治标准是发展党员的首要标准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忠诚的标准
同江市 严把三关 促“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作用发挥
盼头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优秀作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