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探究

2020-12-02 04:49梁世正
无线互联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预警系统突发事件舆情

梁世正,陈 骅

(中国计量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8)

0 引言

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是维护高校发展稳定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突发事件的突然性、紧迫性,使得预警成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置的关键环节。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能实时监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动态,根据舆情的发展趋势第一时间发布舆情预警,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置网络舆情,防止突发事件在网络上进一步发酵,发挥其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预见、监测、防范、化解等功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网络舆情对高校安全稳定的影响,维护校园繁荣发展,促进社会和谐[1]。

1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相关概念

根据2007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综合李新仓[2]的观点,将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在高校内外突然发生,与师生等相关,可能严重威胁到高校正常秩序及师生、学校切身利益,损害学校声誉,产生不良社会影响的各类事件。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受高校突发事件的刺激,导致相关信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发酵,形成的人们对于该高校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3]。

2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

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不再以语言、书信等低效率方式传播,而是借助网络,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获得者也是传播者。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便捷性,促使社会大众有更强烈的参与意愿。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除具有传播速度迅捷性、传播内容片面化、传播结果破坏性、传播选择情感化、传媒媒介多变等特点外[4],其传播有特殊性。

2.1 网络舆情传播的“蝴蝶效应”

“高校”“突发事件”是两个敏感词,容易触动社会神经,极具话题性。一旦网络舆情牵涉“高校”“突发事件”,其传播就会像病毒传染一样,迅速在人群中扩散开来。有时候,高校突发事件很可能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会被网络的放大镜无限放大,引起网友广泛激烈讨论,演变成一场网络集体狂欢,类似“蝴蝶效应”。例如海南大学禁止外卖入校事件,本是一件极小的事件,却引起网上热议,登上了新浪热搜,光明网甚至对此发表评论。此外,因高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当,可能是一句不小心的话或者一个无意的举动,都可能被解读为高校做出了过分的举动,引起轩然大波,演变成高校网络舆情。

2.2 内外循环互动规律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传播主体借由高校突发事件与社会环境互动并相互建构的结果[5],即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是内外循环互动作用下产生的。内循环是指以校内师生为主体,通过个人朋友圈、班级群、校园BBS、校园内网等学校或个人网络,快速传播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并积极评论传播,形成内部的信息交互循环。外循环是指基于新闻媒体报道、微博号等公共平台的舆情传播,以社会公众为主体,媒体、网民等积极参与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评论,给学校带来的影响远大于内循环。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内外循环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频繁互动。内循环将信息曝光于媒体或者微博时,会引起外循环群体的关注,争先评论报道,传播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外循环的传播势必又会刺激内循环群体做出相关的反应,从而实现内外循环之间的互动,加快网络舆情传播,导致事态恶化升级,给学校、社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3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建议

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突发事件的“羊群行为”效应得到放大,即个人在网络上的言行很容易受他人言论的影响。因此,要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监测网络舆情和引导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言论。

3.1 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

高校要主动适应“互联网+”新环境,灵活运用互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分析等先进科技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智能监测预警系统。该预警系统应是汇集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汇总、加工、分析、研判等功能于一体的科学系统。利用爬虫技术等,针对指定的关键词进行实时信息筛查搜集,并将搜集的信息汇总在一起,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信息加工成系统可识别、数据可量化的信息。分析解离加工后的信息经系统分析,进一步解读出有效的舆情价值,来研判“当前是否有网络舆情,舆情处于何种阶段,该发出何种预警”。由于该系统只能监测到公共网络平台的舆情信息,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班级群等私人网络空间,将是网络监测的盲点,必须借助人工筛查的手段。利用班级信息员、辅导员这一庞大群体,以班级信息员为网格点,辅导员为网格长,织成一张人工网络监测的大网。将人工监测与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有机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的预警作用。

3.2 制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方案

面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必须制定科学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方案,以便发生网络舆情后,启动一系列强有力的处置程序,防止网络舆情恶化。坚持“党管一切”的原则,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负责,各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网络中心等相关部门,开展突发事件处置、网络舆情预警与引导等工作。仿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制度。根据高校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分级分层处理,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效能。常态化开展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方案实战演练,检验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能否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的苗头,“班级信息员+学院辅导员”人工信息筛查能否挖掘出网络舆情的潜在风险,各部门能否联动起来引导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和“网络水军”能否按照学校的要求引导舆情走向,进而深挖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完善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提升网络舆情工作人员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能力,健全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3.3 组建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队伍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队伍是由相关部门熟悉学生工作、精通网络技术、理想信念坚定、能够对高校突发事件最快做出反应的群体组成。借助监测预警系统和人工筛查手段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实时监测舆论走势,一旦发现高校网络舆情的苗头就应加以引导。打造“班级(信息员)—学院(辅导员)—学校(专职人员)”三级梯队,实现网络舆情人工监测网格化,班级信息员负责收集同学在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个人网络空间的舆情以及班级同学思想动态,及时报送给学院辅导员;学院辅导员负责信息的汇总筛查,对网络舆情进行初步研判;学校专职人员则负责对辅导员上报的信息进行甄别,研判网络舆情趋势,并借助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对潜在的风险点进行更全面的监测,初步确定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呈报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盲从特性,培养“意见领袖”“网络水军”等力量。在发生高校突发事件后,“意见领袖”主动发声引导,“网络水军”立即附和,巩固“意见领袖”的言论,使其言论成为主流观点,将高校网络舆情导向正轨。

3.4 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善后经验总结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起因繁杂,但其发展有一定的共通性,对今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每次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或者实战演练完毕后,一定要及时全面总结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预警、引导、处置等中存在的问题和优秀的经验做法,形成工作案例集,指导今后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猜你喜欢
预警系统突发事件舆情
民用飞机机载跑道入侵预警系统仿真验证
一种基于CNN迁移学习的井下烟、火智能感知预警系统
基于ZigBee与GPRS的输电杆塔倾斜监测预警系统
桥、隧安全防范声光预警系统
舆情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