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小学科学课中的学科整合

2020-11-28 07:47徐旦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11期
关键词:学科科学融合

徐旦

【摘 要】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是单一的,不能只专注与单一的课程,需要其他基础课程的融合才能更好的让科学这棵大树茁壮成长,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的培養起来。

【关键词】科学;学科;融合

2017年小学课程标准讲到:“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对学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等全方面进行培养;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和科学潜能发展的基础;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积极的思考、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因此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一门实践性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这意味着科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为此,科学教师面临一个问题,如何发现各学科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教师实现合作,通过与语文、数学、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整合,优化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提升科学课的内涵发展?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身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科学大树的根基―语文

植物根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植物体,并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是植物生存的根本。观察,是科学课的基础,一切的结论的出现都源于观察。记录是观察的再现,观察与记录是整堂科学课的基础。然而观察记录的基础是要有语言文字功底。在科学课中观察大树、凤仙花、蚂蚁、蜗牛,都可以是语文写作的素材;科学课堂上系统的观察方法指导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科学现象的记录指导对于语文写作语言的表达也是一种强大的支持。因此科学与语文的结合,是相互促进的。

在新开设的一年级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的感受尤为强烈,面对还没有学习写字,只有少数会画些简单图画的一年级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无从下手。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观察植物一课中,需要观察大蒜以及大蒜的生长情况,教师先会事先准备大蒜分发给学生,学生观察大蒜头观察其外形特征。但一年级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课堂教学开展较困难。发现这些问题后,可以和班级的语文老师研讨下,在语文课堂上增加一些对应的形容练习,比如在课堂上讲一些简单词语类比想象大蒜头的外形特征,如:灯笼、橘子、球等。学生发现,在语文课上的学到的知识在科学课上是有用的,课堂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而语文课上,学生对于要学的生字,词语,拼音也更有兴趣了,因为这些内容都是有用的。促进了科学和语文两门学科的学习。这样学以致用,给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方向。

二、科学大树的茎-数学

植物的茎是主要营养器官,担负着输导、支持、贮藏和繁殖的重任。根从土壤中吸取来的水和无机盐,要靠茎送往叶的“绿色工厂”去加工;科学是为了观察和解释已有的客观世界。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作为对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小学科学学习强调要以探究为核心,在科学课堂中应根据科学教学本身的特点,寻找与数学课程综合的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追求真实、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首先,科学实验活动中对数学知识的依赖。测量是小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开端,只有获得较为可靠的原始数据,才能进行后续的科学分析活动。如在小学科学上册第二单元中,用了一整个单元的内容让学生经历体验尺的开发演变过程。从开始的用眼睛观察比较,到确定统一的起点,再到用手测量,用相同和不同的物体测量,到最后用统一的物体、统一的单位来测量。在此基础上,学生在二年级上册的数学课本中,学习《厘米与米》时,有了科学课上的基础,学习更加清楚扎实。科学课为数学课解释了为什么尺的单位是统一的,全世界都要用一样的标准。而在数学中学习的测量精度,数学中三、四年级小数及计算器应用的学习,高年级的测量数据可以出现小数并借助计算器帮助计算,大大提高了科学数据的可靠性。

其次,运用统计,寻找事物规律。科学的结论是探究与分析的结果,结论是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从实验中获得了充分的事实证据,而逻辑推理则获得理论上的证据。整理数据,是一个审视收集的资料是否符合观察事实、选择相关数据、排除不可靠信息的过程,是运用批判性和逻辑性思维分析证据与解释之间关系的过程。学生应学习如何分析、总结从简单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并正确运用逻辑思维,对结果作出解释,同时考虑如何选择相关的证据解释奇异数据。如在六年级的杠杆教学中,杠杆尺的实验中,用多少的钩码可以让杠杆尺平衡的实验中,学生通过一次次的实验得出最终的结果,这里教师可以适时提醒学生,从这些数据中发现规律,而这些规律和数学中的方程式是一样的。左侧的距离x钩码数=右侧的距离x钩码数,一旦学生掌握了这个方法,对于判断生活中各种杠杆是否省力有了更有力的证据和更有效的方法,促进了学生对科学内容的理解。

三、科学大树的叶——信息技术

叶是植物体中感受环境最大的器官,其形态结构是最易随生态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以适应所处的环境。不同植物叶的形态多种多样,大小不同形态各异。但就一种植物来讲,又比较稳定,可作为识别植物和分类的依据。同时叶色也具有多样性。

信息技术就像各种各样的叶子一样,可以给科学课程多种表现形式。同时大量的网络资源弥补了以往科学课程学生没有切实的体验、操作,通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网络资源,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探索欲望更加强烈。与此同时,学生在获取、处理以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大有长进。他们深切地感受到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科技创新意识在幼小的心灵中萌芽。

比如在六年级《宇宙》单元,这部分的知识对于学生来太遥远,和自己的生活无关,但通过现在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最新的VR技术,可以把各种星球,小行星拉到你的身边。又比如一些抽象的知识,电路里的电流,各种各样的力,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更直观的感受,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课程也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科学课程内容包罗万象,知识丰富,涉及的范围也非常的广,这就要求学生需要自己查阅大量的课外知识,在现在信息丰富的网络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可以使自己学习事半功倍,有效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科学大树的花——外语(英语)

花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门植物,又称有花植物或开花植物)的繁殖器官,“花”在生活中亦常称为“花朵”或“花卉”,花卉一直广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主要用于观赏,还能当食材或提炼原料。

“科学”一词,实际上是来自日本学者对于英文science的翻译。现代科学也是从16、17世纪的欧洲发源的。从我们平时接触的一些物理单位就可以看出,都是以国外的科学的姓名命名的,如、力(F)的单位——牛顿(英国)。简称:牛,符号:N。人物成就: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光的色散。电容(C)单位——法拉(以法拉第命名,英国)。简称:法,符号F。人物成就: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这些内容对于小学生毫无规律可言,需要记忆,就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才能记下,往往还容易搞混。比如,在学习磁铁时,关于磁铁的南北极用字母NS来表示,很多学生都会搞混,N表示为南极,因为拼音的开头是N。其实这是英文的单词NORTH的开头字母,通过英语课,加入四个方位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科学方面知识。

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也不是仅局限在这几门课程的融合中,科学老师可以积极探索科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科学课堂教学,让科学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参考文献】

[1]黄瑞杰.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学科整合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18(10):46

猜你喜欢
学科科学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