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浪向前的航空母舰(上)

2020-12-01 11:03秦嘉政
百科探秘·航空航天 2020年11期
关键词:战列舰尤金海战

秦嘉政

航空母舰(以下简称“航母”)是一种以舰载机为作战武器的大型水面舰艇,可以供舰载机起飞和降落,有“海上霸主”之称。按照排水量来分,航母可分为轻型、中型、重型三个等级:满载排水量在3万吨以下的属于轻型航母,3万吨至7万吨的属于中型航母,7万吨以上的属于重型航母。此外,以动力来说,航母还有常规动力航母和核动力航母之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航母已逐渐成为海上战场的主力军,在海战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又是如何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呢?我們一起来听听它的故事吧!

从海战中走来的铁甲舰

说起航母,就要讲到海战。在古代的海战中,战争的形式一般是“跳帮接舷战”,也就是两军先在各自的战舰上用弓箭互射几轮,然后战舰相互靠近(有时候是撞在一起的),船员们抄起刀剑长矛等武器跳到对方的战舰上进行肉搏,这就是最原始的海战。那时候的战舰主要起运送士兵的作用,多是木质的,很容易着火,所以用点火的弓箭和木头攻击战舰一般会有奇效。有些战舰水下部分还装有冲角,能够在撞击敌舰时给敌舰造成严重的损伤。

在火药武器发明之后,人们发现火炮的炮弹比点火的弓箭更加有效,能够直接将对面的舰体击毁。于是,火枪、火炮成了战舰的标准配备。战舰也开始编队、列队,甚至还要在海战中保持有利队形。

17世纪末,蒸汽机出现,其驱动能力较风帆或人力划桨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蒸汽动力不受天气影响,还能节省人力。依靠蒸汽机,人们建造了更大的战舰,搭载了巨大的火炮,此时,第一任“海上霸主”——铁甲舰登场了。

大舰巨炮:战列舰

在铁甲舰出现后,传统海战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890年,美国海军上校马汉提出了“海权论”,宣称未来的战争必然会以海战为主,要想取得胜利,就要研发更加先进的舰船。一时间,各个强国纷纷斥巨资研制重型战舰。

两军海上对战时,由于侧面对敌可以使战舰舷侧和炮塔上的火炮朝一侧齐射,增大火力,所以主力舰队需要抢占海上空间一字排开,形成线列阵形。因此,当时的主力战舰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战列舰。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期间,还有很多国家秉持“大舰巨炮”的理论,大力发展重型战舰,如美军在“二战”期间研发的“依阿华”级战列舰。

超级链接

战列舰的命名

英美等国通常把一个系列的战列舰以“级”命名,再把该系列中每艘单独的舰船以“号”命名。通常,级名是以该系列中第一艘舰船的名字命名的。比如,“依阿华”级包含6艘战列舰,它们的名字分别为:“依阿华”号、“新泽西”号、“密苏里”号、“威斯康星”号、“伊利诺伊”号、“肯塔基”号。

这一时期,日军疯狂地造出了排水量为7万吨的“决战兵器”——“大和”号超级战列舰。这艘战舰的装甲(用来防御舰炮炮击的木板或钢板)厚达410毫米,上面还有九门460毫米的火炮,每门火炮都可以将1.5吨重的炮弹射至42千米以外,“大和”号是战列舰中毋庸置疑的巅峰之作,但是这艘超级巨舰最后被美军航母上的机群击沉了。也正是“大和”号的沉没,正式宣告了航母取代战列舰,成为新一代“海上霸主”。

航母萌芽:战机登舰

19世纪末,在“海权论”被提出后,随着舰上火炮的威力越来越强、口径越来越大,火炮的射程逐渐超出了军舰桅杆上观察员的视野。观察员无法根据第一发炮弹的落点校准火炮,火炮发射就会变成乱打一气。如果派小型船只到前线观察落点,危险性又太大,这时人们想到如果在天空上安排一双“眼睛”就可以看到远处的落点了,而且这样还可以减小海雾对观测的影响。于是,早期的舰队里开始出现可以释放观测热气球的船只,这些船只摇身一变成了“气球母舰”。

热气球很不稳定,无法对抗恶劣天气。人们开始迫切地希望将飞机这种有动力的飞行器搬到战舰上去。

1910年,美国飞行家格伦·柯蒂斯预言:未来的战争将决战空中,没有飞机的保护,再先进的战列舰都会成为敌人的靶子。为了证明自己的推断,柯蒂斯在纽约附近的柯卡湖里放上模仿战列舰的靶标,他亲自驾驶飞机从空中向这艘“战列舰”发起攻击,一共投下22枚铅制炸弹,命中15枚,命中率远超舰上的火炮,而且这种级别的攻击完全可以击毁当时任何一艘坚固的战舰。然而,美国海军似乎对这个“马戏团杂技一样的演习”并没有太在意,他们只是委派海军工程师钱伯斯上校来对海军航空兵的诸项事宜进行评估。

不过,很快美国海军得到消息称德国正试图在一艘民用邮轮上进行飞机起飞的试验,于是钱伯斯上校趁此机会说服美国海军调拨一艘军舰也进行了飞机舰上起飞试验。这艘军舰就是“伯明翰”号巡洋舰,而这架测试飞机就是由柯蒂斯设计的“金鸟号”,飞行员则是民间一位特技飞行员尤金·伊利。

