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探析

2020-11-27 23:52荆克迪王永兴刘宜卓龙禹玺
南开经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产权经济学现代化

荆克迪 王永兴 刘宜卓 龙禹玺

一、引 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中指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然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但不是照搬其他国家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而是要从我国的现实条件出发来创造性前进①习近平.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 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N]. 人民日报,2014-10-14(001).。因此,为了科学评价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水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吸收现有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要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虽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未对国家治理问题进行专门性讨论,但在很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都实质性地体现了对无产阶级国家治理问题的可贵探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作为根本性的理论依据,使其成为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有力工具;同时吸收现有其他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取长补短,批判性吸收其他经济学理论的可行之处,并将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开创具有创新性的中国特色国家现代治理体系。

当前国内相关学术文献从政治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多,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的文献相对较少,从新古典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理论出发进行研究的论文则更为罕见。杨承训(2014)以五个“前人所未料到”的经济发展态势为基础,分析了当前解决经济领域的矛盾对于完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他认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从经济学视域下考察,就有五大问题是前人未曾预料和解决好的。我们可以从这些‘倒逼’中,以系统思维完整地认识治理现代化的必然性,进而提升行动的自觉性。”马小芳(2014)从经济结构转型、自组织主导的社会转型、财税体制改革、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和创新驱动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突破点,并从单点切入探讨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景维民和倪沙(2016)从新视角提出了国家治理的途径,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对中国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本质要求作了详尽的阐释,并提出了适宜中国特色治理的路径选择:“政府应提高自身法治化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从过度介入市场和社会的领域逐步退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社会有效整合不同利益结构,充分发挥国家治理稳定器的作用。”

以上学者均肯定了经济学基础在中国现阶段国家治理研究中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或者侧重于某个单方面问题的解析,或者侧重于讨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指导性作用,并未在理论基础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面对日益复杂的局面,必须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寻找坚实的理论支撑。为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必须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来探寻我国国家治理实践的最基本经济学理论依据;另一方面,也应批判性地思考其他经济学理论对夯实国家治理基础的辅助作用。

二、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观念和角度出发,国家治理的本质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协调治理,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协调治理。国家治理的关键在于上层建筑,包括制度设计和意识形态设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下,要处理好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理论指引,以保证人民利益为根本原则,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协调治理,处理好三大主体的相互作用关系。

首先,在社会治理方面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人民始终被摆在社会的首要位置。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是真正活动着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使自身成为国家。它们是动力。”①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我们要明确人民利益至上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原则。2012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习近平.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N]. 人民日报,2012-11-15(004)。;2017 年,在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习近平.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中国人民生活一定会一年更比一年好[N]. 人民日报,2017-10-26(002)。纵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提出,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二字贯穿始终。人民群众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只有切实地保证好人民的利益,以此为经济治理的方向和基本内容,才能夯实经济基础。我国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很好地适应了我国国情,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逐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解决国家治理问题中最根本的需求。人民民主专政下政府与社会和人民相结合,才能发展出适合国情的国家治理体系。

其次,在政府和市场治理方面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只有这样社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经济才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就是对生产关系的历史性改革,我们在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情况下,适合国情地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具体体现为国家治理体系中对生产关系的治理,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把握好政府与市场在配置资源之间的关系。建国初期,我国采用了与当时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全能型”政府治理模式,政府介入市场,整合社会资源,对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市场作用基本丧失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如何在坚持实行公有制的情况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改革进程中面临的重要难题。从理论上看,诸多非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从根本上否认公有制改革与私有制改革并存的可能性,认为在政府主导的经济体制下无法发挥市场的配置效率,因而那是“没有前途的”。从实践上看,东欧各国及苏联也尝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个难题显然用所谓的“主流”经济学是无法解决的,西方经济学趋向于用数学方法在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研究利益最大化,却完全没有考虑完全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合理性。相对而言,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相结合,创新性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情况下,引导多种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巧妙地实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协调。

