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云南省12所高校为例

2020-12-02 01:25伍惠娟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

伍惠娟

(大理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认同即为认可、同化。其理论基础是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1995)的社会学习理论和瑞士人Etienne Wenger (1998)的实践社区模型理论。国外对于认同的研究多集中于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界,主要从社会认同和个人认同2个方面进行研究。国外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很少进行研究,可能和他们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有关,所以专业认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按专业大类招生意义上的认同。秦攀博(2009)把专业认同定义为学习者在认知和了解学习的学科的基础上,产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认可,并伴随积极的外在行为和内心的适切感,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结合已有的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定义,本研究认为,英语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是大学生基于一定的学习动机,投入时间精力进行专业学习,在获得满意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建构起的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和情感。

1 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专业认同的研究始于2005年,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对某个群体的整体专业认同状况,从性别、年级、学校类型等人口学变量过渡到人格价值观、学习风格等心理变量进行问卷调查。如韩燕霞等(2017)对福建省的9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王顶明等(2007)对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调查;张丹钢(2012)对西部3所高校481名大学生专业认同状况的调查;易凌云(2017)对中西部15所不同培养层次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不同培养层次和类型院校的学生专业认同感存在显著差异。二是对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如张田等(2008)对徐州师范大学大一至大四的49名学生进行的调查表明,专业类型、性格和年级因素是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罗小芳等(2016)对江苏省 1 200 名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专业认同感总体不高,在性别、年级、专业选择志愿、专业就业前景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欧阳霞(2012)对某财经大学20个专业的学生专业认同进行调查,并提出细化培养目标、改革专业培养方式等具体措施。三是对专业认同与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大学生专业认同与专业承诺、学习倦怠、自主学习、成就动机等的关系研究。具体到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研究还不丰富,如陈敏(2015)从认知、态度和行为认同3个维度对广西的3所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结论: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及其在3个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龙喆(2010)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总体程度介于一般认同与比较认同之间,在被试变量的差异分析上,性别、年级、专业方向、民族在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差别不明显。

综上所述,对于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成果丰富,但仍有局限。现有研究对象主要为中部或者西部某所或少数几所大学所有专业或某个专业的学生,地域和专业的选择有局限。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面临巨大就业困难和挑战的英语专业学生没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现有对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研究仅为某单一类型的学校,这不能代表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整体水平,实证研究还有待补充。对于居住地占国土面积60%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如何搞好英语教学,改善高校英语专业办学模式,使英语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英语专业学生更是当地基础教育的重要师资储备,部分毕业生还承担着边境跨国贸易和交流的重要责任,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出现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自主学习能力欠缺等问题(陈立乾,2011),本课题组主要围绕5个问题(这个大学生群体对开办多年的英语专业持怎样的态度?他们怎样理解和认识自己的专业?有怎样的专业学习行为,以及专业学习的效果如何?在他们的专业认同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我们该怎样应对?)展开探讨。

2 研究设计

2.1 调查对象的选取

为了全面深入了解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基于目的抽样和便利抽样的原则,课题组选取云南省的12所大学英语专业4个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所选取的12所大学包括云南省最好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专门类别的一般大学、地方本科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几个类别,地域上也涵盖了省会发达城市、中等发达地区和边境欠发达地区,因此,所选取的12所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知的平均状态,其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

2.2 研究工具的设计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本研究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专业认同理论模型的5个维度作为测量指标,抽取大理大学英语专业61名本科生进行前期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合同行专家意见,编制问卷初稿,并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试测,针对试测数据,进行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修订完善后形成正式调查问卷。本问卷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方式,每个题项选择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分为5级,得分越高,表明学生的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2.2.2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此问卷共35个题项,分为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学习动机5个维度。试测信度系数为0.963,符合内部信度的要求。

国际上大多使用KMO和Bartlett 球形检验来进行判断,运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来检验效度。其中KMO值为0.829>0.8,Bartlett球形检验P值<0.01,达到显著水平,说明效度较好。本问卷的修订严格遵循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向导师和本专业的专家教授咨询,并进行小范围试测,结合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修改,保证问卷具有良好的效度。

