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浮云望价值
——《红楼梦》刘姥姥解读

2020-12-03 12:24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
青年心理 2020年27期
关键词:荣国府刘姥姥贾母

江苏省扬中市第一中学 黄 勇

部编版教材九年级初中语文收录了《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文。依据此一段对她的叙述和刻画,一提到“刘姥姥进大观园”,大家立刻会联想到很多的歇后语,比如后面会接“丑态百出”“满载而归”“长了见识”“少见多怪”“眼花缭乱”……不难看出,更多的人对曹雪芹精心塑造的这个角色充满了鄙夷、嘲笑、贬低和可怜。以为她就是个只知道巴结讨好富贵人家、博取同情、寻得施舍的农村老大娘,只知道奉承谄媚,已经低落到尘埃里的不幸的人。

不少人评价刘姥姥,说她是丑陋的,是《红楼梦》中的“丑角”。我觉得更多的人应该用自己的眼睛、智慧地去看待这个小人物,用心去细细体会刘姥姥的不简单,用脑去思考曹雪芹笔下人物的塑造描写。其实,每个重要人物都寄托着曹雪芹丰富的情感和特殊的思虑,不能简单而论:“她只是一个贫苦普通的农村老妪,但她的形象在大观园那么多丰富的个性鲜明的人物中,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红学大师周汝昌认为:刘姥姥的出场,其作用之一即是要从一个农村老婆婆的眼中、心中,来展现一下这个全书的中心背景——贾府。曹雪芹的神奇构想就在于,在刘姥姥这个典型人物上,他既能以富者的眼光和心灵去看待和感受穷人,又能以穷人的心目去看待和感受富者。就周汝昌先生来说,刘姥姥是个线索性的人物,贯穿全书的始终,丰富的贾府世界从她的视角不断呈现;刘姥姥又是个揭示性的人物,曹雪芹借她的视角和眼睛,解读出了社会、人物特定而丰富的内涵。

他又认为,姥姥的作用尚不止此。试看第五回中对巧姐的册子判词: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这里的“亲”是如何的界定和陈述,这里的“济”和“恩”之间又有了怎么样的因果?在“巧姐”身上又有了怎样的体现?其实是手写此而目注彼,看似写当下细致的情节故事,其实是为了后来的人物变化而埋下的伏笔。河有源头,山有脉络,就是所谓“伏线千里之外”。曹雪芹通过对荣府兴衰的见证人、绝代悲剧的报幕者——刘姥姥的描写,成功地塑造出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深化了作品的题旨内蕴。

在他看来,刘姥姥不但形象塑造得很成功,而且为情节的发展推波助澜,甚至借她的口暗示了许多的因果故事和人物结局。

红学专家冯其庸在评刘姥姥时说:“刘姥姥在贾母那吃饭,想夹一个鸽子蛋吃,却掉在地上,心疼得刘姥姥直说,丢了几两银子。读者可能认为是一个比喻。实际上,清朝的达官贵人为了补身子,给鸽子、鸡吃人参等补品,再吃它们的蛋。一个蛋可不就是值几两银子嘛。”

在他看来,刘姥姥是折射贾府生活和社会状态的一面镜子,无论是奢华的富贵人家,还是贫苦的农民阶层,还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状态,在刘姥姥这里都有智慧的反映。而在我看来,尤其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已被选入课本,其人物的形象塑造是耐人寻味的,尤其是在两位红学大师的思想和看法基础上,再思辨刘姥姥这个形象及其作用,对她的思考和剖析内容能够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观的塑造,影响到了学生的心智发展。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次刘姥姥?第六回姥姥一进贾府至一百二十回贾政答应把巧姐与周家定亲,大约五六次写到了刘姥姥。第一次是第六回见凤姐,凤姐偶有善心,赠送银两;第二次是第四十二回为凤姐女儿取名巧姐;第一百一十三回是凤姐病重托付姥姥,给巧姐保媒,为后来姥姥保媒定亲周家做了铺垫;第一百一十九回是姥姥救出巧姐;直至最后一回姥姥保媒把巧姐亲定于周家。这条线捋起来,它伴随着姥姥和凤姐娘俩的命运波动。那是善、恩、情、义的故事,是曹雪芹在姥姥身上寄予的良善托付,也是对世人的有力提醒。

