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爱情之城创造之城美酒之城

2020-12-03 05:55易旭东
现代艺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杜宇蜀国

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

唯美诠释,诗人笔下的“天府记忆”。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品得出乡愁”。

“蜀中之蜀”。村前,浪漫田野;屋后,竹林掩映;山脚,溪流纵横;林盘,清幽宁静……承着源自古蜀的农耕文明,田野在春季变花海、秋季涌稻浪,乡村振兴落地、落实,林盘被打造成一处处旅游景点,观水、听风、赏景的绿道,串联成成都平原最大的花园乡村景观体系。

古蜀文化的强大“基因”。

自带大禹文化的“骨血”。

低调却又唯美,在天府文化的外延中。

精彩却又低调,在古蜀文明的渊源里。

爱情之城

古地旧称“江原”,古称蜀州。

古蜀州将现在的都江堰、温江、大邑、新津等地,统于一体。

岷江中游平原区域,天府之国的腹心地带。

“江”,滋养成都的岷江,“原”,文明的起源。因‘原”“源”相通,古人误将“其水错综散流,形如井字”的河流,发源于成都平原西部的边缘山区的文井江,流经崇州、大邑,于新津境内注人岷江,在怀远镇以下,习惯称为西河,当作“江之源头”,命名为“江原”。尽管是地理错误,但寄予了“古蜀州人”对于源头的尊敬。

崇州的母亲河。成都市第二水源地。

蜀王杜宇,古蜀州女婿。

“农耕女神”,生有国色。

朱利诞生在崇州文井江畔的朱亭。

今崇阳街道朱氏街。

朱提部落的首领,所在部落为朱氏。

杜宇。万物自木生,自土生。

木与土合,便为杜。天下四方为宇。

两个字,寄予了浩瀚的期望。

杜宇部族来到上芒城、下芒城一带古江原的平坝时,朱利部族处于由住牧向农耕的转型中,农作技术发达,不仅植麻、种小麦和菽类,而且已经掌握了水稻种植与酿酒技术。

杜宇见了朱利,两情相悦。

结为夫妻后,朱利辅佐杜宇称帝和“教民务农”。史称“望帝”的杜宇,古蜀称帝第一人。《水经注》记载:“望帝者,杜宇也,从天下。女子朱利自江原出,为宇妻,遂王于蜀,号日望帝。”朱利便为杜宇帝国的“第一夫人”。

“王日杜宇。”在《华阳国志》中,杜宇颇有作为,建立蜀国后,“教民务农”,带领人民治水,实行按季节耕种的农耕制度,文井江两岸五谷丰登。

在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城邑(今崇阳镇城区)。

一脊两侧”,古蜀国早期城址分布。

崇州基本位于扇形三角洲的西侧,三星堆古城在扇形三角洲的东侧,都江堰一郫都一成都,正好在扇形三角洲的中脊,聚落布局呈现出从两侧冲击堤高地,向中间高地推进的趋势。

“移治郫邑,或治瞿上。七国称王,杜宇称帝,号日望帝,更名蒲卑。”杜宇娶妻朱利后,把都城搬家,移到“郫邑”,迁都后的古蜀文明,在杜宇之后,建立了“开明文明”。

“江原”为杜宇“移治”前的蜀国故都。

屹立在山川平坝之间,坐拥良田千顷,远眺群山耸翠,江中船只往来,路上旅人不断,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之景,在天府之国的的核心地带,演绎着富庶、安宁的“蜀中之蜀”的盛景。

“江原”之地成为长江上游农业发祥地。

宝墩文化应是先夏文化。

芒城遗址、双河遗址、紫竹遗址、宝墩遗址,位于岷江中游的重要支流——文井江古河道的上、中、下三个地域,鱼凫城位于古岷江干流,郫县古城遗址位于《禹贡》江沱古河道近旁。