为了让飞机能够在军舰上滑跑起飞,人们在“伯明翰”号巡洋舰的前端铺上了一块长25米、宽8米的木板。1910年11月14日,大雨滂沱,大雾弥漫,加之德国人在前几天的试飞中发生坠机事故,大家都为尤金·伊利捏了一把汗。

做好准备后,尤金·伊利发动了飞机,可他犯了一个错误。在原计划中,“伯明翰”号会以约7米/秒的速度迎风开船,从而给飞机提供足够的起飞离地速度,让飞机可以在长度有限的跑道上完成起飞动作。可是当尤金·伊利发动飞机时,巡洋舰还没有起锚!就这样,尤金·伊利驾驶着飞机从完全静止的巡洋舰上冲了出去,飞机的速度当然不够起飞,尤金·伊利不得不短时俯冲一下进行加速,不过这一下差点儿让他栽进海里。当尤金·伊利将飞机再次拉升时,飞机的浮筒和螺旋桨已经全部被海水打坏,但他仍然操控着受损的飞机飞到了距巡洋舰41千米外的海滩上着陆,完成了这次飞行。

这次飞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钱伯斯决定继续进行飞机在舰上的降落试验。这次他选中了另一艘大型巡洋舰“宾夕法尼亚”号,而飞行员还是尤金·伊利。由于巡洋舰上的跑道长度不够飞机降落减速,所以人们就在一根绳子的两端拴上沙袋,再在飞机上加装吊钩,飞机降落时只要钩住那根绳子,就会被迫拖着沉重的沙袋一起移动,及时减速。为了确保成功,人们在“宾夕法尼亚”号上一共铺设了22根这样的绳子,飞机只要钩住其中—根就能成功降落。

这种帮助飞机减速的沙袋绳成为这次降落试验中划时代的发明,也成为现代航母上拦阻索的雏形。二者的工作原理几乎完全相同,只不过现代航母用钢缆代替了绳子,用液压阻尼器代替了沙袋。

与舰上起飞试验一样,此次降落试验也获得了成功。不过,可惜的是,虽然尤金·伊利两度成功试飞,但美国海军仍然坚持走“大舰巨炮”的路线,并未计划在军舰上装备飞机。

与美国人不同,英国人敏锐地嗅到了机会,他们按照美国人的做法,改造了许多舰船用于搭载战斗机。由于英国人使用了更大的飞机,受气流影响严重,舰上着陆试验屡屡失败。后来,他们终于发现,舰体中间那高耸的烟囱、舰桥以及烟囱排出的热气极大地干扰了舰体后方的气流,使得飞机在降落时左摇右晃失去控制(注:飞机从军舰后方进场着陆)。显然,在传统军舰上靠简单的改造是无法让飞机实现正常而有效的降落的。于是,英国人对重型巡洋舰“暴怒”毛进行了一次大改装。在这次改装中,他们推平了所有高层建筑,如烟囱、舰桥等。设计师为了“把空间利用率最大化”,还设计了一种分段式飞行甲板,即最上面一层负责飞机降落,最下面一层负责飞机的起飞和存放,中间还能留下一层用来安装火炮!不过,没承想飞机性能不断提升,机体重量一增再增,起飞所需的跑道长度也越来越长。没多久,人们就发现如果甲板下面一层还要充当机库,就没有足够的长度供飞机起飞了。鉴于此,英国人又设计出一种全通式甲板,将一艘未建成的邮轮改造成了“百眼巨人”号航母。

“百眼巨人”号建成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刚好结束。后知后觉的美国人终于认识到航母的优势,于是在1919年按照英国人的设计思路,把一艘运煤船“土星”号改造成了美国第一艘航母——“兰利”号。

英国这边则开始研发“竞技神”号航母,他们的目标是建造世界上第一艘真正的航母,而非改装版。不过遗憾的是,世界上第一艘航母最终由日本抢先建造出来。

“一战”以来,日本一直关注着世界海军的发展潮流,得知英国开始研制专用航母后,日本便立刻派人前往英国借鉴经验。虽然日本的“凤翔”号设计开始得比英国晚,但凭借日本造船厂极快的建造速度,最终日本的“凤翔”号比英国的“竞技神”号更早下水,夺得了“世界上第一艘航母”的头衔。

无论谁是第一,这两艘航母都完全具备了现代航母的一切特征:岛式上层建筑物、全通式甲板、机库升降机、拦阻着舰设备。这两艘航母,可以说是航母辉煌历程的开端。

有人可能會发现,早期的改造航母上光秃秃的,没有任何建筑物,而“凤翔”号和“竞技神”号不约而同地又把建筑物加了回来。其实,在最开始的设计建造中,关于上层建筑物是否保留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原本为了防止干扰气流,设计师是不打算保留舰岛的。可是没了舰岛,舰长就得去飞行甲板下面指挥航母航行,甲板下方视野不好,又很不方便。而上层飞行甲板上又需要一个制高点,能够让人在上面调度飞机。最后,两相权衡之下,便形成了航母上独有的岛式上层建筑物,它集航行控制、飞机调度于一身,小巧而全能。

“一战”结束后,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严格限制了各国的战舰数量,同时允许将需要被拆解的战舰改造为航母,于是出现了第一次“航母热”。

这一次的“航母热”是否推动了航母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航母又有了哪些重大改变?下期我们继续讲述。

猜你喜欢
战列舰尤金海战
曾经的战舰之王
人民海军首次海战
五行真经(16)
烛光晚餐
登上超级巨舰:“密苏里号”战列舰
每天努力一点点
《星际迷航》男星自撞身亡
基于网络和虚拟多媒体技术的海战平台视景实现
在北京(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