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现状分析
——兼析产品设计课程教学引入非遗的可行性

2020-11-29 14:53李小云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山西晋中030800
流行色 2020年5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李小云(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 艺术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800)

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我国各地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一些传统手作技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经受着各种传承困境。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复兴,具体到非遗这方面,国家给予了大力支持,比如在法律法规、非遗传承人资助、非遗传承人研培项目、各地方文化机关的非遗调研与申遗保护、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课题研究等,以认识传播为主要目的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成为非遗传承的补充形式,中小学生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了解和认知最为广泛的美术类非遗,如各类剪纸以及陶工艺,以及其他类大众认知度比较高的非遗。

一、当前非遗进高校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从2012年起,关于非遗进高校的讨论研究多了起来,包括从“校园文化建设”的角度出发谈高校在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传播方式等方面保护和传承非遗的措施;也有人认为将非遗作为大学的通识必修或选修课,加深对非遗理论知识的教育,而不仅限于非遗项目本身的体验,比如2017年中国传媒大学设开设了校级公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及实践探索》一文则认为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校园活动为着力点、以社会实践为关键点、以环境营造为支撑点、以大学生个性化培养为落脚点,五位一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活动,这个观点涉及方面比较全面和系统;选择具体非遗项目研究高校传承及其相关问题者也很多见,研究麦秆画、推光漆器、珐琅彩等美术类非遗和教学融合的文章很多,也有陕西红拳与安塞腰鼓传承与现代体育课程改革结合,民间舞蹈类非遗与音乐与舞蹈教学融合等,但在总体上以建议和传播途径谈起,从课程具体实施的案例分析者却很鲜见,通化师范学院设置满族剪纸课的教学经验,为当前美术类非遗高校教学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些研究虽然不能展现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的全貌,但也说明非遗在高校受到了重视,但具体实施中还处于摸索阶段。

二、美术类非遗在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现状分析

美术类非遗是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间手工艺人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创作的传统美术。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美术名单,包括平面装饰类的剪纸、竹刻、刺绣、麦秆画、木板年画、建筑彩绘、唐卡等,立体造型类的泥塑、面人、草编、灯彩、竹木石玉雕等。其在国家非遗名录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它一直以来就是高校美术类和设计类专业有益的教学资源和研究资源,随着非遗进高校的热潮,专门的研究和教学日益增多,两者的融合出现了新的高度,这其中有做得好的方面,也有亟需改进的地方。

首先,非遗文化及项目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出了活力,尤其是美术类非遗中的剪纸和陶艺成为重要的文化活动,各高校邀请非遗传承人做讲座,并组织非遗体验活动,有条件的高校还和非遗传承人建立非遗传承基地。作者所熟知的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完满活动已实施数年“非遗进校园”活动,在非遗中心的牵头下,艺术传媒学院[拾艺记]学生非遗田园调查团队利用三下乡活动进行了晋中古建、碑刻等普查、成果展示。

其次,各高校陆陆续续设立了非物质文化研究中心,也有高校依据地方特有的非遗资源或优秀的科研力量成立的某类(项)非遗的研究机构,例如南京秦淮灯彩研究中心、山西晋中学院的剪纸刺绣传人工作室等,为深入研究和保护传承美术类非遗提供了学术支撑。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的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同样也是和艺术传媒学院一起共同田野调查、研究创作。

再次,美术类非遗和美术、设计类的专业教学结合,比通识教育和校园活动的传播学习更为专业化,也易培养潜在的非遗传承人。但目前的融合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各专业在和非遗融合发挥专业优势的同时,也有相应的短板。例如融合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是工艺美术学校和工艺美术类专业。它们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相应的技艺课程,很多大学和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会阶段性地专门学习陶工艺、漆工艺等,对传统技法有相对充足的实践训练,但缺点是缺少设计类专业的创造性思维训练。而艺术设计类专业和美术类非遗融合时,对美术类非遗的再设计有很大优势,但缺少对技艺的训练,主要在毕业设计环节或者专题设计中将非遗作为设计主题进行创作,大多数学生只是粗浅了解技法,创新设计以图案为主。本作者认为这是非遗传承中的误区,因为美术类非遗的图案本身不是特有的,可以用多种技艺表现,这种图案也可以用素描甚至计算机绘制出来,美术类非遗主要指的是完成这种“图案”的技法。