最后,制度创新必须要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指出,经济科学的任务在于证明现在开始显露出来的社会弊病是现存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这一生产方式快要瓦解的征兆,并且在正在瓦解的经济运动形式内部发现未来能够消除这些弊病的、新的生产组织和交换组织的因素。简而言之,在经济治理过程中,必须要对不时浮现的弊病进行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大量涌现的“市场失灵”背后往往隐现的是体制的不健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进行改革,转变生产方式。在过去的四十多年中,我国的体制改革总体上看是成功的。(1)在农村体制改革方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此后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税费体制改革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税的取消乃至土地制度的“三权”分置改革均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2)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遵循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最终形成了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在国企改革方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4)在价格体制改革方面,从双轨制成功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格体制。(5)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体制。(6)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从放权让利的探索到实行分税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全面改革。(7)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引,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无法真正得到协调,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并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实践的问题。由此可见,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国家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是否正确,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斟酌和修正,通过实践标准来检验,致力于革除机制体制弊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创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体制。

三、对新古典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批判

哈耶克(1997)提出,由市场配置资源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有效率的社会管理方式,这不仅能够使得社会生产效率最大化,还能够保证基本人权和自由,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干预。哈耶克(1997)极其反对强权控制下的计划经济,认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强权腐败和扰乱市场正常资源配置会摧毁国家的经济基础,使得国民生产的激励下降,国民自由受限,因此是一条可怕的“通往奴役之路”。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基于个人至上的理念,认为生产资料只有分散在独立的微观个体手中才能保证自由的实现,经济才能因此而获得效率,由此主张私有化;同时新古典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由许多独立的具有交易自由的个人组成的市场是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唯一途径,“看不见的手”会使市场自动取得均衡,任何对交易自由的限制都会导致严重后果,即使是对与国外市场交易施加的限制也是错误的,由此主张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和实现外贸的自由化。

不可否认的是,新古典主义在全球化推广的过程中,在维持一些国家宏观经济稳定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新古典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华盛顿共识也引起了新一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一度被某些西方学者鼓吹为是普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转型国家的“良方”。然而,苏联解体的教训和东南亚危机的爆发以及阿根廷的紧急危机等使得新古典主义的弊端开始显露。譬如,俄罗斯采用新自由主义指引下的“休克疗法”,最终导致了“有休克,无治疗”的恶果,威权型国家治理模式遏制了国家的创新能力,进而在政治、外交、经济等方面陷入困局。此外,20 世纪末,阿根廷的经济治理深受新古典学派的影响,最终出现了大规模的经济衰退,整个国家动荡不安,大量资本外逃,失业率急剧上升,贫困化日益加重,社会各方面都受到波及。以上案例说明,国家治理模式的选择和构建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在借鉴新古典主义的思想时,必须要采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在学习其有益部分的同时,要时刻警醒和遏制其不利影响。

首先,应密切关注新古典经济学思想在方法论上的局限性。新古典经济学方法论的内核是理性和均衡假说,这在现实市场经济中都是难以得到完全满足的,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方法强调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度,过分夸大了自由竞争市场的优越性。特别是在数学化、形式化工具的包装下,对我国经济学学科内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实践上已经对我国某些领域的改革产生了误导。譬如,在医疗和教育的产业化方面,随着医疗和教育领域部分私有化举措的推行,部分医疗行业开始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导致医疗费用不断攀升,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医疗“竞价排名”、虚假宣传等社会影响极坏的恶性医疗事件。高等教育乃至中小学教育的产权改革也时常伴随乱收费、高价低质等问题,局部领域甚至违背了教育的本意初心。再如,在国企改革进程中,有个别学者一直呼吁进行大规模私有化,其理论依据也来自新古典经济学。以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对国企进行改造的初衷是想提高国企的劳动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但片面追求产权放开则忽略了我国特殊的初始条件和基本国情。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基本规律,它决定了我国当前必须要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提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公有制的主导地位,而是要扩大公有制的影响力和范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这是一个基本的认识。盲目倡导私有化改革必然会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违背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再如,一些学者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依据,倡导政府应该“无为而治”,对地方政府和企业完全放权。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无论是马歇尔的局部均衡还是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均排斥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国家被视为“怪兽”,只应在国防、立法等领域发挥作用。这一思想虽然有助于激发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但也导致某些地方政府之间出现恶性竞争,甚至为了突出政绩、不惜对经济数据注水。

