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德育教学探究

2020-11-28 07:47黄宏华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学德育优势对策

黄宏华

【摘 要】心理契约理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主要是以期望为核心,是一种心理动力机制,其具有明确的教育性、非功利性和高情感性。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德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小学是学生性格养成、道德建立的基础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每位老師必须承担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的改进,而合理的利用心理契约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主要从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及特征和如何在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下进行小学德育教学,两个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

【关键词】心理契约理论;小学德育;优势;对策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由此可见德育的重要性。在实际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能够从心理接受德育,能够更好的遵循德育规则,促使学生能够在德育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规范自身的道德行为,确保德育的有效性,是当代小学德育必须攻克的难题。

一、心理契约理论的内涵及特征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契约就是指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也就是组织和个人之间为了能够达到某一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协议。运用到小学德育上来说,就是指学校和学生之间为了能够确保德育的有效施行,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健康的成长而形成的一种心理协议。心理契约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具有主观内隐性

心理契约与正式的纸质契约有所不同,它是通过心理期望的方式,将契约精神埋藏在双方内心的深处,就小学德育来说,就是指学校通过期望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而进行契约的展开,通常借助激励、启发、诱导、感召等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

(二)具有不确定性与动态性

一般而言,正式的契约在内容、权利和职责等方面都是确定的,不会因为一方主观意愿的改变而改变。但心理契约是以心理期盼为衡量标准,它可以随社会环境、个人心理的变化而变化,会更加注重社会的需求和个人的诉求,所以心理契约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就小学德育来说,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会随着社会需求的改变、教育要求的改变、学生心理的改变,而时刻的做出改变,以便可以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学生更加全面的成长。

(三)具有一定的能效性

能效性是心理契约管理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虽然不像正式契约那样具有严格、严肃的外在约束,但其要求契约双发方必须有高度负责的精神。组织一方必须有公平、公正的态度。就小学德育来说就是指,学校必须将德育作为一件长久的教育事业来奋斗,切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要对学生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学生自己也要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要时刻的紧跟德育教学步伐,切不可随便“掉队”。并且,学生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要保持“人人平等、公平、公正”的态度,切不可有“私心”,有“偏颇”。

二、如何在心理契约理论的基础下进行小学德育教学

(一)根据学生特点,施行不同心理期望

每个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理解能力、社会要求、教育要求都不一样,所以在心理契约理论下的小学德育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特点,制定不一样的心理期盼值,施行不同的心理契约,并采取合理的德育措施,以便因材施教、个性施教。例如:面对一、二年级,自身年纪较小、自我感悟能力较差、对道德的理解比较肤浅,自我约束规范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是没有道德信念的,他们只能够按照学校守则要求做出行动。这时学校的德育心理期望应主要是在“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基本德育制度”上,但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在制定低年级学生的德育制度时,要符合教育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空洞无味”,是要具体针对学生的发展,毕竟它们还不能完全的理解一些抽象的道德知识,如:什么叫真正的“爱国”?什么叫“团结同学”。具体的德育制度可以如下:见到老师、同学要问好;上下楼梯、出入教室要遵守秩序,不打闹;要诚实守信、不说谎;过马路要严格遵守红绿灯,等等,总之,用词要简单易懂,学生能够明白并遵守。面对三、四年级,自身开始迸发思想、开始掌握一些概括性道德知识的学生,学校的德育心理期望,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遵守基本的德育制度”,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一些德育道理、明白一些德育内涵,如:老师可以在一、二年级学生的德育要求基础上,多添加一些符合成长的规则制度,譬如:要友爱同学、要团结同学、要敬爱老人,要爱国、爱党、爱人民;老师可以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具有丰富的思想感情的故事或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感情价值的活动等,加深学生的自我感悟。面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其自身的心智发展水平已经几近成熟,他们建立了基本的荣辱观和是非观,这时学校的德育心理期望,应该是引导学生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将道德行为融入到自身行为规范中,让他们可以真正的做到懂道德、守道德。这时,学校更看重的是学生与老师、同学、社会、家庭之间的关系情况,更加注重的是学生自我道德品质的情况,以便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

(二)重视心理教育,施行高效德育教学

上文中提到,心理契约理论具有主观内隐性,擅长借助激励、启发、诱导、感召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因此,在心理契约理论基础下进行小学德育教学,老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的引导和渗透,要润物细无声般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受到德育的熏陶。例如:学校可以经常举办一些有德育意义的校园比赛活动,如:校园书法大赛、以爱国为主题的校园朗读大赛、有历史纪念意义的舞台剧表演大赛等,不断丰富校园德育环境,让学生可以在丰富的德育活动中,受到启发,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另外,老师还可以经常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看望孤寡老人、为革命先烈扫墓、帮助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等,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感受到德育的价值,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

(三)进行公平教导,体现公正德育教学

保证教育公平,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在实际的心理契约理论基础下的小学德育教学中,老师应该时刻保持一颗公平、公正的心,不应该对学生保持偏见,要让每个学生体会到尊重、体会到教育的公平。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好,就对其格外的宽容,不能因为学生成绩差,就对其进行过多的苛责,这样只会造成学习优异者骄傲自满、恃宠而骄;学习较差者心生不满,不受管教,只会使得德育教育效果甚微。因此,老师要用同一把尺子、用同一种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正视学生的短处和长处,帮助学生扬长避短,以便可以使学生从心底里佩服老师的教导,接受老师的教育,有利于德育的高效落实和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作为一个人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更像是一张白纸,老师更像是一个画家,如何将一张张白纸变成五彩缤纷的样子,共同构建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德育的目的。在实际的心理契约理论基础下的小学德育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成长特点、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心理引导、体现教育公平,以便可以开展个性化的德育教育,满足学生们的成长需求,从根本上提高小学德育效果,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德育的价值和意义,促进小学生健康、积极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曹培敏.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20(13):28-29

[2]田海洋.网络德育心理机制初探——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06):55-57

[3]钱君智.关于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思考[J].考试周刊,2020(79):107-108

猜你喜欢
小学德育优势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矮的优势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画与话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