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0-11-28 07:24丁欢李迎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干预对策影响因素

丁欢 李迎春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后对结果产生影响的系列因素并研究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方法 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实施血常规检查, 观察比较不同存储时间(4、8 h)、不同保存温度(常温、冷藏)、不同采血部位(静脉、末梢)的血常规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结果 存储4 h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计数(5.33±0.35)×109/L高于存储8 h的血液标本的(4.65±0.43)×109/L, 红细胞计数(4.65±0.69)×1012/L、血小板计数(211.53±12.49)×109/L以及血红蛋白水平(126.35±8.59)g/L低于8 h血液标本的(5.13±0.61)×1012/L、(262.45±13.29)×109/L、(132.43±8.39)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保存下的标本红细胞计数(4.53±0.78)×1012/L低于冷藏保存的(4.89±0.71)×1012/L, 白细胞计数(5.45±0.35)×109/L、血小板计数(253.25±12.59)×109/L、血红蛋白(137.23±8.46)g/L高于冷藏保存的(4.79±0.31)×109/L、(219.49±13.32)×109/L、(128.32±8.29)g/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的标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末梢采血, 红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对患者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 就其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集中于保存温度、储存时间与采血位置几方面;对此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 于质控方面需要充分注意, 将外界因素针对血常规产生的影响有效降低, 最终使得检验准确性显著提升。

【关键词】 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干预对策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47

临床针对血液系统疾病在进行判别期间, 血常规检验作为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显著意义。在我国居民水平逐渐提升情形下, 对应生活习惯以及饮食习惯均呈现出一定程度变化, 从而使患者在接受血常规检验期间, 导致诸多因素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1]。对此针对检验工作要求呈现出一定程度提升, 从而导致部分医院无法对患者检验需求进行满足, 此外因为期间系列因素相互作用, 最终呈现出检验结果偏差现象, 使得诊断效率受到影响[2]。对此就血常规检验工作开展期间系列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有效措施给予解决意义显著[3]。本次研究将本院2017年4月~2020年3月120例进行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探析血常规检验结果具体影响因素, 并研究有效质控措施, 以使检验准确性显著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7年4月~2020年3月进行血常规检验的120例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女40例, 男80例;年龄为22~69岁, 平均年龄(48.43±8.81)岁;纳入标准:①对于血常规检验工作均配合;②在完整临床资料方面较为缺失;排除标准:①呈现出语言沟通交流障碍;②对于完整临床资料较为缺失;③呈现出严重器质性疾病现象。

1. 2 方法 针对所有血常规检验患者均利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完成对应检验, 检验前6 h需要禁食, 在实施抽血检验期间保持空腹进行, 对于全部血液标本实施妥善保管, 完成后进行送检处理。利用血液分析仪对患者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等系列参数进行分析。仪器型号为迈瑞BC-6900, BC-6800, 手指血BC-5390。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不同存储时间(4、8 h)、不同保存温度(常温、冷藏)、不同采血部位(静脉、末梢)的血常规检验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不同存储时间的血常规检验比较 存储4 h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计数高于存储8 h的血液标本,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存储8 h的血液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不同保存温度的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 常温保存下的标本红细胞计数低于冷藏保存, 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冷藏保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不同采血部位的血常规检验指标比较 静脉采血的标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末梢采血, 红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在我国医疗技术获得快速发展并且不断成熟同时, 血常规检验作为诊断方式之一, 于临床获得广泛运用, 并且对应检验工作效率呈现出一定程度提升。对于血常规而言, 其主要通过对血细胞数量变化以及形态分布进行观察, 而对患者血液状况以及疾病应用情况进行有效判断[4, 5]。

