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检测行业发展促进国家贸易便利化
——中国·上合“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高峰论坛在青岛胶州召开

2020-11-25 11:24
中国纤检 2020年9期
关键词:青岛市一带一路机构

为加快推进检验检测国际合作交流和互认互通,促进“一带一路”国际贸易便利化,实施“检测前置、结果互认、一路畅行”,立足国内外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和青岛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态势,8月7日,中国•上合“一带一路”认证认可检验检测高峰论坛在青岛胶州召开,并同步线上直播。

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我国的特色

20世纪2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和大规模生产的到来,许多国家的工业界纷纷建立了质量检验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把关,以保证产品质量维护生产企业的信誉,实现了质量检验与生产部门分离,使检测实验室得到了迅速发展。

我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始于1985年。随着政府机构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其行政主管部门、许可对象、许可范围、许可要求、许可名称,均发生了变化。我国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的发展,随后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检验检测市场几乎是爆发式增长。截至2019年底,全国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44007家,营业收入3225亿元,就业人口达到128.47万人。2019年,全球检验检测市场份额约1.6万亿人民币,我国市场占比约为20%,成为国际上增长最为迅速的检验检测市场之一。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可与检验检测监督管理司副司长刘先德表示,我国现在的检验检测体系,包括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其核心管理要素都与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理念相通。事实上,它是应用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管理理念和思路,结合检验检测行业技术要求,融合成了ISO/IEC 1702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同样,我国的法规体系这些年变化也非常大。过去在计划经济阶段,因为产品短缺,导致很多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假冒伪劣产品。因此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但迈入市场经济以后,产品供大于求,产品质量被提升为重要的日常,对第三方检测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如今,各行各业对检验检测都有巨大的需求。在国家机构改革三定方案中,有两项工作是以前任何重要文件中都未曾提到过的。一是负责统一管理检验检测工作,推进检验检测机构改革,规范检验检测市场,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指导协调检验检测行业发展;二是负责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建立并组织实施国家统一的认证认可和合格评定监督管理制度。

他透露,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是我国特色,自始至终都与国际接轨,与其并行的还有认证认可制度。但两者区别是:认证认可制度是自愿行为,而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制度是强制性行政行为,同时还是行政服务行为。因此,不能简单地和其他行政审批行为相提并论。它的核心和依据,是以国际标准和法规以及国内法规为前提,也是技术性非常强的一项工作。

其基本作用主要是: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和结果,且具有法律效益。具体体现在四方面:一是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二是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三是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四是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提供数据支撑。

在谈到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许可项目改革措施时,刘先德强调,这项改革的主要目标还是放宽市场准入,释放改革红利。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改革措施具体为:界定范围,告知承诺,优化服务,一家一证。过去虽然这些工作一直都在做,但界限并不清楚,通过这次改革,不仅明确了界限,也进行了告知承诺制度。

告知承诺实际上是一项管理措施,虽然很多机构觉得这是项红利,但要是做不好,承担的相应责任也很大。因为一旦承诺之后就即刻发证,机构就可以对外出具检测结果。但如果出具的结果有问题,在后续监管或者核查中发现问题,就会取消证书,因此所承担的社会风险更大。

“三同标准”和“检测前置”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视察质检总局质检工作时提出,要积极促进出口企业内外销产品在同一生产线上,按相同的标准生产,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即“同线同标同质”。其目的,一是帮助出口企业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二是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求,同时用出口企业带动国内产业提质增效升级。因此,“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在出口食品、农产品领域率先开展。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并将“三同”实施范围逐步由食品、农产品领域向消费品等其他领域拓展。

北京三同促进联盟秘书长郭京介绍,今年因为疫情,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因为无论是中美贸易战,还是今年全球疫情暴发,都使“三同”工程在现阶段有了新的定位和价值。主要是,帮助出口企业转内销,开拓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际市场;帮助出口企业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出口企业通过出口转内销来带动国内产业升级。

另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市场监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质量管理的“体检证”、经贸往来的“通行证”和市场经济的“信用证”。所以当时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在关于“同线同标同质”企业的认定条件(国家质检总局2017年第15号公告)中,是以出口备案制度和认证制度作为双重技术支撑,以保证“三同”标准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持续性。

她解释,目前“三同”工程是基于认证的一种认定行为,但还不是认证。企业需要到“三同”联盟注册所有的“三同”企业和“三同”产品,因此确切地说是“三同”认定而非“三同”认证。不过它却是以认证为核心作为技术支撑的标准,主要对标发达国家。因为产品内销肯定要符合国家标准。所以用国家标准保底线,用国际通行认证保质量高线。

检测前置、结果互认,是现下许多进出口企业都极其关注的贸易模式。因为产品出口到国外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国外政策法规、技术标准、检验方法等,导致许多产品不合格被退货,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什么是检测前置?就是我国出口食品或农产品要经过有资质的实验室,并使用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和检测方法来进行检测。如果有问题就不出口,没有问题便出具双方互认的检测报告,便可顺利通关。而进口产品也一样,利用国外被我国认可的检测机构和中国国家标准进行检测,如果没问题便出具共同认可的检测报告。

