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的选择研究

2020-11-28 07:24郑奕挺苏勇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急性肾损伤

郑奕挺 苏勇

【摘要】 目的 探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94例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 依据危险-伤害-衰竭-肾功能丧失-晚期肾衰竭(RIFLE)诊断标准分为高危期组(34例)、损伤期组(35例)与衰竭期组(25例)。三组患者均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方式, 分别对三组患者进行90 d的随访, 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 h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的肾功能恢复情况及生存率。结果 治疗48 h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肾功能恢复率均明显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分别为76.47%、70.59%高于损伤期组的24.00%、20.0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高于损伤期组, 差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便对其予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与健康水平。

【关键词】 急性肾损伤;肾脏替代治疗;治疗时机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33

急性肾损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病死率, 特别是对于危重症急性肾损伤而言, 在更大程度上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需要予以良好的治疗, 以便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与健康水平[1]。本文特选取94例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探究治疗时机的选择对患者预后质量与健康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94例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 依据急性肾损伤RIFLE诊断标准分为高危期组(34例)、损伤期组(35例)与衰竭期组(25例)。高危期组中, 男19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62.1±4.9)岁;损伤期组中, 男20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为(62.4±5.1)岁;衰竭期组中, 男1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为(62.8±4.9)岁。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诊断标准[2];②单次肾脏替代治疗>6 h;③均获得家属的完全同意。排除标准:①入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时间<48 h;②合并晚期恶性肿瘤;③无法积极配合完成治疗[3]。

1. 3 方法 患者入院后首先对其予以敏感抗菌药物、维持水与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 以便能够确保患者正常接受治疗[4]。待患者身体状况相对稳定后进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患者予以颈内静脉、股静脉等中心静脉穿刺留置双腔导管, 采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模式对患者予以治疗, 依据前稀释法, 将碳酸氢盐作为置换液, 并将碳酸氢盐置换液的速度设定为40 ml/(kg·h), 血流量设定为150~200 ml/min, 采用Prisma机器的专用滤柱, 血滤柱更换1次/d;按照患者血流动力学、钠水负荷、是否存在高分解代谢等实际情况, 实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8~24 h/d。

1. 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①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情况。②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8 d及治疗90 d后的肾功能恢复情况, 判定标准:肌酐水平恢复至44.2~132.6 μmol/L;并且患者的病情稳定, 无需采用血液透析维持治疗[5]。③比较三组患者治疗28 d及治疗90 d后的生存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 h后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 三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 h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三组患者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的肾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肾功能恢复率均明显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三组患者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的生存率比较 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生存率均明显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依据相关研究可知[6-8], 早期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主要指将开始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与临床由于急性肾损伤进行肾脏替代治疗之间的间隔时间, 通常间隔时间<2 d, 若能够在此时期接受有效的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则能够获得显著的效果。本研究的结果可知, 治疗48 h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APACHEⅡ评分、平均动脉压、氧合指数、血肌酐、血乳酸、血尿素氮、降钙素原水平均明显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8 d后及治疗90 d后, 高危期组与损伤期组的肾功能恢复率与生存率均明显高于衰竭期组, 且高危期组高于损伤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高危时期予以治疗, 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综上所述, 本研究认为在危重症急性肾损伤患者早期便对其予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则能够有效地提升患者的预后质量与健康水平, 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时期。但仍然需要加强研究, 以便能够获得更进一步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倪梅, 蔡艳.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急性肾损伤开始时机的研究进展. 中国血液净化, 2019, 18(10):719-721.

[2] 陈正道, 陈顺平, 林秋劲.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对急性肾损伤(AKI)重症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6, 27(23):4393-4395.

[3] 高月花, 那宇. 急性肾损伤患者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2015, 16(7):647-650.

[4] 卢年芳, 郑瑞强, 林华, 等.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严重感染合并急性肾损伤最佳时机的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14):3055-3058.

[5] 唐小宇. 脓毒血症急性肾损伤患者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时机和疗效.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6, 22(2):137-139.

[6] 王莉, 蒲蕾.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危重症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中的应用. 中国血液净化, 2011, 10(7):396-399.

[7] 郑蓓蓓.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开始时机对合并急性肾损伤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6, 1(9):49.

[8] 康凯, 杨荣利.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感染性急性肾损伤最佳时机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14, 34(12):1189-1193.

[收稿日期:2020-05-11]

猜你喜欢
急性肾损伤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早期预警指标的研究进展
婴幼儿腹泻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婴幼儿腹泻致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不同方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对比
前列地尔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急性肾损伤的疗效观察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肾功能转归研究
不同血液净化方法对急性肾损伤的疗效及其对炎症的影响
监测交感神经系统活性预测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急性肾损伤及预后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妊娠期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感染性急性肾损伤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