其次,应该批判性地借鉴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科学部分。必须注意到,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已经得到普遍应用,其在对市场机制的研究方面有其独到之处,特别是在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模式与中国存在极大差异,但都必须以国家、市场和社会三者的协调统一为基本前提,都需要借助和发挥市场经济的力量,事实上,新古典主义的思想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中国改革实践,尤其在理顺计划和市场关系层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尽管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存在不科学的成分,但从结果上看,其对市场经济不遗余力的支持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破对计划经济的迷信,有助于思想的解放。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新古典经济思想与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的确在部分领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新古典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但在中国绝对不能提倡完全的自由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完全私有制,这是与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政治体制相悖的,中国道路的成功之处在于没有坚持僵化的完全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将经济完全放权给市场。因此,我们在借鉴新古典主义思想的时候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也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避免落入完全开放市场、进行彻底私有化运动的陷阱之中。

四、对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批判

国家本质上是也是一种制度结构,因此国家治理问题也可以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寻找部分理论支撑,其中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均与国家治理问题存在密切联系。制度经济学主要从理论上对经济制度的起源与演化、性质与功能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的经济后果等动态特征加以阐释。

自威廉姆森(1979)①转引自奥利弗·E·威廉森,王健等译. 治理机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之后,“治理”开始在经济学领域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威廉姆森在制度分析中将制度安排与制度环境分而论之,提出制度安排即为治理制度,并对有效治理结构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将治理结构主要分为三种:市场制、混合制和分层制。市场制的情况下激励强度达到最大化,同时可以减少官僚主义和行政腐败对市场的扭曲,有效地达到规模经济的理想效果;混合制下市场的调节和政府的介入力度各自参半,市场的激励处于中等水平,同时政府管理力度也是适度的;分层制下实行严格的行政控制,有利于各部门之间的高级协作方式的形成,但其带来的官僚成本和管理成本也会增加,市场激励也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威廉姆森的三种治理结构主要是针对公司治理模式展开分析的,但我们可以将治理的范围推广。在新制度经济学中,许多关于交易成本的推论都被应用于改革和发展的模型之中。威廉姆森认为,中国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实际的治理机制,但存在以下问题:私有产权体系不完善;对产权的保护很弱直接导致投资者激励不足,高度专业化投资的规模受到限制。这些都是我们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正在处理并在短期内将一直面对的问题。对此,科斯产权理论为理顺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中所必然面对的难题,即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科斯的产权理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交易费用概念的引出,交易过程中伴随产生的成本叫作交易费用,而企业这种组织形式的产生将单个的要素组织者聚集在了一起,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二是科斯第一定理和科斯第二定理,科斯第一定理说明了在交易费用为零且产权界定充分明晰的情况下,市场的资源自发配置是有效率的,而科斯第二定理说明产权初始界定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结果,进而对效率产生影响;三是外部性概念的引入,外部性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科斯阐述了产权明晰的重要性,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市场运行会出现失灵的状况,此时政府必须介入市场并界定产权,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下,产权界定之后市场便能有效率的运行。通过分析,科斯明确指出,使交易成本最小化的产权界定制度是最好的产权制度。

科斯对产权结构的分析对于中国的治理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由于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产权界定一直是经济改革中的难点。在过去的经济改革中,中国面临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在转变过程中除了要解决市场不完善的问题之外,市场主体的界定也不够明晰,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产权结构不够明晰,没有清楚的产权结构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主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无论是对国企改革还是民营企业改革,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抓住的重点问题都是产权改革,在这里比较突出的两个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土地改革。

