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析

2020-11-28 07:24庞焕香周真陈广道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29期
关键词:临床特征

庞焕香 周真 陈广道

【摘要】 目的 探讨小儿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以便为后续诊治工作提供更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16例疑似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 记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阳性情况, 比较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 116例患儿经PCR检测阳性54例, 阳性率为46.55%;其中≤3月龄和>3月龄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5.00%(18/40)、47.37%(36/76);≤3月龄患儿阳性率与>3月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 P>0.05)。百日咳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濕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住院时间分别为46、2、46、6、12、0、28、14、12、42例及(27.43±9.66)×109/L、(10.56±2.61)×109/L、(11.69±2.32)×109/L、(10.58±1.40)d;类百日咳组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8、44、12、10、2、22、8、14、48例有(19.98±6.72)×109/L、(10.00±2.50)×109/L、(8.70±1.14)×109/L、(9.01±1.29)d;百日咳患儿WBC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于类百日咳患儿, 住院时间长于类百日咳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组患儿在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月龄患儿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百日咳杆菌感染, 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往往难以准确进行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应重视参考实验室检查指标。

【关键词】 小儿百日咳;类百日咳综合征;临床特征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9.048

百日咳是由博德特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近年来因无细胞疫苗功效逐渐减弱、百日咳传播方式转变、百日咳杆菌变异及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等导致发病率呈一定增加趋势。百日咳大部分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但发达国家或百日咳疫苗接种率较高, 国家发病率亦开始反弹。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疑似百日咳与类百日咳患儿共116例的临床资料, 记录PCR检测阳性情况, 比较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 旨在为后续诊治工作提供更多依据,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116例疑似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百日咳诊断标准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制定标准[1];实验室检查收集咽喉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或PCR检查, 类百日咳综合征是指临床症状与百日咳相同, 但细菌培养或PCR检查阴性。纳入标准:①均因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入院;②周龄≥4周;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呼吸系统疾病;②住院期间死亡;③呼吸道畸形。研究方案符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且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入选患儿根据年龄分为4周~3月龄(40例)、4~6月龄(32例)、7~12月龄(28例)及≥12月龄(16例)。根据发病季节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 秋季(9~11月), 冬季(12月, 次年1~2月)。

1. 2 方法 入院24 h内行咽拭子检查收集样本检测;同时在入院当天抽取患儿外周静脉血10 ml送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百日咳鲍特菌, 阳性确认感染。记录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例数, 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 住院时间;其中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检测采用迈瑞BC-539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患儿PCR检测情况分析 116例疑似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经PCR检测阳性54例, 阳性率为46.55%;其中≤3月龄和>3月龄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5.00%(18/40)、47.37%(36/76);≤3月龄患儿阳性率与>3月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 P>0.05)。

2. 2 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患儿临床特征比较 百日咳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住院时间分别为46、2、46、6、12、0、28、14、12、42例及(27.43±9.66)×109/L、(10.56±2.61)×109/L、(11.69±2.32)×109/L、(10.58±1.40)d;类百日咳组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8、44、12、10、2、22、8、14、48例有(19.98±6.72)×109/L、(10.00±2.50)×109/L、(8.70±1.14)×109/L、(9.01±1.29)d;百日咳患儿WBC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于类百日咳患儿, 住院时间长于类百日咳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组患儿在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目前临床诊断百日咳主要依靠细菌培养、双重PCR检测及血清抗体检测等[2, 3];其中百日咳杆菌培养是百日咳诊断的“金标准”, 但该种检测方法易受抗生素治疗影响, 且培养时间较长, 不适合快速诊断[4, 5];血清学抗体诊断需急性期和恢复期标本同时检测[6], 而双重PCR检测更敏感度, 可在短时间内检测出百日咳杆菌, 且抗菌药物治疗对检测结果基本无影响, 逐渐成为实验室常规诊断方法。有学者报道提示, 其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均在93%以上[7, 8]。

本次研究纳入116例疑似百日咳与类百日咳患儿经PCR检测阳性54例, 阳性率为46.55%, 而以往报道提示[9, 10], 疑似百日咳患儿PCR检测阳性率在65%~70%, 而本次阳性率较低可能与收集标本时间较短、收集标本數较少有关。同时≤3月龄和>3月龄患儿阳性率分别为45.00%(18/40)、47.37%(36/76);≤3月龄患儿阳性率与>3月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59, P>0.05)。其中>3月龄组36例, 提示百日咳患儿在>3月龄以上患儿亦较为常见, 如存在迁延性、痉挛样咳嗽时应高度怀疑百日咳。

