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行为原因及防范研究*

2020-11-29 16:07袁平凡
法制博览 2020年25期
关键词:彭某犯罪法治

袁平凡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

大学生犯罪,是指在校大学生违反我国刑法规定,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和他人,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一般智商高,年龄一般在18—25周岁,是现代家庭的重心,也是未来建设国家的重要人才,其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大多数大学生一般又处于完全刑事责任年龄,其犯罪行为不仅会严重伤害国家、社会和家庭,而且也会严重伤害自身。有效防范大学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有关司法机关相关的刑事司法实践以及本人为5位犯罪大学生提供刑事辩护的经历,并结合犯罪理论学说,分析大学生犯罪的特征、原因和动机,并思考大学生犯罪防范之道。

一、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征及趋势

(一)大学生犯罪主体呈现涉众化特征

大学生共同犯罪增多,犯罪主体人数由过去单个主体,演变为复数主体,具有涉众化趋势。据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2015和2016年该检察院办理的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犯罪案件中,均是单人犯罪。而2017年,共同犯罪比例则高达83%,且涉案人员均在5至12人之间,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涉案人员之间多为关系较好的同学或者老乡,聚集容易,导致案件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湖北省武汉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在2017年办理的一起大学生犯盗窃罪一案中,仅女性主体就有5人。另外一起大学生犯故意伤害罪一案中,女性主体则多达6人。

(二)大学生犯罪社会化特征

大学生犯罪罪名种类增多,侵犯客体类型增多,具有社会化趋势。据湖北省武汉市某区人民检察院发布消息,近3年办理的18起大学生犯罪案件,新涉及罪名有贩卖毒品罪、开设赌场罪、赌博罪、强迫交易罪和职务侵占罪等。侵犯人身财产权利的9起,扰乱公共秩序的有4起,扰乱市场秩序1起,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有3起,危害公共安全1起,大学生犯罪侵犯客体种类增多,且具有社会化特征。

(三)大学生犯罪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据海南省三亚市检察院提供的信息,目前该市大学生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以来,该院共办理的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件有31人,其中2010年1人,2011年5人,2012年7人,2013年10人,2014年(1月至5月)6人。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转型时期的社会原因

新时代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稳步前进。我国市场主体利益诉求各异,市场规范和信用机制尚未健全,市场行为失范;产业结构的调整,失业人口增多;城市化进程加剧,使得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社会生态环境呈现复杂态势;社会竞争压力加大,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形形色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自然的价值观念交汇冲突,剧烈碰撞,价值观多元化,包括道德规范在内的各种规范的控制力弱化明显;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价值观,色情、暴力和荒谬的文化内容长期存在,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卖淫嫖娼、吸毒贩毒和赌博等社会丑陋现象沉渣泛起;网络色情、校园贷和套路贷等一些新型不良社会现象不断滋生;官僚主义和特权主义等封建思想导致的贪污腐败、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据调查,当前有35.6%的大学生还处于迷茫状态,理想不明确,或不想设计自己的未来,并且有23.1%的大学生选择寻找和把握一切机会并不惜一切代价开创一番事业。[1]消极的社会因素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大学生犯罪发生率不断上升,并呈现新型形态。

(二)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缺陷

青少年各个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备战高考,学校、家长以应试教育为主,不重视素质教育,尤其是轻视政治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导致部分大学生知识内容单一,素质结构畸形。随着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多,素质良莠不齐,大学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尽完善;管理队伍人才短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服务机制。同时,一些高校仍然存在轻视德育和法制教育,或无法提供具有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德育和法治教育,无法最大限度地、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生活问题、思想问题和信仰问题,以致一些大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低下。

(三)家庭的原因

一般说来,家庭稳定和家庭教育这两个因素,与大学生犯罪,有着密切的关系。

1.家庭成员教育背景。一项调查表明,在城市,知识分子家庭的子女比干部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率低;公务员家庭的子女比工人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率低;产业工人家庭的子女比非产业工人家庭的子女违法犯罪率低。

2.缺陷家庭的问题。健全完整的家庭对子女的身心发展有良好的作用。父母双亡、单亡、离婚和父母关系紧张的缺陷家庭是导致子女孤僻、冷漠、粗暴、内向等缺陷性格的重要原因,特别是父母之间尔虞我诈、互相猜疑、互不忠诚的行为,对孩子心灵危害最大,消极影响最深。孩子缺少陪伴和安全感,常常陷入孤独与无助,这样的家庭已经丧失教育功能。本人为涉嫌贩卖毒品罪一案的被告人彭某提供辩护时发现,大学生彭某父亲是从事建筑工程的商人,常年在异地,母亲患病在家,父母离多聚少,关系紧张。就在彭某案发前,父母当着彭某面曾经发生过激烈的争吵,给彭某造成严重心理伤害,案发与其情绪低落焦虑有密切关系。

