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策略研究

2020-12-03 20:20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钥匙幼儿园
青年心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创设科学材料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金钥匙幼儿园 蔡 颖

2001 年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首次提出了科学活动,2012年教育部又颁发《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科学活动能帮助幼儿获得分类、观察、排序、猜测、推断等能力。由此可见国家、政府部门对科学活动,特别是学前教育中科学活动的重视。2017 年,教育部颁发《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要求从一年级开设小学科学课程,这也要求在学前教育中,幼儿园大班应开展科学活动,进而与小学科学课程进行幼小衔接。

一、科学活动概述

幼儿科学活动指的是用来培养幼儿科学思维、科学态度,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经验的各项活动。将之延展开来,幼儿科学活动,指的是幼儿教师充分利用园所、社区环境或周围自然环境,为幼儿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和教具,让幼儿通过自身观感去主动探究周围事物,发现、提问、获得信息、分析总结、获得答案并交流表达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幼儿的科学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发现型,一种是科学实验型。学前教育中开展科学活动,能从小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能力,使得幼儿未来能够养成科学习惯,学会应用科学方法。这不仅是一时的教育,而是一生的教育。

二、幼儿园科学活动过程的设计

(一)科学发现型活动过程设计

发现型活动过程设计应该包括确定目标、观察并记录、得出结论、分析结果几个步骤。首先,发现型活动的观察目标应准确,明晰,如观察水培大蒜每两天的生长高度变化,喜欢观察大蒜,能用记录的方式分析大蒜生长等,就是从知识、情感、能力三个维度进行了目标设定,不仅在活动过程中有章可循,在活动后也利于教师对幼儿的完成程度进行评估。其次,观察过程中,应该包括观察单一外部特征以及变化过程,帮助幼儿自主记录,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之后,让幼儿得出观察的结论,去回答最初设定的观察问题,继而用科学的思维发散更多内容,进行联想。

(二)科学实验型活动过程设计

科学实验型活动过程设计应该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个过程。如大班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中,首先引导孩子发现问题,灯泡如何亮起来的,之后利用材料动手操作,将灯泡,电线,电池相连,最后发现只有连接电池正负极形成回路,小灯泡才能亮起来,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科学实验活动的设计还可以根据幼儿的问题发展而来,如当教师在课堂展示各种不同类别钟表的时候,孩子们热烈讨论钟表的名称分类、摆放位置,外形,构造等时,有个孩子提出了“老师,石英钟是怎么运动的呀”?因为石英钟运动原理多样化,教师准备不足,无法当时解决孩子的疑问,因此可以就此设置一堂关于“力学”的科学活动。

三、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和指导策略

(一)增强科学活动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幼儿园科学活动的指导,应注意增强科学活动中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具体表现为情境创设应具有自由性、开放性以及启发性。

1.情境创设具有自由性和开放性

科学活动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本身即具有鲜明的自由性和探究性,而如果活动受到外部环境约束,就会极大影响活动的开拓价值。所以,在充分扩展室内科学活动区域的同时,也应合理扩展室外环境(如在室外将外部环境划分为一些特定功能区域,包括自然观察区、插花区、动手实践区、游戏区以及果蔬种植区等),尽量为幼儿提供实物、实景的科学活动材料和活动区域,满足活动要求的自由和开放,让孩子们可以观察、实验,主动、自由地探索。

2.情境创设具有启发性

科学活动情境创设要求具有启发性,具体表现在以启发式教育思维为科学活动准备基础设施,提供教育材料等,触发他们主动尝试、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和愿望。如电子积木代替成品玩具,半成品材料代替完整材料等。

3.情境创设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创设科学活动情境时,应根据幼儿喜爱故事的特点,借助趣味性和故事性的情境设置,将幼儿带入轻松、有趣的科学探索之旅,置身故事其中,在“玩”中学,在“做”中学。如在大班开展活动《光的直线传播》时,创设影子王国大战怪兽,怪兽是独立形象大小不变,小物体有大影子从而吓跑怪兽,让幼儿探究光源与物体不同距离关系,形成的影像的大小不同。再如中班开展活动《蛋的沉浮》创设的情境是鹌鹑窝里的蛋掉到水里了,拯救蛋宝宝,在水中添加油、糖、奶、醋、盐等不同材料,探究不同材料以及相同材料的不同用量,对蛋的沉浮影响。

(二)开发科学活动中的探究特性

科学活动中的探究特性,是激发孩子产生疑问和兴趣的开始。因此,开发科学活动中的探究性,调动幼儿探索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幼儿园成功开展科学活动的关键。探究性的开发应考虑幼儿的认知水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密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材料。如幼儿生活中玩水中会发现石头会沉,树叶会浮,继而对哪些东西会沉在水底,哪些东西会浮在水面产生探究。继而教师可以由此设计关于浮沉的系列科学探究活动。首先是从身边随手可触及的简单物品沉浮开始,由幼儿收集石子、牙膏皮、硬币、橡皮泥、树叶、牛奶包装盒、矿泉水瓶等,探究材料的沉浮特点;让幼儿探究如何让沉入水底的石子浮起来,或是如何让浮于水面的牛奶包装盒沉下去;再让幼儿在矿泉水瓶中分量充填沙子,探究矿泉水瓶浮沉与沙子的关系;最后让幼儿探究不同规格、大小矿泉水瓶沉入水底需要的沙子量。此后还可以开展纸船载重等活动,引导幼儿探究为什么小石头会沉入水底,而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的问题。

(三)开发科学活动中的差异特性

科学活动中孩子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如在组织幼儿进行植物栽培和观察活动时,可以给孩子不同的种子或幼苗,可以是蔬菜、可以是花卉,要求幼儿种在统一的花盆中,放到花园区观察植物生长。因为观察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幼儿的植物进一步产生了差异,幼儿在观察活动中也呈现出差异化的表现,有助于教师针对性地给予差异化教育,给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差的幼儿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帮助幼儿开启科学探索以及自我探索之旅。

(四)增强科学活动中的新鲜特性

科学活动的组织要让幼儿保持新鲜感,即根据时代特点和幼儿心理发展周期变化做出不同的调节和安排。因此,只有不断丰富活动的组织方式和内容,保持科学活动对幼儿的新鲜感,才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和积极性。如课堂中引入观察图片,PPT 课件,课堂中引导幼儿以数字、符号、图画、图表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与交流分享,或是在观察标本、图片之余,走出教室,直观地观察实物和实景,往往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猜你喜欢
创设科学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创设未来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材料
摇摇鹅
科学拔牙
赠送折纸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