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形而调后知音
——声乐集体课教学法探究

2020-12-03 05:05
岭南音乐 2020年4期
关键词:观测点声乐歌唱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声乐课程早已不再沿用本科院校传统 “一对一”的教学模式。许多高职院校采取了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别采用“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的分级教学模式。声乐集体课作为基础型课程,其教学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后续的小组课、个别课学习是否顺利。而集体课教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起点低、基础参差不齐、人数众多,他们在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生理条件上的差异,给声乐集体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使得声乐集体课陷入了既不像声乐课又不像合唱课,教学过程难驾驭,教学效果难保证的尴尬局面。因此,对于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必须改进传统个别课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听声辨音而后调——以听觉为主导的传统个别课教学法在集体课实施中的不足

(一)以听觉为主导的教学法难以应对集体课人数众多的现实

众所周知,敏锐的听力对于声乐老师至关重要。通过对学生发出的声响效果的辨析,进而根据声音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练习。我把这种教学行为的模式归纳为:听声辨音而后调。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里,此种教学方法收效显著;而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动辄五六十人的教学规模,势必以集体练习的形式开展,教师难以及时辨别每个学生的声音正确与否,更谈不上根据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然而大部分教师在集体课授课时仍然运用此种方法,导致教学过程脱节,教与学不在同一个节拍上。

(二)以听觉为主导的教学法难以克服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问题

人声是将身体作为乐器,声乐学习的过程就是身体乐器的构建过程。我们知道,就乐器而言,好的乐器与差的乐器在选材及制作工艺上存在天壤之别。虽然构造一样,但好的乐器能引发最美的、最丰富的共振从而发出悦耳的声音。声乐学习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建立科学的发声方法,使身体各个歌唱器官、共鸣器官协调运作,从而收到最美的音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声音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正确的声音概念,学生在自主练习时才能循声而调,使课堂与课后练习协调一致。然而,声音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觉高职高专的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他们所形成的音响概念大部分来源于电视、网络的刺激,对流行的、娱乐的耳濡目染,而对于严肃音乐、美声、民族等唱法接触甚少,声音概念模糊,进入专业学习后,学生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知道自己发出的声音正确与否,从而课下干脆不练习,又或者“练歪了”,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茫然。

二、观形而调后知音——建立以视觉为主导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法

笔者经过多年的集体课教学实践,认为如果集体课的授课方法与个别课的授课方法不加以区分,将使声乐大课简单演变成小课时间的缩短化,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因此,只有采取有别于小课的方式、手段,才能真正发挥集体课的优势。

(一)建立以视觉为主导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既然以听觉为主导的声乐教学法让老师们在上集体课时感到无计可施,那么,有没有可能进行一种转换,把听觉的观测点转化为视觉的观测点?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诚然,声音是无形的,但是人体这个乐器却是有形的,无形的声音是通过有形的身体乐器工作而获得的。虽然我们不可能透视各个歌唱器官的工作状况,但从外型上却也可以初步感知。例如,无形的横膈膜气息调节可以通过胸腹腰背的有形外在反应进行调节,无形的共鸣效果可以通过有形的各腔体大小,支撑点调节从获得理想声音。因此,声乐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视的。我将这种通过视觉观察从而进行有形的、可视的歌唱状态调整,以期获得正确的声音的教学方式,归纳为:观形而调后知音。这是将声乐学习的出发点落在乐器建造本身,构建乐器是过程,优质声音是结果。这种教学方法的转变将使声乐学习变得有章可循。

(二)建立以视觉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在高职高专声乐集体课教学中的优越性

以视觉观测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具有直观的规范性。声乐的规范性单从音色、音质、音量等本体因素来评价,对于初学者是比较困难的,对于集体课教学效果评判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转换观测点,从状态看声音,从视觉辩听觉,不失为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它使得对歌唱的评价变得直观了,而且这种直观还可以通过视觉观测点的设定,使评价趋于规范化。以视觉观测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具有简易的操作性,良好声音的获得是各个歌唱器官在大脑支配下整体协调运作的结果。在初学阶段学生们要掌握整体协调的感觉往往比较困难,以视觉为主导的教学可以将歌唱气息、共鸣腔体整体协调的获得在训练过程中进行分解练习,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动作,并加以强化训练以达到加强各歌唱器官机能的目的,为整体协调运用打下良好基础。以视觉观测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易于体现教学的互助性。在声乐大课中,学生的相互观摩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途径。在观摩过程中,学生的声音概念、耳朵的辨析能力能够比较快速地建立起来。然而,在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之前,教师试图通过观摩互助的方式提高课堂效率,显然是不合乎实际的。而若是将歌唱的技能进行分解,转化为相对标准化的动作要领,学生就可以通过动作的正确与否判断自己和他人的歌唱状态,再通过动作的正确与否反照声音的正确与否,这种相互观察、相互帮助的方式将大大提高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效果。

