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中小古文教学美育价值的开掘与渗透刍议

2020-12-03 20:20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文美育文言文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小学 余 沟

美育是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其美育教育价值的开掘与渗透不仅需要教师注重审美教育,也需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来影响学生的审美。特别需要利用好现有教材中的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篇幅内容进行有价值的开掘,对美学元素进行重组、提炼和整合。早在1922 年,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一个概念:“学校的所有课程,都应该与美育有关联。”作为和美育教育价值关联较为紧密的语文学科,因其独有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属性,以及蕴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美学价值等,所以在美育教学中肩负重任,需要教师格外重视和珍视。

2019 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启用教育部统一编写的教科书(以下简称统编教材)。小学语文阶段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是从三年级起开始增加小古文的学习。小学阶段增加了16 篇小古文(五上的《古人谈读书》按三篇计算)。所谓小古文,是指短小的文言文。文言文承载了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其自身蕴藏的传统文化之美无处不在。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语言而言,代表的都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魂魄,其重要性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学习文言文,意义重大。《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学习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我认为,学习文言文除了体会民族精神、奠定文化底蕴、理解作品价值、汲取民族智慧,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隐性意义就是提升审美能力。审美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连续性,而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因此,开掘小古文教学价值,进行美育渗透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升学生审美水平、练就学生审美眼光。

一、文本之美

1.内容之美。小古文篇幅短小、文字凝练,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共收录16 篇小古文,选文最少的30 个字,最多的也就100 字左右,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体现了统编教材“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思路。从选材上来看,这些小古文,涉及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主题上看有生活哲学、爱国责任、言语智慧、勤奋精神、读书方法、艺术体验、科学发现等。选材主题丰富多样,情节曲折、故事性强,易于儿童诵读积累。有些文章所传达的情意与思想,言有尽而意无穷,值得儿童反复“涵咏”“体味”“揣摩”,形成一种文化底蕴。

2.语言之美。文言文和现代文最大的区别一是词汇,二是语法。小古文作为古代的书面语,其语言凝练、概括性强,讲究平仄、节奏感强,在修辞上常运用双声、叠韵、反复等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回味无穷,有独特的韵律美。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这样的语言有神奇的魔力,一看到就有诵读的冲动。非诵读不能识其美。

3.形式之美。小古文句式长短和谐,讲究形式和韵律的整齐。如前文列举《少年中国说》中出现的大量四字词语,文末结语“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不仅长短相和,还讲究对仗工整。再如《伯牙鼓琴》中“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高山对流水,叠词对叠词,字数相等、词性相对,本身就具备一种形式之美。

二、教学之美

特级教师杨斌在《语文美育叙论》中有一段精妙的阐释:“语文美育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美。语文美育的熏陶必须和语文因素水乳交融。”“其一,感受语文形式和内容之美;其二,语文学习的过程也应符合美育的精神和原则,就是让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自由,而不是只把学生当容器。”小古文的教学也应遵循这一原则。学科美育要充分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所感受、善于发现和学会创造。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不断变得丰富和充实,生命成长才会不断发育和拔节,美的种子才会生动成长。教师也是一样。在小古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师要在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实施上具备美育思想。

1.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美学修养。美学修养作为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因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语文教师的美学修养就显得格外重要,所以一个具备美学修养的语文老师看上去就显得“文艺”“儒雅”,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之间也显得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给学生一种“语文味”。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无论是语音、语调,还是得体的体态语言无不是对学生最直接的审美熏陶。

2.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美育氛围。小古文因年代久远,特别要注重情境教学。课本上的古色古香的插图能瞬间将学生带入文章情境之中,王崧舟老师在教授《天籁》一文时特地穿上了棉麻质地的中式衬衫,戴着眼镜斯斯文文往讲台一站,充满古典气息。上写景抒情的小古文时,配乐朗读时可以挑选古筝、古琴、琵琶等民乐。不管是教室的布置、课本插图的设计、教师个人装扮还是音乐氛围的铺垫处处充满着“雅”的气息。这种美潜移默化地浸润学生心灵,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和熏陶。

3.美育的本质是“人的精神上的解放。”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审美天地间呼吸和畅游。对于学习小古文来说,不同的“读”,永远是主旋律,无论是初读时教师的范读、引读,还是精读时学生的对读、演读、配乐读,要力求让学生能读出小古文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境,体会小古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学习小古文,由古今文字的差异而产生的新鲜感让儿童乐于探究;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字句是古文学习的精髓所在,教者具慧眼、巧设计、妙点拨、善引导、会提炼,力求美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引领学生漫步古文世界,在思想上与古人形成共鸣,进而实现师生共同达到审美欣赏的目的。

三、创造之美

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美育,需要让发现和创造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在小古文的学习中,教者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文本自身的美育价值,让学生自我发现,这一发现过程必定充满喜悦,让发现者感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审美发现和审美创造是一对孪生姐妹,发现的过程包含着创造,审美创造的前提是具备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小古文教学的审美创造可以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上,也可以体现在小古文的迁移运用上。例如《铁杵成针》学生在质疑老妇人究竟是否真的要用“铁杵来磨针”还是故意用这个方式来教育李白时,就可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让学生在思辨中完成与文本的深度对话。其次,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引用小古文中的佳句也是小古文学习中的一项有益探索。如校运动会时,每个班级的方阵出场时,主持人都会有一段班级介绍,有的同学就写下了这样的句子“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显飒爽英姿,一代天骄,现在向主席台走来的是五年级方阵,他们坚信: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今日五华少年,明朝一飞冲天,加油!”将古文灵活地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让古文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这就是审美创造的最佳体现。还有一位五年级同学,在一次缩写《猎人海力布》中写下了这么一段话:“百姓无不悲痛,领小儿,扶老者,牵牲口,向东走去。半夜狂风怒号,有猛虎出山之势,又过半个时辰,只听一声巨响,大山崩塌,洪水淹没了村庄。”你看,她不仅在古文学习中完成了审美体验,并且在作文实践中进行了审美创造,将语文美育功能发挥到了最佳化。

蒋勋说:“审美力,其实就是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审美能力,再平淡的生活也能开出花来,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靠灌输,只能靠熏陶,不能急,只能慢,古文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支点。语文美育,时代的呼唤;语文美育,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古文美育文言文
“以美会友,以美育人”:2022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美育研讨会召开
论公民美育
绿豆发芽(小古文版)
文言文阅读专练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当代人写文言文,就是一场尴尬的行为艺术
会背与会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