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11-30 08:43赵微乔清波战海燕曾海马微
中国现代医生 2020年27期
关键词:核心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

赵微 乔清波 战海燕 曾海 马微

[摘要] 臨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是培养研究生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课程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载体和平台。目前,我国对于临床医学教育提出了创新改革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2019年我国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表示各大医学高校要“积极全面开展课程体系革新,使得医学知识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的融合”。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创建学生为中心的专业教学模式,大力促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强化学生综合知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本文对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策略,以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核心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0)27-0137-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i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postgraduates, and the curriculum is the key carrier and platform to achieve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goals. At present, China has put forward specific requirements for innovative reform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linical medicine education. In 2019, China's Ministry of Education issued "Several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on Strengthening Med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Medical Education Quality", which indicated that major medical universities should "a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carry out curriculum system innovation, so as to integrate medical knowledge with natur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 knowledge". They should highlight students' teaching subjectivity, create a student-center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and exercise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ability,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critical thinking.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based on core competence was researched, and specific construction strategies were put forward, so as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suggestion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s in China.

[Key words] Core competence; Clinical medicine; Postgraduate; Curriculum system

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肩负着为我国培育高水平应用型医学人才的责任,以及创新发展我国医学科学的责任,培育医学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不仅要提升其思想政治素养及专业理论技术水平,而且要培养其专业核心能力,这是为日后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需求[1]。研究生课程学习是确保培养品质的必定环节,对研究生的具体成才有着综合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我国教育部规定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要关注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地位,将课程质量作为衡量研究生培育水平与学科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2]。所以,创建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成才需求和特点,对有独特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为我国社会输入应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给予保障。

1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现状

1.1 课程设置目标不清晰

因为我国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开展时间还不够长,高校间也比较欠缺可以借鉴的教学经验,因此容易出现对于专业课程目标认知不充分,过多的借用学术学位课程体系,教学针对性较低[3]。关注点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科研能力上,忽略了对学生职业态度及临床技能的培育,没有充分体现出分类培养的优势。

1.2 課程设置不够科学

当前,我国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大致是将学科作为中心,对于学生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关注程度较低。将学科作为中心课程设置优势是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及学科内在逻辑,方便实施及进行教学管理。不过随着我国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这种模式的课程设置渐渐显现出许多缺点,如课程体系膨胀、课程设计欠缺优化性、学科边界十分明显等[4]。

1.3 课程教学实践效果较差

在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上过多的借鉴学术学位的课程体系,使得课程教学实施中出现与学术研究生培育存在同样的问题,如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课堂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团队建设单薄,学科资源及师资基本都是共用的,因此教学成效较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低,师生互动较少,不能良好的实现教学相长。

2 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2.1 遵守能力为本的建设原则

世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表明“目前的一个关键方向就是以课程设置作为重要手段来培育学生胜任职位的能力,且将此划为教育目标。”[5]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总体方案》中我国学位委员部门,也清晰表示专业研究生课程设置需要将现实运用作为教学方向,将顺应和满足岗位需求作为教学目标,将学生综合素养、知识技能应用能力的提升作为教学核心[6]。因此,在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中,必须坚持将应用作为教学主旨,将学生能力培育作为教学核心,将完整化的岗位技能培育作为目标,使学生能够掌握如何做,而且会做。与此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医学教育,需要清晰掌握社会发展需求对高端临床医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素养等方面的培育要求,在选择课程内容时要关注当前高端技术及新兴技术的研究和选择,保障课程体系建设能够实现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培育的目的。

2.2遵守权变性的建设原则

所谓的“权变性”指的是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拥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可以对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先进科技的快速进步、学生自身对于教学的新要求、高校自身转变给予高弹性的反应与调整[7]。随着先进科技的迅速前进,国家社会对于临床医学人才水平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尤其是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过程中,急需医学高校的教学课程在一定方面进行较大的结构化调整。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必须要做到紧随时代步伐,不仅要顺应先进科技与医学教育的进步,顺应学生医学知识结构的变动,而且要坚守发展性的教学原则,紧密追踪国内外临床医学领域发展的最新动态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由此来满足国家社会及学科发展的新需求。

2.3遵守高教性和职业性相统一的建设原则

当前,我国大部分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同种水平和标准,均属于高等院校医学教育教学的高层次[8]。高效的高等教育教学,提升学生文化、科学素养是不可或缺。与此同时,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具有具体的职业背景,应将学生未来岗位就业作为导向,将培育岗位担任能力作为重心,由此一来,高校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不仅属于高等教育,还属于职业性教育,因此,在创建具体课程体系时,要做到兼顾,不能够顾此失彼,将能力培养为重,保障教学上的高教性和职业性。