有学者报道提示[11, 12], ≤3月龄以内百日咳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回声等临床症状及多种合并症发生率均较非百日咳患儿增高。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百日咳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住院时间分别为46、2、46、6、12、0、28、14、12、42例及(27.43±9.66)×109/L、(10.56±2.61)×109/L、(11.69±2.32)×109/L、(10.58±1.40)d;类百日咳组患儿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肺纹理增粗、斑片阴影)例数及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住院时间分别为50、8、44、12、10、2、22、8、14、48例及(19.98±6.72)×109/L、(10.00±2.50)×109/L、(8.70±1.14)×109/L、(9.01±1.29)d;百日咳患儿WBC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高于类百日咳患儿, 住院时间长于类百日咳患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组患儿在痉挛样咳嗽、鸡鸣样回声、面色涨红、咳嗽后呕吐、阵发性紫绀、继发重症肺炎、喘鸣音、湿啰音、X线体征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提示单纯通过症状往往难以鉴别百日咳和类百日咳综合征, 需要结合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比在内的多种实验室指标提高诊断准确性, 最大限度降低非典型病例误诊和漏诊风险。

综上所述, >3月龄患儿中仍存在一定比例百日咳杆菌感染, 单纯根据临床症状往往难以准确实现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 应重视参考实验室检查指标。

参考文献

[1] 吕芳芳, 施林微, 陈小芳, 等. 90例2岁以下百日咳疑似患儿病原学及临床特征分析.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17, 35(10):589-594.

[2] Chen W, Guo Y. Therapeutic effect of vitamin K1 combined with meropenem on the treatment of pertussis syndrome. Exp Ther Med, 2019, 18(1):642-646.

[3] Lotfi MN, Nikbin VS, Nasiri O, et al. Molecular detection of Bordetella holmesii in two infants with pertussis-like syndrome: The first report from Iran. Iran J Microbiol, 2017, 9(4):219-223.

[4] Wan CM, Yu H, Liu G, et al.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of Saccharomyces boulardii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Zhonghua Er Ke Za Zhi, 2017, 55(5):349-354.

[5] Al Maani A, Al Qayoudhi A, Nazir HF. Pertussis and Pertussis like Illness: Pediatric Experience in Oman. Oman Med J, 2017, 32(5):396-402.

[6] Mahmoudi S, Banar M, Pourakbari B,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Etiologic Agents of the Pertussis-like Syndrome in Children by Real-time PCR Method. Prague Med Rep, 2018, 119(1):61-69.

[7] Fathima P, Blyth CC, Lehmann D, et al. The impact of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 on bacterial and viral pneumonia in Western Australian children: record linkage cohort study of 469, 589 births (1996-2012). Clin Infect Dis, 2018, 66(7):1075-1085.

[8] Oliveira SM, Pinho MG, Freitas A, et al. Trends and costs of pertussis hospitalizations in Portugal, 2000 to 2015: from 0 to 95 years old. Infect Dis (Lond), 2018, 50(8):625-633.

[9] 张旭中, 潘家华. 合肥市一岁以下儿童临床诊断类百日咳综合征378例临床特征分析. 临床肺科杂志, 2019, 20(7):237-239.

[10] 王琨, 王宇清, 郝创利, 等. 儿童百日咳与类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8, 45(6):470-473.

[11] 曹佳颖, 潘家华. 百日咳综合征病原学、发病机制与临床特点研究进展. 中华儿科杂志, 2020, 58(2):158-161.

[12] 张德著, 刘淳婷, 蒋凤, 等. 贵州省两个地区2006-2016年百日咳流行特征和人群抗体水平. 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8, 33(4):217-219.

[收稿日期:2020-05-11]

猜你喜欢
临床特征
结直肠癌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
纵隔大B淋巴瘤22例临床分析
荨麻疹患者临床特征与护理干预探析
重症肺炎临床特征与治疗护理效果分析
嗜酸性粒细胞与慢性鼻—鼻窦炎合并鼻息肉的临床特征的关系
基层医院门诊52例干眼的临床分析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良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轻度听力障碍婴幼儿临床特征及早期治疗
胺碘酮在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
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昏迷临床特征及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