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塑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11-30 09:14张文珺
工业设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保护传承

张文珺

关键词:惠山泥塑;传承;保护

惠山泥塑,也称惠山泥人、惠山彩塑,是以惠山当地特有的黑泥为原料,模制或手捏,施以彩绘、装銮的民间泥塑艺术,风格甜美秀润,极富江南乡土特色,在中国民间泥塑艺苑中享有极高的声誉。惠山泥塑是江南历史文明的有力见证,是江南社会风貌的形象写照[1],也是珍贵的民间艺术瑰宝。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惠山泥塑面临着诸多传承危机与发展困境。

1 惠山泥塑概述

1.1 地域环境

惠山泥塑孕育产生于无锡惠山一带特有的地域环境。惠山,位于无锡西郊太湖之滨,长江三角洲平原腹地,京杭大运河紧扣其北流经,被誉为“江南第一山”,是浙江天目山由东向西绵延的支脉,山有九峰,蜿蜒似龙,又称“九龙山”。因晋代开山禅师慧照居此建寺,世称“慧山”。这里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历经几千年的历史,留下了众多风景名胜。在方圆二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寺庙、园林密集,名人墓葬、各式祠堂汇集。依仗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与人文特色,惠山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1.2 历史沿革

最初的惠山泥人是农家的一门副业。农闲或是过节,农民们捏些小鸡、小猫、大头娃娃之类的泥玩具到市上售卖,补贴家用。到明清之际,无锡惠山“家家善塑、户户会彩”,长期积淀的经验和日臻完善的技巧,使惠山泥人成为受人喜爱的民间工艺品,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色。明末清初,泥人生产已有一定规模,不再是自产自销,而有了产销的分工。捏泥人成了一种行业,有了专门的工匠。清代,惠山泥人制作有了专门的手工作坊。鼎盛时,作坊达三百余家,雇工二千多人,店铺四十余家,进行常年性的生产,已不再是依附于农业的副业。泥人的销售遍及江、浙、沪、鲁等地,还曾流入清宫,受到统治阶层的喜爱。惠山脚下三里长的泥人街上尽是泥人店铺和作坊,十分热闹。

1.3 艺术类型

惠山泥人大致分为粗货和细货。粗货为模制泥人,专供儿童玩耍,又称“耍货”,造型简单,运笔粗犷,如大阿福造型,夸大头部,相对缩小四肢,彩绘艳丽,透露出一种憨厚、喜庆的风格;细货为手捏泥人,多取材于戏曲故事情节,也称手捏戏文,造型优美生动,色彩典雅,装饰精美,是惠山泥塑艺术中的出色代表(如图1)。

2 惠山泥塑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问题

2.1 生存土壤瓦解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的生活,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表现。惠山泥塑自誕生之日起便扎根于江南民间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土壤,是长久以来中国农耕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与精神结晶。但由于近年来,惠山本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惠山泥塑的生存和发展日渐式微。

从历史发展来看,惠山泥塑与无锡民间风俗密切相关,且始终浸润于惠山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空间中,是其空间形态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曾经的惠山脚下遍布泥人作坊与店铺。惠山泥塑以其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曾经在无锡城乡人民日常的生活风俗、生产风俗、婚庆风俗等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老居民和祠丁后人的搬离,惠山泥人一条街的往昔繁华已经不复存在。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受到冲击,惠山泥塑不再为人们生活所需,因此自然传承失去了依托。

2.2 人才队伍断层

惠山泥塑能够流传数百年,并且保持其特色,靠的是“代代有名师,各自有传承”。然而随着老一辈泥塑艺人年事已高,加上没有传人,传承艺术后继缺人。现在学习惠山泥人的年轻人少之又少,使得人才退伍逐渐断层。

2006 年无锡市研究并制定了《无锡惠山泥人传承扶持办法》,对惠山泥人的传承人确定、传承艺徒的条件、传承体制与机制、教学基本内容和经费保障等作了详细规定。2007—2013 年,先后组织了两次三年制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师传习班,主要以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泥人博物馆员工为培训对象,然而,有限的政府补贴几乎成了学员全部的收入来源。面对泥人厂每况愈下的销售困境与微薄的收入,很多人先后离开了这个行当。曾经创下辉煌的惠山泥人厂如今仅有艺师十余人,年龄以40 岁左右居多,缺乏年轻的新鲜血液投身其中。