2.4遵守综合性的建设原则

随着现代化科学的迅速发展,学科之间的交融和交叉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定趋势。在医学教育中,学科之间的交融通常是诞生新概念、新理论及新技术的关键点,同时还是完成知识整合的关键方式。这些交融学科的教学研究对象已不仅仅限制于医学范围,还牵涉到社会、自然等复杂性系统。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设置综合化课程更好的实现学科间的交融和发展。

2.5遵守超越性的建设原则

美国学者费尼克斯曾表示:“何为超越,就是对所有给予规定状态或是显示存在的无限制超出。”[9]高校的课程和高校共同而生,共同发展。在高校发展历程中,学科课程处于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内容更为系统、丰富且分层次、目标及功能更加多元化,高校课程的整体发展与关键改革,都在不断打破过去的限制,提高当前水平,开展全新界限,达到后浪推前浪式的超越。所以,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整和设定课程目标,补充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新颖课程,搭建新体系等,来完成课程的进步,以此顺应我国医学教育改革的需求及医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变。

3 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策略

3.1 临床医学课程实施具体策略

3.1.1 明确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  临床医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为各个学科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即各个学科的专业教师对于统一教育目标有着自己的认知与态度,这样的不同势必会影响到学生培养方案中各个课程在达到培养目标时的作用,并且为了促使学生清楚要学习和掌握的能力,还需要以满足学生、教师的方式和要求对课程进行对应的说明,设定简单明了的能够在教学框架中完成教学衡量和评估的教学要求。所以,在临床医学课程实施中,需要首先对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进行明确,促使学科专业教师之间的教学思想形成统一,使得学生掌握经过课程学习需建立的专业能力,确保课程计划可以顺利达到预想效果。

3.1.2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实践中,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达到同个目标,完成相同任务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成果。

课程体系建设应着重将学生作为中心,将能力作为教学导向。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通过设置实际的职业场景,使学生处于真实化的实践中,进行思考、学习和能力提高。所以,想要使得课程能够高效实施,就要转变过去课程体系中单一化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学生共同参与教学的方式方法,如可以采用PBL教学法及案例教学法等,使教学法实现多样化和多元化,专业教师可依据课程特征与目的科学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3.1.3 采用恰当的教学技术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中教学技术运用是通过利用、创造技术性资源,来促使学生学习、绩效提升的教学实践内容。教学技术对于课程实施有着很大的作用和影响,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使教学面向更多的学生展开,有效降低教学成本。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需拥有大量的医学临床实践训练实践和内容,因此在教学实施中面对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先思考采用灵活简便的教学技术,全面研究和开发小型的学习用具,提升教学效果,如运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设计微课程,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微课程”一词由美国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嘭罗斯最先提出,其是指采用“建构主义”方式形成的以移动、远程学习为目标的教学方式[10]。这样的教学技术使学生拥有更多的教学主动性和参与性,其拥有的开放性和开发潜力均为临床医学教学应用给予了灵活性。

由于教学方法与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具体课程实施中,专业教师应积极选择恰当、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技术,促使课程实施成效的提高。

3.2创建临床医学课程的保障体系

3.2.1 创建高效的师资团队  经过实践表明,专业教师是确保课程实施关键决定因素,所以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变革,需要高效教师团队的共同参与和支持,依赖于教师团队教育教学意识和理念的转变[11]。所以建设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要集中力量搜寻使教师团队共同参与和支持的有效方法。从转变教师们的教育理念着手,引导教师团队全面认知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使教师们主动参与到课程体系建设中去。与此同时,还需要带动教师们自主完成自身内在知识结构与教学方法的更新,在此过程中,可以利用激励手段,推动教师主动进行积极的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充分吸取当前最新思想和知识,掌握学科课程的临床实践技术操作规定和要求,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由此来顺应教学改革的需求。