青岛市海关技术中心主任梁成珠表示,这种模式的好处:一是拿到报告以后,通关时可以加速,降低抽检比例,甚至某些产品不用抽检就直接放行,通关效率高。二是减少了贸易风险。因为采用这种模式,有风险的进口产品在国外可以不出关,能百分之百保证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三是可以降低检测费用。正常的经贸每个国家都一样,出口之前企业自检、到口岸政府监管部门抽检、到对方国家后其政府要再检,因此至少需要3到4次检测,成本非常高。采取这种模式后,一旦两国互认,检测次数会降低,成本也会下降。

接下来,这种模式还会通过“一带一路”检验检测联盟,在联盟国家中推广,甚至推广到欧美等发达国家。因为欧美国家的管理体制与我国差异比较大,法律法规体系也不同,标准方法体系更不一样,再就是技术贸易壁垒的影响。

梁成珠坦言,事实上欧美国家管理体制已经很成熟,中国也是学习了欧美管理体制,并经过几十年发展,才逐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体系;但是上合“一带一路”的各个国家在这方面还不成熟,从管理体系到技术标准方法,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另外,就标准体系而言,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国家标准是强制性的,可以作为法规使用,其他国家都是推荐性,包括一些国际组织标准,也都是推荐性标准。但我国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一直在用,因此导致很多国家对我国的强制性标准不太理解。

青岛检测行业现状是我国检测行业的缩影

会上,青岛市市场监管局二级调研员魏宏总结了青岛市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现状。虽然介绍的是青岛检测行业情况,但统计出来的数据和行业问题,颇具代表性,因为这也是现阶段中国检验检测行业发展的缩影。

截至2019年底,青岛市通过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共429家,比2018年增加50家,机构数量同比增长12.4%。其中检验检测从业人员16164人,比2018年增加1651人,同比增长11%。从近几年机构变化情况看,机动车检验机构增长最快,建工、建材、食品、环境监测、疾病防控等领域的检验检测机构也有所增加。

2019年,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共收入41.4亿元,同比增长23.2%,其中检验检测收入29.9亿元,全年向社会出具各类检测报告共计518万份。从机构属性上看,全部检验检测机构中,企业单位325家,占全部机构数的75.6%;事业单位69家,占全部机构数的16.2%;机关单位22家,占全部机构数的5.2%;其他组织机构13家。据统计,目前青岛市企业法人单位比例已超过半数,说明社会资本不断地进入检验检测市场,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多元化格局正逐步形成。

从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所有制结构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机构94家,集体控股机构18家,私营控股机构232家,港澳台及外资机构10家,其他机构85家。综合分析,目前青岛市国有资产性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在专业技术能力上,仍占全市主导地位,同时民营机构也正以较快速度发展起来,私营控股机构现已超过全部机构数的1/2;外资机构虽然占比不高,但外资机构通常为综合性检验检测机构,检测能力强、营业范围广、经营收入高,具有较高品牌知名度。

从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主要服务区域看,服务范围涵盖国际范围的机构6家,服务范围涵盖全国范围的机构141家,服务范围为省内的机构116家,服务范围为本市的机构136家。综合分析,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在本地市及省内开展检验检测服务业务的比例占65.5%,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内外的机构,仅占34.5%。在纷纷进入青岛市检验检测市场的国内外机构面前,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面临走不出去的困境,说明目前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市场开发能力和品牌竞争力不强。

2019年,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共有仪器设备10.1万台套,全部仪器设备资产原值47.3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785台套,资产原值21.7亿元;进口仪器设备9637台套,资产原值21.6亿元。从数据统计来看,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大型检验仪器设备基本都从国外进口,反映出我国检测仪器制造能力不强。

2019年,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规模集中度相对稳定,收入前十名排位中,通标、华测、青岛市质检院等知名机构占据前十,前10家机构收入总和为18.1亿元,占全部检测机构收入的21.8%。2019年,青岛市检验检测报告收入共计29.9亿元,同比增长8.9%;出具报告数量518万份,同比增长7.6%。其中,行政执法或政府委托检验检测报告53万份,收入4.28亿元;社会委托检验检测报告456.5万份,收入24.5亿元;司法鉴定、仲裁类检验检测报告7486份,收入1225.5万元;其他技术服务类检验检测报告7.8万份,收入1.0亿元。总体来看,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针对政府任务的竞争将会愈加激烈。如何防止过度低价中标的现象,确保检测质量、控制前端风险,政府相关部门应予以足够重视。

近年来,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数量增长较快,行业处于整体上升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检测机构“小散弱”现象仍然突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龙头机构少。三是检验检测市场开放度不高、行业壁垒明显、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检验检测机构规模发展。四是检验检测行业自建机构多,加剧了重复建设,市场形成局部垄断,导致青岛市检验检测机构很难做大做强,市场综合竞争力不强,规模和经营收入落后于先进省市。五是市场竞争无序,诚信机制亟待完善。六是对新型产业技术储备不足,支撑能力有待加强。

总之,检验检测行业的核心是“传递信任,服务发展”,要围绕这一核心,重点加强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加大处罚力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此外,加大供给侧机构改革,必须先有检测。因此,建立完善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示范区规划及配套政策,率先推进中日韩检验检测互认,加强中日、中韩海关间互认合作,构建信息互换、执法互助,以及检验检疫标准计量等方面高效顺畅的合作机制,为实现上合“一带一路”国家贸易便利化提供解决方案。

猜你喜欢
青岛市一带一路机构
关于青岛市地下城市空间开发的思考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青岛市市立醫院(集团)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青岛市关工委采取多种形式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