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2020-11-30 10:29
法制博览 2020年30期
关键词:供给法治法律

丁 瑞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经济领域推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义是要提升供给质量,优化供给环节,改革供给结构,解决供给侧和需求侧不匹配不铆合的现实问题。教育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扩展,是指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的提供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引导,以达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的目的。

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改革,必须要厘清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供给侧包含哪些内容,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找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有效推动大学生法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供给侧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课程和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学会用法治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逐步确立法治信仰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法治教育的内容的一方是供给侧(即学校教育),需要提升法治素养的一方为需求侧(即大学生)。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供给侧角度来看主要包含以下构成要素:法治教育的供给主体、法治教育的供给载体、法治教育的供给手段和法治教育的供给环境。

(一)法治教育的供给主体。所谓供给主体就是指谁为大学生提供了法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谁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从广义上来讲,政府、社会、学校都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供给主体。政府为高校法治教育制定了相关政策和要求,并提供了法治教育的相关内容。社会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和条件,并为大学生的法治实践提供了便利,是大学生法治教育得以进行的重要保障。学校则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中教师则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大学生的法治教育要通过教师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教学活动来完成。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中教师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供给主体。

(二)法治教育的供给载体。载体本义指承载物质的工具,载体一词曾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出现。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①法治教育的供给载体是指通过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和实施法治教育,简单地讲即法治教育的组织形式。当前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实施的载体有课堂教学、讲座论坛、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团活动、法治宣传等多种组织形式。其中课堂教学是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要载体。

(三)法治教育的供给手段。教育手段是在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采用的具体工具和方法。采用适当的教育手段是完成教育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手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从最初的“黑板式”的知识传授和理论灌输到现在的微课、慕课、直播课等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手段,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大学生法治教育在供给的手段上的变革大大提升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率。

(四)法治教育的供给环境。人的法治素养的形成总是依赖于一定的环境,同样,法治教育的顺利进行和有效组织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供给环境既有国家层面、社会层面的宏观环境,也有家庭层面和学校层面的微观环境。学校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进行法治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的环境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法治教育的效果。校园的法治环境及物理环境如教室、实训室、图书馆、宿舍、食堂等可以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包括校园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可以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必要的制度条件,还包括学校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等丰富的活动组织以及宣传海报、横幅标语等可以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供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围。

二、大学生法治教育供给侧存在的问题

(一)法治教育课程资源匮乏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附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来实现的,在课程设置上缺乏独立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里面涉及到的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体系、法治道路、法治思维以及法律权利与义务,都是一些原则性和理论性的内容,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缺乏具体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和法律案例的实践,难以满足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资源的多元需求,也因此影响到了法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法治教育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法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进行,而这种课堂教育呈现出单一输出方式与多元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教学形式固定化、单一化、传统化都使法治教育课程成为大学生眼中的“鸡肋”,上课的目的是为了修得学分,而非学到知识提升素养。讲授的理论化、实践环节的“娱乐化”都是法治课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即使在“教学大师”的引领下,传统法治课程也局限于法律知识的传授,忽视法治素养的培养。更为尴尬的是,法治课程时间短,学生只能接受到几部法律,往往局限于民法和宪法的讲解。没有法律知识的积累,素养难以形成。“简单枯燥的教育形式使高校大学生群体法制教育亟须突破藩篱”②

(三)法治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在依法治国的理念影响下,高校也纷纷倡导依法治校,将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纳入大学治理的范畴,但在实际治理过程中,仍然残留许多“人治”的痕迹,缺乏相应的文件制度规范,很多事情还是要取决于领导的意志,学生的民主参与程度不高,依法治校的程序缺乏,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践行力度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治教育的发展。

(四)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专业教师队伍匮乏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依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队伍,虽然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师本身都是法学专业出身,但很少有专业法学教师参与,因此,其在法律知识的储备方面有限、其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较少,能力相对不足,其思维方式倾向于道德思维而非法治思维。

三、大学生法治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优化供给载体

优化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除了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之外,还可以开设与法律相关的选修课程,以丰富法治教育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其次,将法治教育深入到大学生活中去,拓展法治教育的阵地。如在社团生活中,指导学生遵循法律拟定社团章程。外出兼职时,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日常学习生活中增设法治咨询室,解决日常生活矛盾。毕业实习时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实习合同的法律效力审定等,都是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科学路径。最后,拓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路径。当前大学生的法治教育主要是以理论教育为主,注重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的培养,缺乏相应的法治实践机会,理论学习与法治实践相脱节,造成了大学生的法治能力不足,不能灵活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相应的法律问题。学校可以与当地的公检法等部门合作,建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提供更多的机会,也可以与社区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到社区的法治实践中去,还可以与专业的法律机构合作如律师事务所,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法治事件当中去,以提升大学生的法治能力。

(二)丰富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优化供给手段

在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巨大改变,学生已经从简单的相信教师“说教”变成相信“微信微博”和网络媒体的转载。传统的灌输模式带来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阻抗,丰富的教学手段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微博、微信等微媒体的应用解决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性。大数据的挖掘和应用提升因材施教的质量,学情的大数据提供了不同专业开展多样性法治教学的依据。云计算的应用能够解决法治教育数据资源共享和网络教学技术支撑。移动终端的使用,科学的解决了学生线下学习问题。多样化且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法治教育手段,有效的增加了教育途径,扩展了法治教育空间,延长了教育时间,能有效提升法治教育供给时长。大学生法治教育供给手段的丰富增加了供给的有效性,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三)打造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氛围,优化供给环境

教育过程是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完成的,教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之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重要保障。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法治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依法治国的社会大环境也逐步形成,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将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引入校园,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优化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微观环境。首先,要深入贯彻依法治校的理念,完成学校治理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程序,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体现法治精神。其次,要打造专属于法治教育的实训基地,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践行提供条件。可以在校内设置实训场地,也可以与校外的有关单位和组织建立联系,将大学生法治实践的基地扩展到校外。最后,要积极营造校园法治文化。加大校园法治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法治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法治教育深入贯彻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四)提升法治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优化供给主体

首先,应加强全体教师的学习和培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思政教师参与更多地法治实践,学习更多的法律理论,以提升教师的法治教育水平和能力。其次,还可以分模块教学,充分发挥各个思政教师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根据法治教育的内容,将其分成不同的模块,如法治观念、法律体系、法治思维以及相关法律常识等,各个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开展专业化的教学活动。最后,还可以选聘专业法律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加入到法治教育的教师队伍中,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如可以邀请本校法律专业的教师作为校内兼职教师,参与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及相关选修课程的教学中去,还可以聘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公检法等部门的从业人员参与到课堂教学和法治实践中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正确的法治思维,提升学法用法的能力。

当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教育领域推进供给侧改革势必面临各种阻力,但是大学生法治教育是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多元组织的共同参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在大学生法治教育领域推行供给侧改革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支持。

注释:

①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239.

②刘贞.高校大学生群体法制教育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95.

猜你喜欢
供给法治法律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