在我看来,纵观《红楼梦》始终,她的出场和塑造,其实不简单,其实包含了不少的“高大”甚至“寄托”在里面,我们应该另眼相看这位刘姥姥。甚至要:感谢大观园内外的刘姥姥,因为她教会了我们安身立命、为人处事、宽厚仁爱、有情有义等等诸多的人生哲学。就此,我们不妨细细看来。首先是获得贾母的喜欢。贾母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农村的事稀奇、古怪、新鲜,贾母一听便被吸引,而刘姥姥得以在荣国府上上下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其次,刘姥姥是内心蕴藏着艰苦的使命,沉重的心情而来的:来了之后一方面战战兢兢争取,另一方面却必须随机应变,敷衍环境。她似乎粗直,却绝不鲁莽;似乎无知,却绝不低能。再次,她善于调侃自己和拿自己开涮,她装愚受辱,似乎并不过心。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刘姥姥第一次来之前,在家里就说过“不过舍了我这张老脸罢了”。她心里明镜似的,有求于人就要忍辱负重。而刘姥姥最后成功借这得到的一点点人脉关系,尽可能地实现与贾府的高攀中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她的聪明世故,她的通达人情,全都展现无遗。

一、机敏过人,宽厚仁爱

鸳鸯也进来笑道:“姥姥别恼,我给你老人家赔个不是儿罢。”刘姥姥忙笑道:“姑娘说哪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鸳鸯便骂人:“为什么不倒茶给姥姥吃!”刘姥姥忙道:“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姑娘也该用饭了。”

刘姥姥的一个“笑”字,道出了她纯粹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不然,她不会让讲究等级的荣国府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一)善解人意

当王熙凤、鸳鸯精心设计了一番套路,贯之以“规矩”的名号通过取笑刘姥姥来取悦贾母。她貌似不知道,貌似傻乎乎地被大家笑话,其实她是大智若愚式的。她知道自己的角色,她明白大家的开心与自己的意义,而后心甘情愿地逗大家。所以为了大家开心,她会忽然站起来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如此的言语和举动,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搞笑才华。当众人笑得前俯后仰,各具情态的时候,刘姥姥的形象也逐渐丰满起来,她的这种丰满是有技术含量的。刘姥姥是在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和技巧搞定了整个大观园的人们。她的趣味是雅俗共赏的,于是,大家都一起乐呵了一回,酣畅淋漓式的。

细细思量,刘姥姥的智慧,来自她自己的善解人意。这份纯粹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所以,她的能耐让人尊重。

(二)与人为善

当鸳鸯借故骂人的时候,刘姥姥急中生智,替旁边的嬷嬷解围——“才刚那个嫂子倒了茶来,我吃过了”。而且,她是“忙”道,一个“忙”字不但折射出了她的机敏,而且反映出了她的善良。更为可贵的是,刘姥姥称妈妈是“嫂子”,再回到之前,喊王熙凤是“姑奶奶”,喊贾母是“老太太”……“贾母是贾氏家族的‘宝塔尖’,她地位尊贵,身世显赫,并且对于所拥有的权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她是贾府这一封建家族的‘龙头拐杖’,既代表着家族的最高权力,也维护着家族的存在与发展,在贾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刘姥姥虽然已经七十五岁了,依然对贾母非常尊重。如果说尊重贾母、王熙凤是为了巴结讨好的话,那称呼嬷嬷为嫂子则是人品爆发出来后的直接流露。

她的与人为善是让人感动的,由此,大家都喜欢她起来。

(三)聪慧机敏

刘姥姥又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得一个儿!” 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大家为什么又笑了?笑刘姥姥见识短浅,竟然不认识鸽子蛋,居然说成是鸡下的蛋,很是小巧。而且糊里糊涂地说鸡儿长得俊,于是蛋也下得“怪俊”的,于是大家笑话她的说辞,笑话她的推理,笑话她的见识。

其实,此时的刘姥姥真就那么目光短浅,那么憨厚无知?“她一反乡野村民的孤陋寡闻、不敢说话的心理, 故意装愚卖傻, 意在博取贾母等人的欢心。”祝敏青老师在《语文建设》上这么认为,我觉得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其一,她故作不明状。刘姥姥身在农村,长在乡间,不认识鸽子蛋,不认得鸟蛋岂不荒唐透顶?怎么可能将鸡蛋和鸽子蛋混为一谈?只要有一点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何况是年岁已大、阅历丰富的刘姥姥呢?