2.2.3 访谈提纲和课堂观摩记录表的设计

本研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现有文献资料,在导师和同行专家的指导下,设计出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和课堂观摩记录表。后续访谈主要是对问卷数据的丰富和补充,进一步挖掘学生和教师对专业认同的理解和认知。课堂观摩记录表的主要观测点在于student-centered教学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的参与和课堂学习行为。

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

3.1 云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总体情况

本次调研回收问卷 3 667 份,其中有效问卷 3 594 份,有效率为98%。学生来自云南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大学、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等12所大学。女生 3 295 人,占91.7%。汉族学生74.5%,少数民族学生25.5%。大一学生31.1%,所占比率最大,大四学生因为实习等原因,占比最小,仅为19.3%。专业方向为商务英语、英语教育、英语翻译等,有42.3%的学生未选专业方向或者在英语大类下未细化专业方向。高考时自主选择英语专业的学生占72.8%,接受问卷调查时,大一大二学生尚未参加专业四级测试,对除德宏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以外的11所大学大三、大四学生进行统计,专业四级通过率为40.5%。

由表1可知,云南省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同情况不理想,得分为2.73,介于不太认同与一般认同之间,低于农林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水平(龙喆,2010)和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水平(陈敏,2015)。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学习动机5个维度中,对专业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最高,为3.11,对英语专业的情感得分最低,仅是2.31,专业认知、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学习动机得分居中。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的情感淡薄,没有全面认识到英语专业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未能从内心深处接受所学专业,这与近年来英语专业本科生就业形势与择业前景有很大的关系。正如访谈中学生所说,“现在大四,依然觉得前途灰暗,英语专业是个毕业即失业的专业。我觉得这是个供需非常失调的专业,高校大批量培养英语专业的学生,但像我们学文学方向的学生还不如师范类的学生吃得开。他们要求考教师资格证,我们很难竞争得过。感觉没什么竞争力,而且可替代性非常强,其他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学得比我们好的大有人在”。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通过父母、老师、亲戚朋友和媒体等渠道了解过英语专业,但了解并不全面,对于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和毕业要达到的要求缺乏足够的了解。问卷调查表明,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认真完成作业,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专业相关的问题,积极参加学校或学院组织的专业实践活动,经常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登录学习网站自主学习。学生对自己专业学习的满意程度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由于语言学习离不开大量的练习,只要认真对待,敢于尝试,学生就会有小小的收获感,总体来说,他们对自己英语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基本满意,但对是否能胜任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缺乏自信。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具有多元化和功利性的特点(张淑君,2018),其中通过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的动机最强,其次是为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出国深造和为考研作准备,由此可见大学生专业学习的个人功利性动机强,普遍把英语专业学习当成进一步提升的跳板。相比之下,认为自己是因为适合学习英语、对英语国家感兴趣、认为学习英语有成就感以及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学习英语的情感型学习动机偏弱,毕业后从事与英语专业相关工作的动机最弱。这一结果与王强等(2018)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

表1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情况Tab.1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对比分析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女生专业学习效果显著高于男生(P=0.004),在其它维度和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与龙喆(2010)的研究结果一致,“英语专业男女学生在专业态度、专业认同、专业行为维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英语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和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学习动机5个维度均无差异。本研究将云南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红河学院与保山学院、楚雄师范学院和玉溪师范学院、大理大学与云南民族大学学生专业认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学生专业认同差异显著(0.000≤P<0.030),表明学生专业认同因地域、学校类别、办学层次不同而不同,这与易凌云(2017)的研究结果一致,“不同类型院校的学生之间在专业认同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将高年级段通过专业四级考试和未通过专业四级考试的学生进行对比,发现未通过专业四级考试的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认同总体水平上显著高于通过专业四级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学习动机方面两组学生没有差异。由此分析,通过专业四级考试的学生也许出于工具性动机,而对英语专业并非是情感上的融合,另外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还是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主,缺少客观的评价尺度。再加上专业四级考试是终结性评价,忽视了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以及考试准备过程中的付出与收获,对学生专业学习的评价不够科学和全面。将大一和大二学生归为低年级段,大三和大四归为高年级段,发现高年级段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行为、专业学习效果、专业学习动机和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年级段(P=0 .000)。与之前李海芬(2014)“学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呈递减趋势,大一大二学生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和朱书强(2018)“一二年级现象”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对4个年级专业认同的总体水平和5个维度得分进行比较,发现在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专业学习行为和专业学习动机4个维度上学生得分逐年递增,而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认同总分大三>大四>大二>大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推测是因为随着专业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对英语专业的认识、情感进一步增加,而大四因为面临就业和考研的压力,学生专业学习效果和专业认同有轻微下降。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学生专业认同水平因学校、专业志愿选择、年级和专业方向不同而呈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0)。