国企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一直受到高度关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国有企业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前提主体条件,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已经进行了多轮国企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国企的竞争力。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部分国企利润的提高是在垄断加强的前提下获得的,从长期看我们更应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国有企业的竞争力。产权问题一直制约国企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具体体现为产权结构不完善和产权不明晰等方面。产权不明晰表现为企业法人财产权并未得到确立,出资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并没有分离,国有产权的真正代表并没有确立。由此导致政府各部门之间和政企之间权责不清,效率低下。参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必须将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作出清晰界定,实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和管理效率提升。为此,应实现由一元化产权结构向多元化产权结构转变。如果在所有行业和地区国有股份始终占绝对控股地位,就很难摆脱行政干预,产权也就难以明晰,同时一元化所导致的产权“不可分性”也会限制专业化分工引致的配置效率提升。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国企改革,提倡和鼓励发展混合制经济是核心内容之一。目前各级国企也已经进行了多轮试点,改革正不断向纵深推进,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可以为本轮国企改革提供重要参考。

农村土地改革则起源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诞生。土地所有权的确立明确了农民作为土地占有者和使用者的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便是征地问题。当今社会征地纠纷已然形成常态,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不合理的土地产权制度。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①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农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可以为农村治理特别是土地制度的完善提供某些思路。科斯把产权分为所有权、使用权和处分权等,我国法律规定农民享有土地的使用权,但是所有权是归国家的,于是转让权被当地政府垄断,这恰恰是征地纠纷的源头。个别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达成自身利益最大化,忽视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负外部性。一些农民不但不能享有合理的土地非农化收益,同时交易费用也大大增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启发我们在此情况下最好的方法便是理顺产权关系,实现土地产权的整合,减少利益控制主体,降低交易费用,同时要增加对农民权利的法律保护,减少地方政府损害农民的经济利益。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我国的产权制度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中国的制度构建和结构改造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然而,对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念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必须认清其局限性,其方法论并未突破新古典的内核。

新制度经济学派过度强调制度对于经济绩效以及对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性作用,认为只要有了一个完善的制度,便会自发引导人的行为趋于理性,进而提高经济水平和国家能力。在这一思想引导下,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内生演进的过程,忽略了制度的决定者和执行者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所推进的制度演变及其循环因果关系。与之相比,马克思主义理论明显更具有解释力。第一,马克思认为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或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起决定性因素的还是随着科技水平变化而变化的生产力。在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更重视人的作用,因为人是制度的设计者和实施者,生产者的生产力变化也反映了技术水平的变化,因此以人为考虑对象更为合理。第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证明了高效的、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产权制度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却忽略了制度的阶级性,即这种制度可能只是服务于少部分精英阶层和特定阶级,对人民利益的损害必然不利于社会稳定,进而妨碍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第三,新制度经济学经常过于强调制度供给而忽略制度需求。相对于公众对于制度的需求来说,有些供给是无效的或过时的,然而由于在旧制度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既得利益集团,而这些利益集团必然不会轻易让旧制度消失,这一“诺斯悖论”很难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得以解决。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作用是双向的,其倡导的产权清晰、产权交易、产权保护等思路的确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然而,不宜过于夸大其作用,要摆脱一度盛行的“唯产权论”的观点。不能忽略私有产权制度剥削性、阶级性的一面,虽然站在效率与外部性的角度来看,产权制度的确可以通过激励,使经济运行效率提高。但如果不加约束,也必然会同时带来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平等。从这一角度看,片面强调产权私有化等理论掩饰了阶级矛盾的经济根源,实际上倾向于保护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与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截然不同。因此,我们需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批判性地看待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产权改革的启示,将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进程。

五、结 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①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 人民日报,2013 年11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②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7-10-28(00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中国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和突破,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已经日益成为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是在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和标准也会随之提高。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关联的诸多变量中,经济关系始终是处于首要地位的,其背后体现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由此出发,要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首先必须对其中蕴含的经济规律有基本的了解,这就需要学习和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的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除此以外,我们也不能以封闭的心态去运用理论和指导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实际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是在批判性地吸收借鉴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上完成的,其本身是一个开放的、进步的理论体系。由前文分析可知,其他经济学的理论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问题提出解释,这些理论的解释能力各不相同,很多理论不可避免地具有某种局限性,因此我们在研究中强调不能仅依据单一的理论视角进行研判,而应该注重吸收不同理论的长处。任何经济理论都必须结合不同国家的国情才能发挥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05.。我国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透彻理解和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选择符合我国文化传统、经济发展、历史传承的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

猜你喜欢
产权经济学现代化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共有产权房吹响集结号
产权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