临床通常就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体现为:①人为因素方面, 因为血液抽取位置不同, 在血液成分方面存在一定程度差别, 从而在进行血液样本收集期间, 因为位置不合理最终导致呈现出结果偏差现象, 例如如果因人为因素导致呈现出操作失误情况, 则较易呈现出溶血;压脉带扎时间控制不稳以及抽血技术不娴熟等均较易呈现出溶血情况;此外在采血期间采用真空采血管展开, 此种采血管主要于负压模式条件下运行, 从而不论较小或者较大负压均存在概率呈现出溶血现象, 血液标本一经呈现出溶血情况, 则对应红血球总数目会呈现出一定程度降低, 从而表现出结果偏差情况。此外在存储以及送检期间, 血液样本會对影响结果产生影响, 例如在储存中因为长期放置或者应激刺激影响, 从而会对实验室化验结果造成影响[6]。②自身因素方面, 在对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过程中, 因为自身血管较为细弱或者因为外力撞击影响, 会导致体内可循环血容量呈现出一定程度减少, 从而使血液样本采集难度表现为显著增加, 导致采血量受到对应影响, 从而使溶血概率显著增加。此外对于检验者而言, 如果呈现出脱水现象, 则较易呈现出红细胞假性增加情况, 从而使得检验数据受到的影响[7]。

③仪器原因方面, 对于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而言, 其针对血液样本实施分析期间只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有效, 从而获得对应检验结果。而此种仪器表现出较高检验精准度, 对于异常情况能够做到快速发现, 所以血常规检验期间获得广泛运用。但是具体在检验期间诸多仪器均需要实施校准, 以对检验结果可靠性做出保证。具体在仪器运行期间, 血样容量以及稀释倍数均会使结果受到程度不同影响, 例如如果表现出较高稀释倍数, 会导致血细胞数量呈现出一定程度减少, 如果表现出较低稀释倍数, 会导致在传感器中细胞聚集期间呈现出缺失重合现象, 从而使得结果表现出偏差情况;此外因为外力环境污染也会使自动分析仪在进行样本分析期间受到对应影响, 温度也会对结果造成系列偏差, 如果表现出过低血液样本温度, 会导致血液呈现出加速凝结现象, 导致仪器堵塞风险有所增加[8]。④试剂因素方面, 针对血液在实施采集期间主要通过真空采血管完成, 并且采集后需要将其及时混匀, 如果呈现出较多采血量, 则会导致采血管内表现出抗凝剂含量不足情况, 从而使得仪器以及凝血发生堵塞现象, 如果呈现出较少采血量, 会导致抗凝剂呈现出过剩现象, 导致细胞皱缩变性率有所增大, 从而导致检验结果表现出失真现象[9]。

本次研究主要保存温度、储存时间与采血位置三方面对血常规检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观察结果发现, 存储4 h的血液标本中白细胞计数高于存储8 h的血液标本, 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以及血红蛋白水平低于8 h的血液标本,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温保存下的标本红细胞计数低于冷藏保存, 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冷藏保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采血的标本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末梢采血, 红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在对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加以明确条件下, 需要合理研究具体质控措施进行干预, 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 对于合理采血部位选择需要加以明确, 并且完成采血后, 对于血样保存需要密切注意, 于密闭容器中合理保存, 将保存时间尽量缩短, 并且对于储存温度进行严格控制, 确保检验精准度获得显著提升。

综上所述, 临床对患者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 就其结果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主要集中于保存温度、储存时间与采血位置几方面;对此在实施血常规检验期间, 于质控方面需要充分注意, 将外界因素针对血常规产生的影响有效降低, 最终使得检验准确性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佳佳, 王金文, 刘斯琴. 在血常规检验中运用不同采血方法对于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 心理月刊, 2020, 15(12):166.

[2] 卢正优, 郭洋溢, 张琳. 精神分裂症患者末梢血和静脉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23):84-86.

[3] 叶登华.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69):20-21.

[4] 余燕, 卢秀英. 静脉采血与末梢采血急查血常规的比较.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33(4):467-468.

[5] 牛红涛. 提高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措施分析.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13):76-77.

[6] 王晓梅. 标本采集放置时间、方式影响凝血与血常规检验结果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9, 12(17):167-168.

[7] 徐晓艳. 静脉采血法、末梢采血法在血常规检验中应用效果分析. 中国现代医生, 2019, 57(17):124-126.

[8] 赵婧萱.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驗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 4(15):97-99.

[9] 周莹, 张桂珍, 甄明慧. 血样采集部位及采血后检测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观察.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9, 26(7):73.

[收稿日期:2020-07-03]

猜你喜欢
干预对策影响因素
高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的原因与干预对策
医院悬挂式输液架细菌污染情况调查与干预对策
精神科住院患者院内感染现状分析及干预对策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干预对策研究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