3.3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问卷数据分析,影响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因素,按选择频数高低排序,如图1所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英语专业的发展与就业前景,英语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2019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有些院校的英语专业被撤销,说明市场需求缩减。目前就业市场比较急需的是翻译和专业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各个高校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导致英语专业泛滥、水平参差不齐。绝大部分学生进校时希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而当发现自己在就业市场上不占优势,必然产生心理落差,从而降低对专业的认同感。反之,良好的就业前景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他们对专业的认知和情感。其他影响因素为语言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程度、英语专业师资力量、英语专业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自身的原因。

图1 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分析Fig.1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3.4 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作为问卷的进一步补充,课题组进行了后续的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为楚雄师范学院、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理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和云南财经大学的教师10人,学生38人;观摩高级英语、英语语言学概论、听力、英语写作基础等英语专业课10节。通过对访谈数据和课堂观摩记录分析,本研究发现在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上存在以下问题:

1)英语专业在本校和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地位一般,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2)学生入学前对英语专业的整体情况和将来的就业了解不够全面,专业情感淡薄,“谈不上喜欢,也不讨厌,不清楚自己是一种什么学习状态”。

3)学生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认识偏颇,强调工具性,有急功近利的思想。“但人文学科不适宜量化,短期内很难见到利益,一定要坚定其人文学科的地位不能动摇”。

4)班级规模差异较大,专业课人数从二十到六七十人。班上学生层次差别大,教师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导致差生“消化不良”,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

5)部分教师形成固定的教学习惯,教学观念陈旧,不能带来教学行为的改变,难以适应学生对于思辩、学术与人文相结合以及综合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我需要老师上课能多倒点干货,而不是一直放水,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多讲些有用的东西”“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很关键,要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课题组在课堂观摩中也发现,有些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提问,完全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缺乏,对学生思辩能力、学术性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不够。

6)学生在大学阶段没有目标,对学习缺乏兴趣,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缺少对自己的约束力。访谈中,有学生表示:“上课会积极主动配合老师,营造课堂氛围,另外课堂表现会与成绩挂钩,我会认真听课。至于完成作业,要看具体情况”“我比较佛系,重点在于完成作业,很多时候玩手机,对专业的喜爱程度一般”,这一点与被访谈教师的反馈一致:“学生能认真听讲,作业完成较好,到课率也不错,但课后自觉性差、自主学习能力差”。在后续的课堂观摩中,课题组发现大部分学生,尤其是前排的学生认真听讲,积极回应,认真及时作笔记,但仍有少数学生心不在焉,玩手机或是做自己的事情。

7)云南地处西南边陲,除了在课堂上使用英语,学生缺乏语言环境,与专业相关的学习活动不够丰富;而与此同时,与专业学习关联不大的活动和讲座及第二课堂占据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英语角是鸡肋一样的存在,与专业相关的有质量的讲座不多”“我想参加研讨会,想有更多练习口语的机会,比如去做导游,交流的过程才是学习的王道”。

8)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与矛盾突出。“学分大量缩减,想增加学习内容几乎不可能,只能在选修课上增加学分”。学生方面认为,课程设置的内容和开课顺序存在一定问题,提出有些基础课程,如语音语调、语法、语言学、构词法等是否可以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而知识性强的课程放在后面开设,以便打好知识基础,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4 研究结论