最后,在市场化的影响下,传统工艺的再设计屈从现代设计原则,逆向思维受到局限。从当下的非遗衍生品的设计与销售情况来看,应用现代设计原则将传统元素简洁化和卡通化,构图清新自然,国潮风的形成,说明新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结合度越来越高,在这种背景下,学生做非遗相关的再设计也形成了模式化,设计千篇一律,内涵缺失。因此,在实际融合教学中也需要培养学生不骄不躁、独立的民族思考意识,培养学生浓厚的钻研兴趣,才能真正做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发挥逆向思维,避免急功近利,设计世俗化,方能重拾传统之美,引领新审美。

三、美术类非遗作引入产品设计课程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2003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尤其是遗产保有地的教育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一种极其重要的方式。”

高校作为教学、教育和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中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地方高校是区域文化的中心,是区域内众多资源的聚集地,是区域文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地方高校的优势在于:①区域优势,是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目标,即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基因,保持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特真实性,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升华,最终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②人才优势,地方高校具有人、物、智、科一体化、科研平台、学术氛围等优势,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地方高校区域发展的使命要求;③特色发展,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地方高校实现办学特色的重要源泉,是地方高校特色办学理念产生的基石之一。完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建设,将体现出地方高校在学科特色、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巨大反推力,将成为地方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很多产品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偏向天马行空的创意,设计初期很少会以实际生产与合理结构为设计基础,对产品的材料与工艺也缺乏深刻的认识。分析其中的原因,笔者认为一是人才培养方案中未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计算机电脑辅助的便利性逐步替代了实物设计;三是学校的实验条件不充分,学生的设计作品转为由企业代加工制作。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确实在下降,并不愿意制作实物作业。因此本作者在《材料与工艺》的授课中平衡以上不利因素,尝试将非遗文创品的设计制作作为实训项目,既应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也能以易实现的材料与工具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不会受苛刻的实验条件限制。

近年来,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艺术传媒学院的各个专业在可融合非遗的课程教学和毕业设计创作中进行了大量的非遗再设计教学安排,但主要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主,这也符合大多数美术类非遗呈现平面图案的特征。该专业的融合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学生利用绘图软件进行创意设计,以插画形式为主,再选择合适的载体进行应用,为了最终成品的展示效果,图案的印制载体与制作由专门的商家提供,因此出现了千篇一律的抱枕、茶杯、盘子等。如果是产品设计专业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形态和图案的双重设计,因为产品设计的主要训练是对产品的结构、造型、功能、材料等进行研究,设计作品载体能够产生较为新颖的形式,也能自己制作完成相关的实物作品。在图案设计中,产品设计的学生虽然比不上视觉传达设计的学生,但是该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构成基础、设计色彩、版式设计课程,图形设计不会是弱项,因此作品的综合效果良好,如若能实现两个专业的共同设计效果更佳。

产品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里设置了模型制作、专题设计等课程,学生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完成设计后,会选择适当的材料与工艺进行实物或者模型制作,在造型能力和材料应用方面会积累更多经验,这种经验对传统工艺的习得有迁移效果。本文之前提到,现在的高校非遗创新传承主要是图案的再设计,而非遗的精髓在于不同材料下的手工艺,说它是“看不会”的技艺也不为过,只有长期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才能做到技艺上的创新应用,将非遗技艺适当引入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学生凭借《材料与工艺》《模型制作与工艺》等课程习得的工艺技巧和经验以及物体的形态塑造和精确尺度把握能力,对传统非遗技法的学习有莫大的帮助,还能有机地将现代造型方法和传统工艺有机结合,形成“专业教育+传统工艺”互利共生的创新传承教学机制,进而促进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培养。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应只是写满沧桑的面孔,非遗的传承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接受了美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笔者通过资料梳理发现,美术类非遗早已扎根在美术和设计类专业,但专门的非遗课程教学和技能实践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系统,作为非遗传承核心的技艺实践,从总体上来讲在高校教学中还是比较弱的,还需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合作和专门教师培养上下功夫,这样才能让学生不只是眼观会,进而真正学习非遗、应用非遗、传承非遗。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物质
非遗传承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