2.3 产品创新不足

民间泥塑作为我国一项古老的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与我国农业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惠山泥塑产生于江南农耕社会的背景下,适应着江南农耕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生长、发展,是江南民间生活方式的直接转述,体现着人民大众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因而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惠山泥塑的传统题材受到了冲击。产品老套,设计缺乏新意,成为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考察惠山古镇里店铺售卖的泥人,发现几乎千篇一律,每家都有大阿福泥人且样式雷同。作为惠山泥塑重要品种与艺术精华的手捏戏文更是难觅踪影。

3 惠山泥塑传承与保护策略

3.1 产品创新与时代相结合

现代社会注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变化的同时,希望对旧有的物品有推陈出新的改变……人们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同时,希望产品能更加配合时代的发展,更加贴近生活[2]。惠山泥塑的传承和保护需与当下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继承、创新和开发,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使其在保持地方文化特色、表述民族优秀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基础上,成为与当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精神与物质产品。

在创新开发上,惠山泥塑可以借鉴吉兔坊的经验。吉兔坊是一家以北京地区传统节令玩具――兔儿爷为对象,集设计、开发生产制作和销售于一体的、专业的民间泥塑工作室,也是面向设计艺术教育,产学研一体的实践基地[3]。通过十几年的努力,使兔儿爷这一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焕发了新的生机。其成功之处在于在深入挖掘兔儿爷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传统和现代人的时尚、审美相结合,对造型、功能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通过包装、文字、图案的创作设计和多方面的跨界合作,生产出既有文化又时尚,为人们所喜爱,且具有一定实用生活功能的泥塑艺术品。其产品开发主要有三类:一类是传统风格的泥塑兔儿爷;第二类是软陶兔儿爷,多为卡通化形象;第三类是文化创意衍生品,诸如钥匙扣、书签、便签本、冰箱贴等。 在造型设计上,吉兔坊抓住当下人们的审美喜好,借鉴卡通动画元素,对传统兔儿爷的造型加以改进,开发出卡通式样的新版兔儿爷。此外,吉兔坊还将兔儿爷与电影、月饼和中小学美术课程材料包相结合[3],开发手工艺体验包、伴手礼,与稻香村、东岳庙等单位携手恢复兔儿爷的传统,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有效地传承、传播这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吉兔坊的经验启示我们传统手工艺必须要和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设计生产手段相结合,才能不断保持其新鲜度和竞争力[4]。惠山泥塑虽然拥有辉煌的历史,极高的艺术价值,享誉中外,但市场却不太好,长期以来处于萧条、萎缩的境况。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产品单一,样式老套,无法激起人们购买的欲望。应当充分发挥惠山泥塑品种多样、内涵丰厚的优势,保留原有精髓的同时,开发出适应不同消费群体需求,与现代生活结合的泥塑产品。如可以从无锡当地与泥塑相关的旧有生活方式入手,将泥塑与传统节日、成长礼、婚嫁、祝寿等地方风俗结合,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此外,基于惠山泥塑扁圆的造型特点,以及幸福圆满的美好意涵,借鉴陶瓷、雕塑及各种现代艺术的精华,结合更多时下热门产业,开发衍生产品,融入更多时代性元素,对泥塑材料、包装等进行改进和创新,增强其时代性、娱乐性与艺术性,实现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互动,提升民生幸福指数。

3.2 重视培养传承人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惠山泥人国家级传承人喻湘涟曾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有人才有传承。”传承人是传统手工艺存续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掌握和承载着深厚的手工艺知识和精湛技艺,是民族文化活的宝库,也是传统手工艺代代相传的代表性人物。当前惠山泥塑传承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便是人才问题。过去我们对民间艺人的关注往往流于形式,缺少人性化的关怀,艺人生活缺乏保障,无法激发他们的从业和创作热情。因此,对于技艺精湛的老一辈泥塑艺人,应从经济和精神上给予实实在在的资助和关怀。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扶植真正的民间传统工艺文化的传承人。对“德艺双馨”“能做会教”的惠山泥塑老艺人给予适当的荣誉称号和相应的经济待遇及物质保障。健全法律保障,使他们能够乐意地、毫无顾虑地倾其所学、尽其所能,做好传、帮、带,从而保证惠山泥塑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