4.1 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程度低

从问卷调查和后续访谈研究得到的数据来看,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并不理想。调查中可知,英语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对专业的认知程度较低,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全面,大部分学生处于一知半解、懵懵懂懂的状态。从总体上讲,英语专业大学生对本专业的情感态度不乐观,普遍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不足,缺乏专业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投入不足,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能按时上课、完成作业,参与课堂活动,但也仅限于应付课程要求和考试,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自主学习的能力欠缺,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与学习计划。

4.2 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环境不佳

从调查数据来看,英语专业的发展和前景不容乐观,英语专业在被调查高校中地位一般,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局面。英语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专业价值遭到质疑,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和定位认识不明朗。在云南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的局限,学生英语学习的环境和氛围不足,学生使用英语局限于课堂。大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的学生当了英语教师,补充到基础教育队伍中,而需要英语人才的翻译和外贸公司并不多,学生在平时的见习、实习以及就业受到诸多限制。调研发现,有少数高校英语专业没有配备外教,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仅是英语家教,而毕业实习也以到中小学实习为主;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开课的时间以及具体的课程内容与学生的需求有一定出入。

4.3 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专业认同的主体,对于英语专业的情感态度、认识期待以及时间精力的投入形成其专业认同的基础。大学生是否出于兴趣自愿选择英语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对于专业的态度和投入。就本研究而言,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迫于“分数不高”和“不想复读”的压力而被动接受英语专业,还有部分学生抱着“先进去再转专业”的侥幸心理,对英语专业普遍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兴趣。特别是被调剂的学生,其专业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另外,学生进校后,当发现原来对于英语专业的期待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时,内心会感到失落,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中存在兴趣不足、缺乏动力、急功近利、得过且过的问题,当不能通过专业四、八级考试时,对就业前景感到迷茫,对专业价值的全盘否定更容易加剧学生内心对专业的不认同。因此对专业价值持积极乐观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建构积极的专业认同(常佩雯,2016)。

5 提升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对策

5.1 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引导应贯穿始终

在新生入学前,高校应通过媒体、中学教师、大学生、家长等多种渠道宣传英语专业,包括本专业的情况介绍、课程设置、师资和专业方向以及将来的就业走向等,让大学生在选择英语专业之前有大致的印象;更重要的是在招生条件上严格把关,讲清楚转专业的条件和限制,把真正不适合就读英语专业的学生排除在外,尽量避免学生盲目选择和转专业的侥幸心理。新生入学时,给予正确及时的引导,通过讲座、经验交流等方式传递英语专业的重要性、学生可选择的专业方向以及将来的就业走向,各个方向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对专业过级考试的具体要求和做法;告诫学生英语学习没有捷径可走,务必脚踏实地。正如访谈中一位学生所说,“英语学出去饿不死,但要大有前途,那一定是条艰辛的路”。新生入学后,学校应该让他们对4年后需具备的素质有清楚的认识,可以尽早安排社会实践和专业见习,引起他们思想上的重视,帮助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设定长期和短期的学习目标,并定期监测,分析存在的问题;坚持挫折教育和鼓励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鞭策他们努力前行。

5.2 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目前社会对人才的共同要求,也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关键的问题之一。英语专业的教学,不仅是教授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将所学灵活地应用到实践中。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改变教学行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

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多元化与多样性,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策略的培养。课堂与课外相结合,通过有意义的课外学习活动来促进课堂教学。在设计有用的教学活动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兼顾学术性、思辨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5.3 不盲目选择英语专业,提高个人专业素质,强化专业认同

专业选择对学生的意义重大,因此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应尽可能做到理性自主选择,通过多种渠道全面了解所选专业。在填报志愿时,首先应该考虑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选择与自己志趣相匹配的专业,以个人意见为主,父母、老师的意见为辅。与此同时,在报考前应当对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发展动态和就业前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不能仅从字面上去理解英语专业。理想与现实往往有出入,在现实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英语专业学生应当积极进行自我调整、调适心态,努力投入到专业学习当中。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英语专业学生应当致力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强化对英语专业的认同感。

6 结 语

总之,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提升是个长期、艰辛的过程,需要学生、教师、学校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现状的研究,对该地区英语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大学生专业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大学英语专业四级听力考试的笔记策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