3.家庭规范的影响。在子女的成长中,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往往在孩子身上得到反映和内化。有良好的家风,才能有良好的示范和正面的熏陶。长期与有劣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子女,经过潜移默化,便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长期生活在作风不好、爱占便宜、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家庭环境中,就会成为见利忘义、无视法纪、胆大妄为的违法者。彭某贩卖毒品一案中,彭某高中阶段曾经与人发生矛盾,后依靠其表哥以暴力威胁的违法手段得以解决,使得彭某法律观念淡漠,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

(四)个人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其优点是智商高,自我意识强,但从小缺乏谦让、竞争和合作精神的培养,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能力不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重智轻德”,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这些在校大学生往往衣食无忧,好逸恶劳,缺乏同理心,容易形成颓废的人生观、享乐的人生观、拜金的人生观,缺乏理想信念和人生目标,很容易形成反社会倾向,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本人提供辩护的高某犯故意伤害罪一案中,高某在校内做寝室卫生时,因为同学把垃圾堆放在其寝室傍边,由口角转化为争斗,最后用水果刀将对方刺伤。彭某贩卖毒品一案中,彭某家庭条件较好,每月消费高达4000元,使用两部苹果手机,在外租房居住,另外还养有宠物犬。彭某因畸形炫富性的高消费,常常陷入的窘境,直接导致贩卖毒品,维持高消费。

另外,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22岁左右,身体迅速发育,却心智不成熟;智力成长很快,却知识欠缺;情感体验强烈,却情绪不稳;思想丰富,却意志薄弱;渴望独立自主,却能力不足。尤其是缺乏社会生活阅历,没有人生历练,认识问题往往片面化、绝对化和表象化,很难辨识真、假、美、丑、善、恶,容易受人误导和引诱而落入违法犯罪的泥潭。彭某贩卖毒品一案中,彭某刚入校门,认识一个长期混迹洗浴中心和娱乐场所的女同学,并一起在外租房居住,并深受其影响,养成畸形的金钱观和享乐观。

三、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范分析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思想防范

1.思想道德教育。实证已然证明,整个社会道德风貌与违法犯罪现象有深刻的内在关系,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上升,大学生犯罪现象就会减少。对大学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防范大学生犯罪。高校应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克服“灌输”的教育理念,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适应时代的需求,解决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发展的主体愿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防范犯罪的功能价值。

2.强化法治教育。个人法制观念薄弱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法治观念差,可能直接导致犯罪。我国大专院校近年来普遍出现了弱化法治教育的倾向,值得反思。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取消了“法律基础”课程,将法治教育并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而近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又大幅删减了“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法治教育课程平台弱化,显然不利于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知法、尊法、守法和用法也就很难做到。因此,应当针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法治教育,养成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识别违法犯罪现象,并运用法律与违法犯罪进行斗争的意识和能力,让大学生能够自觉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履行自己的义务,正确行使权利,远离违法犯罪。高校要将不仅熟悉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而且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的教师充实到法治教育教学一线,通过教师法律素质的提高,带动学校法治教育进步。[2]另外,高校应该充分利用社会法治资源,有意识地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刑事审判活动,请一线办案的公安机关干警、检察官和法官到学校进行讲座,甚至与公安、检察和法院等建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以达到预防学生犯罪的目的。

3.舆论正确导向。发挥社会舆论、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体的社会引导作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查禁黄色淫秽书刊、图片、音像制品、网站、公众号和APP等,净化社会环境,减少精神污染。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

(二)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制度防范

1.学校管理与服务制度防范。“问题学生”是违法犯罪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学校和社会应该重点做好问题学生的心理转变工作。一是将法治作为校园文化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二是注重学生心理问题和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据统计,我国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在20世纪80年代占在校大学生的23.25%,20世纪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已增至30%。[3]要把解决困难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作为重点,为他们的全面和谐发展创造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三是注重对学生进行性知识的教育,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避免因好奇和错误的性观念导致的犯罪;四是建设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防控机制和网络,完善内部保卫制度和安全防范措施,把校园及其周边的管理,作为整个社会治安管理重要组成部分来抓。查封取缔非法经营的洗浴中心、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净化校园以及周边环境。

2.国家司法制度防范。一方面,以人性化的司法措施来感化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犯罪者。严格辨别未成年和成年大学生,对于未成年大学生,严格贯彻未成年人的刑事司法政策,全面查清案件事实,充分了解大学生犯罪原因、危害结果和主观恶性,还要了解其平时一贯表现和家庭状况,能不逮捕的,尽量不逮捕,能不起诉的尽量不起诉,能不判实刑的尽量不判实刑,落实犯罪档案封存制度,促成大学生回归校园,完成学业,顺利就业,回报家庭和社会。另一方面,有关方面还得以严密的法网来震慑和警戒大学生违法者,发挥审判的教育和警示功能,以达到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目的。

猜你喜欢
彭某犯罪法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Televisions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積分住酒店 嗜賭湘漢逾居兩年
太湖里的“奇幻漂流”
疯狂爸爸 勒死亲生女儿罪恶滔天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什么是犯罪?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8岁孩子受引诱惹祸,谁来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