此外,民间工艺的挖掘和传承单靠少数“大师”是不够的,必须抓好年轻一代继承人的培养,可以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对传承人群的培育;二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重点培养。在传承人群的培育上,以学校传承和社会传承为抓手,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创基地,组织开展乡土教育活动,向青少年和广大群众宣传泥人文化,把惠山泥塑技艺纳入中小学教育内容,开发校本课程,积极推进泥塑进街道、进校园、入教材的活动,提高民众认知。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上,加大扶持力度,发展职业传承,以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传习基地为抓手,也可与现代职业教育结合,推进校企合作,一方面让泥塑大师进校授課、收徒传艺;另一方面让青年人才到企业去,到大师身边去,以师带徒,少而精,力争将惠山泥塑技艺原汁原味地传给年轻一代,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原始信息最大限度地得到活态存续[5]。另外,还要重视对现有技术人才的提升。如前所述,以惠山泥人厂为例,现有艺师年富力强,正是当今惠山泥塑传承保护的中流砥柱。因此对他们要予以充分的重视,多项举措为其搭建交流借鉴与学习的平台,拓展他们的视野,加强与高校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提升其艺术造诣、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

4 恢复和构建文化生态场

任何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文化生态场的产物,文化生态场,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继续生存发展的必要“场景”。缺少了这一“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将无法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6]。文化生态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传承的自然、社会、人文诸多因素密切融合相生的立体空间。惠山泥塑作为活态精神文化遗产,要想得到真正的保护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其保护纳入整个文化生态体系中考察, 让它回到生活的源流中,使之保持土生土长的状态,在民众现实的生态场景中进行活态的保护。考虑将其纳入惠山古镇规划,发展以古镇为核心的泥塑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是实现惠山泥塑及其生态整体性保护,使其重新回归大众日常生活的有效途径。

占地约1 平方公里的惠山古镇,依山傍水,东临京杭大运河,南靠锡惠名胜区,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文物古迹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集祠堂、园林、泉茶、泥人、曲艺等多种文化形态为一体,蕴涵丰厚的人文内容,有无锡历史文化露天博物馆的美誉。在“无锡历史文化展示舞台”的保护与开发理念下,惠山泥塑文化与工艺传承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惠山横街、直街、宝善街及所构成的地段空间进行整体包装和开发;二是对惠山泥人厂、中国泥人博物馆公众教育与休闲服务活动进行联合设计开发。由惠山横街、直街、宝善街所组成的惠山老街,历史上曾是惠山最热闹繁华之处,祠堂建筑相连、居住人口稠密、泥坊店铺林立,各种风俗活动精彩纷呈。考虑将这一区域作为泥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体验区进行整体开发,结合年节习俗和地域风俗文化,构筑体现传统风貌和惠山泥塑风格特色的文化传承空间。如恢复原有古戏台的使用功能,定期组织适应当代人艺术欣赏口味与审美习惯的戏曲表演,组织艺人讲解传授泥人技艺,在保留惠山泥塑“小板戏”工艺特色的基础上,增加时代的内容,与表演互动,让更多的人体验惠山泥塑技艺,了解其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坐落于惠山古镇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和惠山泥人厂,相邻而居,前者是以泥彩塑为主题的国字号专题博物馆,后者是惠山泥塑创作设计生产的老字号企业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对惠山泥塑的传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积极拓展泥博馆、泥人厂的文化传承功能,将二者联合起来发展合理的产业链,从而更深入地融于古镇泥人文化旅游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在这方面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运作经验。该博物馆是全球最大的玻璃美术工艺品及工业制品博物馆,由玻璃收藏品陈列室、科学及工业展览馆、玻璃艺术制品厂、玻璃精品店等部分组成。置身其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众多稀奇珍品,还能观看由专人讲解的玻璃制作表演(如图2),甚至在专业技师的带领下亲手制作玻璃品。其商店售品,从珠宝首饰、物美价廉的节日装饰品和礼物、手工玻璃艺术品到有关玻璃的书籍和视频,种类繁多,琳琅满目,让人爱不释手,流连忘返。这些经验启示我们可以将泥人厂与泥博馆有机结合,从整体上开发设计,充分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从当代人的精神和生活需求出发,打造更加丰富生动的泥塑文化展演教学互动场区域(泥博馆)和泥塑工艺活态展示与产品销售区域(泥人厂),二者贯通融合,构筑集收藏、教育、体验、交流、生产、销售等功能于一体,融“传习体验基地、生产基地、销售中心”多角色的集聚复合区,成为惠山泥塑宣传展示,同时也是大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和空间。

5 结语

惠山泥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今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推动力。发掘继承传统的同时面对当下,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与生活实际出发,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勇于开拓创新,重视人才和传承人培养,积极构筑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承生态场,既是惠山泥塑发展的目标,也是实现其传承保护的策略与路径。

猜你喜欢
保护传承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反渗透长期停用保护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