其二,她是为了讨大家的开心。前面说了,凤姐和鸳鸯提醒刘姥姥吃饭的“规矩”。什么规矩?不仅仅是拿双“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那么简单,其实还有就是讨贾母高兴,讨大家开心。刘姥姥非常聪明,她始终记得这个所谓的“规矩”,于是处处在逗乐,时时在故意地“装疯卖傻”,但又恰到好处,不留硬痕。所以大家快乐得酣畅淋漓,这些又恰恰反映出了刘姥姥的智慧。

其三,她是为了讨大家的欢心。这个欢心可不是简单的高兴,而是处处被高看一等、备受尊重的幸福感。刘姥姥说“这里的鸡儿也俊”,说“礼出大家”,说“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诸多说辞让大观园的众人感到了备受尊崇的快乐,于是欢心得了得。就此,刘姥姥也算实现了自己的目的。

二、安身立命,智慧人生

封建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常态。刘姥姥和自己的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这年的冬天,实在过不下去了,不得不寻思着出路。刘姥姥女婿姓王,祖上做过小小的京官,曾经与王夫人之父认识。因都姓王,便连了宗,认作了侄儿。终于,他们想到了女婿的富亲戚——王夫人。可惜自己的女婿狗儿又不出趟儿,于是刘姥姥不得不厚着脸皮,带着年幼的板儿,一进荣国府寻求帮助。第一次,差点连门都进不了,可见他们的寒酸程度——连荣国府的看门下人都看不起他们。我们不妨看看刘姥姥进荣国府前既激动又害怕的模样。平静自己的心情,她“掸了掸衣服”;生怕出错,她“又教了板儿几句话”。连用两个“蹭”字把刘姥姥走路的情况勾勒得清清楚楚。一系列的动作反映了刘姥姥紧张迟疑、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一个活脱脱的未经世面的农村老太婆的形象跃然纸上。最后,算是幸运,终于得到了王熙凤的关照,得了二十两纹银回去。

想来,刘姥姥为了一家老小的生计忍辱负重,为了家人的幸福也是敢于承担责任的。与她懦弱的女婿形成了鲜明的比照,这份责任和担当是让人非佩服不行的。试问,古往今来,多少小人物的成长和出头,不曾经历过忍常人不能忍,苦常人不能苦?无论是百里奚、孙叔敖,还是韩信、孙膑等,他们皆是如此。

三、知恩图报,有情有义

当富贵荣华的荣国府轰然倒塌,当那许多的丫鬟公子锒铛入狱或者被典卖的时候,当人家唯恐避之不及的时候,刘姥姥来了,依然带着板儿,依然客客气气、尊重有加,虽然他们已经被关进了监狱,虽然他们已经不名一文。打点狱卒需要钱,准备衣食需要钱,来去劳顿,需要钱,但刘姥姥来了,而且用心来看望他们。陪他们一起潸然泪下。

如果说来看望是为了情感报答的话,那营救“巧姐”就更是知恩图报了。

在庙狱里,王熙凤流泪托孤:自己唯一的女儿“巧姐”被她的舅舅卖到了烟花之地。拜托刘姥姥救“巧姐”于水火。刘姥姥当即表态,一定将她找到,赎出来。

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荣国府经受罹难,刘姥姥的举动和王熙凤的哥哥等富贵亲戚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落井下石,一个仗义疏财,为了营救“巧姐”,甚至不惜倾家荡产。这份道义,确实令人感动。最后板儿娶得巧姐,幸福一生,也算是刘姥姥悉心为善的终成正果吧。刘姥姥的处世哲学和人生智慧难道不值得好好推敲和琢磨吗?

纵观始终,我们不难发现,刘姥姥不是丑角,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全书光鲜亮丽的另一个核心,是不可缺少的主角。“她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具有斑斓光彩的人物。与其说刘姥姥是一个单纯的人物角色,毋宁说是一种多元写作策略的体现。”当下,学校教育围绕“立德树人”的导向目标,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精神,引导学生科学解读刘姥姥还是相当重要的。她的责任、担当、善良、智慧、仁义等优秀品质应该得到大家认可和学习的,特别是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教育是大有裨益的事情。

猜你喜欢
荣国府刘姥姥贾母
刘姥姥
论荣国府演《八义记》八出和贾母对“热闹戏”的态度
荣国府,开启正定旅游史
重识贾母
乐观豁达的智士能者
荣国府
跟贾母学养生哲学
贾母并非真心喜欢鸳鸯
刘姥姥的公关术
刘姥姥的公关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