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刃针联合浮针主取阿是、夹脊穴治疗项背痛临床观察

2020-11-25 02:46丁新伟丁海宁
光明中医 2020年22期
关键词:胸段浮针背痛

丁新伟 丁海宁

项背痛西医称项背肌筋膜炎或项背纤维组织炎,临床表现为项背部沉重、僵硬、酸痛等症状,甚至出现功能障碍,常会累及患者的菱形肌、斜方肌或提肩胛肌等,患者疼痛与天气变化等有关,常会反复发作,甚至会因疼痛影响患者的睡眠,导致其工作效率较低,出现烦躁情绪,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缠绵难愈,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需给予积极治疗[1]。本病是针灸科的常见疾病,多通过电针、针刺、小针刀、浮针治疗,其均有一定疗效,而又存在各自不足,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联合治疗。浮针疗法是将现代医学与传统针灸相结合,在疼痛周围皮下对结缔组织进行疏松的一种针刺法;小刃针是一种快速、近乎无痛的筋膜松解术,介于小针刀与毫针之间, 尖端带刃,似小针刀,同时针身较细,也可用于项背痛的治疗,目前小刃针联合浮针在项背痛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二者联合应用对项背痛的疗效,以为项背痛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科2017年11月—2019年5月收治的项背痛患者74例。74例患者中女50例,男24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年龄为(43.1±4.3)岁;病程3~85 d,平均病程为(39.2±5.6)d。根据就诊顺序,将74例患者分为2组,每组3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小刃针联合浮针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小刃针治疗。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有关项背痛(项背肌筋膜炎)的诊断标准。排除标准:来我科治疗前近1个月接受过本病相关治疗者、有重要器质性疾病者、严重基础性疾病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精神病患者、血液病和有出血倾向者、孕产妇、月经期妇女、局部有皮肤病者及不耐受本方法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取坐位或俯卧位,充分暴露颈项及背部,主取项背部阿是穴及颈、胸段夹脊穴。阿是穴:按“以痛为腧”之理,在患者项背部寻找明显的反应点或痛点就是阿是穴,找到几点就施术几点;颈、胸段夹脊穴:选取患病部位4~5对颈项及胸段夹脊穴(位于相应各颈、胸段椎体棘突下,夹脊柱后正中线两侧均旁开0.5寸的经穴)。常规消毒,取平柄型0.40 mm×(25~50) mm一次性小刃针(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无需局麻,快速进针。项背部阿是穴视患者胖瘦直刺或斜刺0.5~1.0寸;颈、胸段夹脊穴刺入方向应向脊椎中线斜刺0.5~1.0寸。以上各穴均不做提插捻转动作,留针10 min,取针时所有小刃针依次轻提起,先纵行切割数刀,然后再横向剥离几下(幅度不要大),再依次出针,按压针眼无出血,术毕。上述治疗隔日1次,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待小刃针治疗结束后,次日行浮针治疗[3],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充分暴露颈项及背部,在项背部同小刃针治疗一样,寻找明显的肌筋膜触发点或压痛点、阿是穴(触及条索或结节状物也属于),并用记号笔标记待施术用。以确定的肌筋膜触发点或压痛点、阿是穴(MTrp)为圆心,距离其5~6 cm处定位进针点,常规消毒,取专用中号浮针,快速皮下进针,针尖指向触发点或压痛点、阿是穴(MTrp),针体在皮下浅筋膜层中快速向前推进,在皮肤表面可见线状隆起,要求运针深度一般以软套管全部埋入皮下为度,随即做左右扫散的扇形运动,每部位的扫散运动持续2~3 min,也可待局部肌筋膜触发点或压痛点(阿是穴)疼痛不适明显减轻后,停止扫散。抽出不锈钢针芯,留软管于皮下,外用胶布固定,置6~8 h后拔出,有几个触发点或压痛点(阿是穴)就施术几处,此法亦隔日1次,治疗5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小刃针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及疗程同观察组。2组患者在使用本法治疗期间,均需注意项背部保暖,忌食辛辣之品。

1.4 观察指标①对比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2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项背部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评分标准根据患者自觉疼痛程度在0~10分,0分为正常,没有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轻,可以忍受,不影响日常生活;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②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项背痛(项背肌筋膜炎)制定的疗效标准拟定,治愈为项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随访3个月无复发;好转为项背部疼痛减轻,活动稍有不适;未愈为同治疗前症状无改善。③采用Barthel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SF-36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项背部疼痛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的项背痛疼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项背部疼痛对比 (例,

2.2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为78.3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例,%)

2.3 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对比治疗前,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对比 (例,

3 讨论

项背痛属中医学“痹证”范畴。《景岳全书》云:“痹者闭也,气血之邪为闭,不通而痛也”,本病多因寒冷刺激或急、慢性劳损等造成局部组织水肿、渗出等,日久出现粘连、纤维化、钙化等病理过程。我院将小刃针联合浮针主取阿是、夹脊穴用于项背痛治疗中,疗效显著。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2组患者的项、背痛疼痛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治疗前,2组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主要是由于小刃针疗法既无针刀对血管及神经损伤的高风险性,又能对病灶点进行全面疏通、剥离,释放局部软组织内压力进而起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用,主取阿是穴,可体现中医“以痛为腧”的治疗理念,又是病症反应点和刺激点,在这些穴位施术能更好地促进局部经络疏通,从而使炎症吸收、疼痛缓解;主取颈、胸段夹脊穴,夹脊穴属经外奇穴,针刺夹脊穴可通达多经脉,具有疏通经络、改善气血之功,因此使用小刃针治疗,疏经通络的作用更佳,穴位的刺激加刃针的松解,从而达到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目的[4,5];而浮针疗法是依据“经络皮部理论”“以痛为腧”及“近治原理”等针灸学理论为基础,根据患肌和病痛所在位置,在其周围进针,通过浮针水平扫散能大面积疏通经络瘀阻,促进气血运行,而蠲痹止痛。《素问·皮部论》云:“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灵枢·本脏》又曰:“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通过浮针刺激皮肤以达宣发卫气和布津于体表、调整十二经脉的经气、疏通经脉的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浮针作用于皮下浅筋膜,通过皮下水平扫散产生反压电效应、引起机体应激性反应,释放神经介质,改善微循环,调动人体内在抗病修复功能,促进炎症的吸收[6,7]。二者联合应用,可针对项背痛所表现的症状,进行重点部位施术,从而疏通经络、活血散结,解除项背肌筋脉拘急,继而达气血通畅,病症消失之目的。

综上所述,小刃针联合浮针可提高项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胸段浮针背痛
浮针疗法治疗眩晕的临床进展*
肩背痛竟然也是肺癌信号
Constructing Large Scale Cohort for Clinical Study on Heart Failure with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in Regional Healthcare Platfor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in Data Reuse
索罗斯的背痛和梅西的点球
后背痛怎么办
胸段食管异物临床治疗
浮针疗法配合更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60例疗效观察
0.375%罗哌卡因与0.25%布比卡因胸段硬膜外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效果及安全性
浅析浮针的理论与临床研究
浮针与度洛西汀治疗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