农业开发和陶器制作最早的地区之一。

与大禹治水起于祟州,始于江汉,源于岷江,正处同一时期。

比肩世界最著名尼尼微古城、特洛伊古城。

崇州的古城文明,大禹父子治水、建城的结果。古蜀国母,演绎古蜀国最早的爱情传奇。

诠释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武则天何以要在今崇州一带设置“蜀州”?曾将今崇州作为封地的“千古奇人”,从“热血青年”变成“逃跑皇帝”的宋高宗赵构,时年封号何以要称“蜀国公”?都因古蜀州曾是古蜀国早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杜宇与朱利夫妻,将崇州与三星堆、金沙村、十二桥无缝连接。

才有了开明王美丽的“爱情传承”。

《华阳国志·蜀志》说:开明王九世颇会享乐,修过珍珠为帘的七宝楼、鹦鹉舟。传说雍州之域的武都有“山精”,化为年轻女好,美背、侧颜,貌美如花,蜀国的美女也难与之相媲美。

远离成都。武都,在甘肃省成县以西的边远小城。

开明九世把她接到成都,纳为妃子。

宠爱有加。写了一首《东平之歌》取悦她。

红颜薄命。王妃不习水土,哀怨地离世。

临终,紧依蜀王难舍难分,又非常思念家乡,求蜀王以故土、故物陪葬。

伤心欲绝。多情的开明王九世,又作《臾邪歌》《龙归之曲》悼念,焚香烧烛,祷告上苍:“还我妃来。”为用王妃家乡的泥土建墓,派“五丁”到陇南山区,千里迢迢地挑土回成都。

蜀王妃墓高大如山。以家乡用过的石镜一块置于墓前,又以本地泥土將墓堆叠成了一座小山,高度不亚于后来的皇陵,超过附近房屋的屋脊。后称为武担山,或“五担山”。

在《晚秋游武担山寺序》中游览了崇州到成都“公办”的王勃,兴致勃勃地说:“鸡林俊赏,萧萧鹫岭之居……”鸡林,指佛寺,盛赞秀丽,说这一带如佛所居的鹫岭,竹树萧萧。

武担山的“石镜”,古蜀王妃的墓表,圆形光洁,半埋土中。

杜甫喻为“月轮”,薛涛比为“妆镜”,古人曾称“蜀镜”,后人称为“史镜”。

先有崇州的“爱情之城”。

才有成都的“爱情之都”。

创造之城

大禹时代,神话与现实的分界线。

大禹世系与古蜀州人同出一脉。

“禹”字与“蜀”字都从虫,“虫”符,龙”符。从崇州到汶川、中原,东南至长江中下游……再从崇州到大邑宝墩、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村,数十公里的迁移,古蜀文明与成都风华,4300多年来的第一篇。

钻木取火升格为农耕文明的第一站。

文化交集,汶川与崇州血缘之邦。

崇州北部与汶川接壤。从九龙沟翻过龙门山脉的如群龙聚首的六顶山,就是汶川。

大禹汶川石纽山出生,父亲鲧崇州鸡冠山出生。父子俩,从火烧营到石纽山。

大禹父亲鲧,前2158年生。背负4000年罪名。鲧祖的耕种之法、治水方面颇有建树,大禹的爷爷白马,字熙,封于崇,今崇州市道明镇白马社区、东北崇坪镇。“崇”,在岷江西南,汶山东南,崇阳镇北,适时一个大诸侯国的面积。

“崇州”的“崇”,秦以前无资料可查,可能沿用古地名,可能因鲧的封地。

《史记夏本纪索引》引《连山易》:“鲧封于崇。”继崇伯位,《国语周语》称为“崇伯鲧”。官名,崇伯。白,爵位名称。崇,大禹父亲鲧的封地名字,崇地侯王。崇州与汶川接壤的山,叫汶山。

文井江的“文”字,原来有三点水,叫汶井江。鲧父在“崇州”生活,娶古羌女,前2158年生鲧。成人后,鲧随父亲一直在勘察地形、水文,总结知水、悉水的经验,走遍成都平原以北、以西的各个角落。

在中原地区发生洪涝灾害时,鲧被尧选中负责治理洪水。

“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既相近,又不同的原因。

如今沿岷江主流的金马河古堤,类似黄河三角洲水利工程的鲧堤,宝瓶口分流的内江,类似从黄河石门开凿以通淮泗的济水,金马大堤所用防冲卵石竹笼,相似于大禹父子所用息壤,都不是为分洪而设,而是为了航运、灌溉。

