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元素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应用

2020-12-03 12:24江苏省苏州香雪海小学府丽君
青年心理 2020年27期
关键词:篆刻画作美术

江苏省苏州香雪海小学 府丽君

在现阶段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基于教学的内容,引入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元素的魅力,增强自身的文化意识,从而逐步提升文化认同感。而美术教材的编写也遵循这一思想,在美术教材当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是,当前美术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去营造传统元素的教学氛围,使得人物画、山水画以及剪纸等代表传统文化的元素不能真正地走进课堂。

一、问题引导,增强鉴赏能力

问题是教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的有效手段。在美术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让学生在思索问题中提取其中的美术知识,从而提升学习效率。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的绘画能力较弱,美术的学科知识也较少,很难真正地基于自身对美术的认识,直接提取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所以,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提出,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索,完成对传统美术工艺品的欣赏。

例如:在《画人像》一课的教学中,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说出身边人物和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的特征,并对这些特征的社会属性有一个深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透过鉴赏的方式,认识人物画像中的特征,教师可以将“朝元仙仗图卷”这一人物画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提高对人物画鉴赏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的赏析过程更明确,教师向学生提出“这幅画的创作背景是什么?”“‘朝元仙仗图卷’这一人物画中主要描绘了什么内容?”“画作中主要采用了什么绘画手法呢?”“绘画中的人物神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呢?”等问题,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作为思考的方向,对本画作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学生在逐步解答上述问题中,能够对人像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基于这一画作的鉴赏,学生也能够提高对我国人像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对传统人像画的鉴赏能力。

显然,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对人像画进行鉴赏,能够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欣赏国画的规律和技巧,逐步增强自己对传统美术工艺品的欣赏能力。

二、多媒体还原,实现意境感知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学生周围的事物都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无论是学习中用到的各种工具,还是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风景,都体现了工业化、智能化的元素。所以,当教师直接将我国的山水画展示给学生时,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意境,以至于抓不住鉴赏山水画的精髓。因此,为了更好地将山水画这一传统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媒体技术将山水画的情境进行还原,带给学生视听体验,从而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提高对山水画中意境的感知能力。

以《认识中国画》这一课的教学来说,在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画的不同种类、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气息和文化的底蕴,教师就可以将“出水芙蓉图”这一山水画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感知意境中体会画作中的丰厚底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先使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南宋名画“出水芙蓉图”,让学生基于直观的鉴赏,感知其中的色彩和结构。之后,教师透过画作进行动态化的处理,为学生展示一幅动态的芙蓉出水动画,还原画作当中描绘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到其中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意境。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从动态的画作中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也能够加深对画作意境的体验效果,增强对画作背后隐含的“出淤泥而不染”这一品质的认识。

可以看出,教师借助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山水画的动态呈现,能够打破学生在意境感知中的局限性,在带给学生强烈的视听体验中,提升学生对画作意境的感知能力。

三、仿照练习,提高学习效果

模仿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获取的最初方式,在向学生教授美术内容时,相比于教师一直为学生讲述美术理论知识而言,适当地引导学生进行仿照练习时,更能锻炼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摸索、探究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美术创作规律。所以,为了引导学生对传统民族工艺进行传承,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主进行仿照练习,以便学生在模仿中逐步探索出进行创作的方法,提高学习传统民族工艺的能力。

比如:在《刻印的乐趣》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采用理论讲解和模仿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简单的刻印方法。首先,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我国的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渊源,以及篆刻艺术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等。其次,向学生提供一些篆刻的成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并让学生自主分析这一篆刻作品的形成过程。紧接着,教师为学生提供刻刀、橡皮、萝卜等材料,让学生按照篆刻的成品进行模仿,通过动手操作,雕刻出成品。最后,教师再让学生总结篆刻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篆刻的基本流程,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艺术。

教师让学生自主根据模仿的事物进行学习和操作,能够让学生逐步摸索出进行传统工艺传承的方法,以便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传统美术工艺品制作的能力。

四、创造延伸,促进思维发展

在将传统文化引入美术课堂时,教师应当认识到,只有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创新,才能够始终保持传统民族工艺艺术的新鲜感,维持学生进行传统民族工艺艺术学习的兴趣。所以,在让学生学习传统艺术元素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为传统艺术增添特色,从而在继承中实现有效发扬。同时,在学生进行创新后,教师也要为学生搭建成果展示的平台,促使学生在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中,更主动地发散自己的思维完成美术创作。

例如:剪纸是我国流传较为广泛的一种民间艺术,其中不仅代表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蕴含着幸福吉祥的寓意,在教授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在继承中发扬、创新,逐步促进学生艺术思维的发展。以《剪纸——花草》的教学来说,在课堂中,教师先向学生简单地介绍剪纸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剪出花草的方法等,让学生初步掌握团花的制作方法。随后,在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进行团花的制作后,教师再让学生根据团花的特点和纹样进行自我创造,促使学生在进行团花的制作时增添自己的特色,从而设计出不同样式的团花外形和纹样。之后,教师可以再为学生搭建“展览馆”,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剪纸工艺品进行展示,从而获得剪纸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便更主动地传承这一艺术形式。显然,教师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美术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完成对传统艺术的内化,促进学生进行传统艺术作品的传承,从而在发展学生美术思维的同时,打造持续性发展的美术课堂。

五、课堂拓展,增强认知水平

俗话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将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相融合时,学生各方面的感官认识往往都停留在粗浅的表面的阶段,对优秀美术作品潜藏的深层次的内涵就无法很好地去把握。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理解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使其成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素养,除了教材本身以外,还要在课堂上不断拓展,打通课堂内外,进而增强其认知水平。

例如:现在,各种各样的美术赛事很多,苏州市教育局组织的书画比赛就是其中之一。教师可以以此为媒介,组织学生参赛。在辅导比赛时,引导学生在创作前要研读当地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营养,使其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学习本地的与传统历史文化相关的美术类场馆,在画展的观看中,相机介绍作品背后隐藏着的传统文化知识,这时教师的“有效讲解”才能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落实在“需求处”。讲解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从多角度出发,“童心看童画”去思考作者在背后的巧妙用意,潜移默化地将绘画的过程和绘画的灵感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

除了美术比赛,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推荐一些含有美术元素的优秀影视作品,让学生去学习与欣赏。如电视剧《水浒传》,剧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服装、头饰等,让学生懂得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和美学结合的具体实例,是某一特定时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与烙印。“生活处处有美术”。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带着艺术的眼光看生活”,比如节假日各式各样的灯笼、博物馆门窗的各种图案、逢年过节的各种年画。通过让学生发现身边的美,研究身边的美,从而自然习得生活当中的美术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美术素养、品德修养都会有很大的提升。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在美术教育中引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有必要针对当前美术学科的教育情况,提出教学模式中可以改良的措施,并在教育实践中逐步探讨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流程,在有效打造美术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发展精彩的美术课堂。

猜你喜欢
篆刻画作美术
美术篇
学生画作欣赏
篆刻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我心中的航天梦”画作展
行走的时髦画作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