3.2.2 创建联合形式的导师队伍  创建导师队伍,利用专业教师的共同合作来提升研究生成才质量是许多国家选择培育研究生的方法,但是在我國更多采用的是单一导师制度。临床医学属于融合了多项知识、学科以及紧密联系实践的学科专业,其不但需要学生在导师面前接受导师的教导,还需要在其他相关科室进行专业学习。对于临床医学实践地点多、学科多的实际情况,想要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就需要创建联合形式的导师队伍来对其进行学习指导。导师队伍应包含研究生的主要导师与各个相关科室的副导师,在学生进行其他学科学习时,就由具体的副导师来负责教导,承担导师的职责,对学生展开具体培养,并与学生的主要导师随时保持联系,就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进行探讨和交流,制定合适的培养计划来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与此同时,为有效激发导师队伍中副导师对于学生的培养积极性,还需要创建具体的副导师准入和激励体制,保障副导师的临床专业综合水平,激发其教学热情,确保导师队伍的培养效率,带动学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3.2.3 创建新型的管理机制  为了增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实践阶段的教学和学习成效,需要创建学校、院系、教研室的之间的层次化管理机制。由院系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课程展开调整和整合,进行统筹安排,并设定各种临床考核。与此同时,学校需设置临床医学专项经费,用于开设临床实践课程,确保临床实践课程维持在高水平和高规格的标准范围内。

3.3创建临床医学课程的评价体系

3.3.1 创建全程化的临床医学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课程体系包含了设置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实施以及关键的课程评价。每个阶段都是衔接的、变动的、反复且逐渐健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阶段均需要利用详细的评价来进行修缮。详细来讲,课程评价体系需要包含两大部分:第一针对课程本身进行评价,包含对院校环境、课程的目标与实施等评价;第二是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包含课程实施对于院校、专业教师以及学生带来的影响[12]。

3.3.2创建多元化临床医学课程评价主体  对校本课程展开评价,属于开放性的信息流通过程,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能够达到信息的更高效流通[13]。教师与学生是校本课程中最主要的参与者,可将其作为评价的重要力量。由充分掌握课程评价客观理论和能力之人来担任课程的评价专家,由此能够更好的为评价给予技术指导与信息服务。相应医院的管理方提出的教育要求和希望可为高校开发校本课程给予关键的反馈数据和信息。所以,创建多元化临床医学课程评价主体,可在评价过程中获得各方的意见和建议,由此更好的促使课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3.3.3创建多样化临床医学课程评价方式  临床医学课程体系评价需着重展现能力为本观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在评价学生时,要关注每位研究生自身的学习水平差异与特点,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一概而论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要承认学生间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开展评价[14]。

3.3.4 采用灵活的临床医学课程评价方法  临床医学课程体系评价包含非常多的内容。纵向分析,要对临床医学课程体系建立时的各个环节和阶段展开评价。横向分析,要对临床医学课程体系自身进行评价,对专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评价[15]。所以,在展开评价时,要采用灵活的方法,对于不同环节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促使评价的结果和数据真实性更高[16]。

综上所述,立足于培育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获得很大成效。不过,随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设置,如何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能力,更好的顺应国家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培育拥有高水平临床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社会应用型医学人才成为重要任务,而其中课程教学设置关键的环节,是一个巨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不断的创新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肖湘君,李勇,陈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协同创新与衔接探索[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7, 34(8):619-621,640.

[2] 张健,李霞,贾林涛,等. 医学院校生物学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28):5555-5557,5417.

[3] 李杰,肖子曾,卢芳国,等. 高等中医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1):117-118,119.

[4] 钱志刚,李正红,周继红. 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 41(6):819-822.

[5] 秦永杰. 基于核心能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 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2.

[6] 杨伟吉.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现状的分析及设想[J]. 西北医学教育,2014,(3):477-478,483.

[7] 焦楊,冯娴婧,罗莹,等.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设计[J]. 药学教育,2016,32(2):15-17,57.

[8] 胡光丽.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某省医学院校的调查研究[D]. 广东:南方医科大学,2018.

[9] 焦杨,冯娴婧,罗莹,等. 临床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设计[J]. 药学教育,2016,32(2):57.

[10] 汪玲.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以上海“5+3”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49-54.

[11] 王辉. 重症监护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专科化培养体系的探讨[D]. 山东:青岛大学,2017.

[12] 边疆.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与毕业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D]. 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2.

[13] 张驰,张璐,刘德平,等. 全日制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改革探析[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9,18(8):766-771.

[14] 张曼,曾宪东,张璐璐,等.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临床专业医学学位硕士临床能力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J].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4):597-600,607.

[15] 关艳中,李鑫鑫,马微,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探讨[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7(3):33-35.

[16] 孙立元,陈旭,罗娆珊,等. 浅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4):24-26.

(收稿日期:2020-02-21)

猜你喜欢
核心能力临床医学研究生
习近平领袖核心能力的演进轨迹
探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本科生核心能力现状及对策研究
新医改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5+3”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思路探索
语用训练,语文核心能力提升的抓手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