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的体验 真性情的表达

2020-11-25 14:04
关键词:习作作文生活

吴 欣

(江苏省金坛市水北小学)

古人云:“歌咏言,诗言志。”作文应该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成为以学生个性情感体验为核心的一种审美活动,成为学生关注自我存在的自由显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作文的基点应当是个体生命原生态的展示,既没有扭曲和约束,也无须任何遮掩和伪装,做到让孩子实情实抒,实话实说。

一、体验大自然,获取真材料

要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自然中蕴藏着丰富的习作素材,是学生习作的“练兵场”。所以我们的课堂中,可以组织学生在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观察、了解,利用丰富的自然生活,激起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向大自然,学生才易于动笔,乐于写作。

如在写春景的习作前,可以开展“找春天”的活动,带领孩子们尽情去春游,去野餐,领略大自然的情趣。那争奇斗艳的鲜花,那令人陶醉的芳香,那翩翩起舞的蝴蝶,那涓涓流水之中的蝌蚪……五彩缤纷,都可以变成美丽的文字。

二、体验生活,写出真感情

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追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所以说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活水,作文来源于生活,教师可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尝试跨出教室,跨出校园,接触社会,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发现与捕捉生活中的美,进而自由地抒写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有些学生错误地认为,自己的周围没有东西可写,没有摩天大楼,没有英雄人物,没有名胜古迹。其实,生活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限的原野,狭长的小路,朴实的人群都可以成为素材。教师不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一走、看一看,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品味其中的酸甜苦辣,养成观察生活的好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素材,使学生有材可写,有情可抒。将作文融入生活中,久而久之,学生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倾吐,是一种享受。

三、解放心灵,说出真心话

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是指挥,学生的语言、行为都要服从教师的指令,所以学生写出来的好事常常是千篇一律的帮老爷爷、老奶奶推车,帮爸爸、妈妈扫地洗碗……哪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又哪能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学生是作文的主体,我们一定要把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作文教学应向自我开放,尊重个人的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念,关注人的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意义、自我创造。

在向自我开放的作文教学体系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习作是自己生命的组成部分,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有可能自觉地付诸实施;其次,引导学生感悟习作是精神诉求的需要,要让学生体会到感恩的时候需要倾诉、欢乐的时候需要分享、思念的时候需要表述;最后,引导学生体验习作是人与人交流的需要,可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以文字为载体,引导学生体会习作是人与人的交流。

四、规“格”破“格”,突现真个性

这里的“格”是指作文的行文样式。促进作文教学的创新,是实现生态作文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条必经的途径。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突现创新能力,学校创新了作文的形式。比如情趣型作文可以使学生形成习作兴趣链,实践型作文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写作,体验型作文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等,这些创新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各种作文形式中自主选择,发展能力。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爱玩的天性,有许多的兴趣爱好,学校每学期也都在开展各种形式、各具特色的活动,如有些学校开设了“课程超市”,孩子们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自主选学;每学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保护环境、认养绿地、红领巾义卖、采访、参观……每年举办“绿色贝贝艺术节”,比赛项目丰富多彩,歌舞、大杂烩、书画擂台赛……这些活动趣味横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然后写成作文。

总之,小学生态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的“生态园”,写自己所见、所闻之人和事,抒自己所感、所动之情,让作文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猜你喜欢
习作作文生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