三、观形而调后知音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歌唱的准备——姿势与神态

正确的姿势、优美的形体会使歌唱表演更加完美动人。良好的歌唱姿势包括基本的身体姿态以及基本的面部表情。在集体课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正确的姿势,教师应设定观测点以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和互相监督。如:身体姿态观测点①肩、胸,是否正确地展胸垂肩,还是出现耸肩、高低肩、含胸等不良姿态,通过肩、胸外在运动状态表现,可以提示吸气状态是否深、开;②腰、背,是否正确地舒展、挺拔、状态积极,还是出现驼背、弯腰、僵硬、畏缩等不良姿态,通过腰背外在运动表现,也可以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呼吸状态是否正确;又如面部神态观测点:面罩腔体状态,包括眉宇是否舒展,还是紧张皱眉,眼神是否传神还是呆滞无光;从这些表现可以直观的捕捉到学生的歌唱状态是否积极、自然,通过改善学生的对以上观测点的观察、纠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学生的歌唱基本状态。

(二)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呼吸训练的视觉化

唐代末年,善谱音律的乾宁中朝议大夫段安节在其《乐府杂录》中强调:“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气息是歌唱的动力和支柱。然而,我们常碰到有些学生已经学了好几年的声乐,已经在唱很大的作品了,却对诸如“在吸气时肚子是向外鼓的,还是向内收的”“呼气时小腹是向内用力,还是向外用力”等呼吸的概念及运用模糊不清。理想的歌唱呼吸是巧妙地通过调节横膈膜来控制气息的流量、速度、力度等,但由于横膈膜难以感受到,对其进行训练就必须通过胸腹、两肋等可控肌肉群的调节来完成。呼吸训练视觉化首先是解决呼吸方向的问题,在教学中必须分别将吸与呼的动作要领进行讲解、示范和练习。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学生一般是很容易通过视觉对照发现自己及同伴吸气方式的错误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简单练习帮助学生先将吸气的动作做对并指导课后练习巩固。掌握了正确的吸气以后才能进入呼气的训练,在呼吸的训练过程中应该分两步走,首先是呼气的启动训练,通过“脐做中心紧收住”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掌握歌唱气息的启动;然后是气息的保持训练,通过“开肋绷胃”的动作要领让学生掌握歌唱气息的保持。同样可以通过下表的观测点来帮助学生进行自省和他省,呼吸训练具象化观测点包括:吸气时①喉前肌是否舒展、哈欠般的吸开还是倒抽式的肌肉收缩,这往往关系到气息能否真正吸下去,声带能否充分舒展为歌唱活动做好充分准备;②肩、锁骨窝、胸骨是否下沉、放松、舒展,还是出现抬起、耸肩、高低肩、倒抽等不正确姿态,这可以很好反映气息吸入的质量;它是能否发出高质量乐声的前提所在;③两肋、腰腹是否有渐渐打开的感觉,还是没有动静甚至是向内抽起,这个部位的观测,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吸气的深度和开度;呼气时①腹部是否向内收启动呼气,若是向外顶出,那么这个呼气一定是“假动作”,并未使声音真正获得气息动力;②腰部、两肋肋间肌是否继续保持吸开,这将直观的反映出横膈膜的工作状态,呼与吸能否形成有力对抗,以获得声音震动的持续动力和恰当张力;③喉外肌是否能保持持续向外舒展的哈欠状态,它将反映出喉头及声带是否建立在稳定舒展的工作空间里,反之,振动点不稳定也将极大地阻碍发声。

(三)共鸣腔体训练视觉化——提、抬、立、开的口咽腔通畅状态建立

在歌唱的共鸣腔体中,口咽腔是可调节共鸣腔,且在胸腔共鸣及头腔共鸣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建立稳定通畅的口咽腔歌唱状态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集体课意在解决普遍的、基础性的问题,以使学生在后续的小组课、个别课中得以良性发展,结合广东学生的口咽腔普遍问题,对口咽腔歌唱状态的训练在集体课教学中是重中之重,应占很大的教学比重,并贯穿始末。

对于口咽腔歌唱状态的建立,可引用戏曲界常用的《助开口诀》:“张嘴同时提笑肌,倒吸口气抬小舌,惊喜状态立咽壁,半打哈欠开喉咙”,来帮助学生掌握要领。“提、抬、立、开”四个字基本道明了歌唱时应有的口咽腔状态,看似简单,但对于初学者,特别是广东学生普遍存在“懒、扁、低”的口咽腔状态和语言习惯来说,提、抬、立、开的要求往往很难一步到位,往往抬起了上腭和小舌,大舌根也跟着起来了、注意了立咽壁舌头也跟着往后缩了等等,许多艺考生在考前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养成了非常不良的口咽腔发音习惯,纠正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影响其学业发展。长期不良的发音还容易造成声带不可逆性损伤。就像任何一种韧带、肌肉的张力训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样,口咽腔歌唱状态的建立同样如此。在很好地结合呼吸进行演唱前,我主张对口咽腔进行系统的、相对标准化的机能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自我调整。

总结

声乐集体课这一新型的声乐课程课型,其教学方式方法是值得我们声乐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的,观型而调后知音的集体课教学理念及方法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具体问题值得探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在集体课的教学中还应拓展更多更有实效教学方法,这需要我们全体声乐教育者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观测点声乐歌唱
演唱中国声乐作品的责任与使命——喻宜萱1946—1948年声乐活动考述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