不是偶然巧合,是联系必然。

大禹父子先洽岷江,后治黄河的原故。

鲧治水九年,没有成功,被斩杀在羽山。

失败的英雄,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文明与野蛮,一个区别在于“城市”。

鲧不但善于治水,还是最早发明筑城技术的专家。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建造城郭的第一人

《吴越春秋》称:“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

《世本》记载:“鲧作城。”

《淮南子》更是给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鲧之前,有城市遗址、防卫性的城墙一“城邦国家”。古文献称“国”。鲧作城,是作“城”的小城,独城国家变成城市群组成的国家,即:帝王所居,都城;平民所居,郭邑。

“鲧作城郭”,并非指整个中国的第一个筑城者。存在三种情况:在华夏联盟区域,属城池开创者,考古发现仅长江流域的最古老城市距今超6000年;未必开创,犹如仓颉作书、蔡伦造纸一般,属于改良或对造城有着重大贡献,或整理、推广造城技术;未必个人名字,一个部落名称,部落开创建城历史。

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在距今4500年到3700年的时代,古蜀州已不是蛮荒之地,而是城邦林立,人口众多的富饶沃土,大禹父亲即便不是筑城第一人,也是有重大贡献,或集大成者。

共同见证刀耕火种之中的辉煌。

古蜀国中心。新津宝墩、都江堰芒城、郫都古城、温江鱼凫村、崇州双河古城、紫竹古城,加上大邑盐茶古城、高山古城,合称成都平原8大史前城址。售金色珠子一样,连接成一条带弧度的项链,戴在龙门山下。其中7个,处在古蜀州地域上。

一种形制。宝墩文化城市群,规划组织、施工……几个4000年左右的小城分布在宝墩古城周边。

史前古城,比三星堆文化还早1000多年。

金沙遗址。神秘、精致,“太阳神鸟”金饰,堪称美学典范。古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想象力、非凡的艺术创造力与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

出现在神圣的祭祀区,自身必定承载着创造的“古蜀州人”对于自然的无穷想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对远古太阳崇拜文化的缩影,“金乌负日”的古代传说的最好印证。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

崇拜太阳,中华各民族共有的习俗。

三皇五帝、秦汉以后最高统治者的称号,都与太阳密切相关

审美趣味、对细节的着意表达,都与如今的崇州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非常相似。

“王者之气。”大量出土的金器、玉器、象牙昭示,“主人”是“古蜀五王”里的杜字。

“开明”,与太阳升起密切相关的词汇。

开明王的家族墓地、商业街船棺墓的棺木上,也刻画有与太阳崇拜相关的图案。

因此,东晋时期的崇州人常璩,才将自己的地方志书,称为《华阳国志》。

萌芽原始的宗教祭祀、部落联盟,“天府之国”最初的文字记录源自这里

鲧禹治水,起于崇州,兴于岷江,盛于中原,将夏文化播向华夏大地……

大禹父子开启的“江原文化”,天府文化的源头——古蜀文化的重要根源。

成都平原最早進入“中国”文明文化形态。

“江原”也将正宗的传承,寄托给4300多年文明印记的崇阳城。

美酒之城

大量生产粮食,确保国富民强。

密不可分。农业经济的发达与酿酒业的兴盛。百姓食不果腹,哪有余粮能用来酿酒?

成都平原酿造酒历史悠久。

在“农耕女神”时期,古蜀州人就接触到酒。意外偶然。把采集到的果子,放在一个木制容器,或皮革容器中,果实互相挤压产生果汁,果汁会吸收葡萄等植物上的酵母菌发酵,温度合适,就变成含有酒精的酒,尽管度数较低。

古蜀州人尝到美味后,会觉精神愉悦,喝多还会产生精神幻觉,羽化升天。之后,发现容器中的果汁,不需要用火加热,自己都会升高温度,还会咕嘟嘟地冒泡,一种神秘的力量。

继而,用剩余的粮食来作酴酒。

古蜀国“第一夫人”朱利,酿出“务农酒”。

金沙人超过古蜀州人,比三星堆人更聪明,不会“饱暖思淫欲”,而是大量生产粮食。五谷丰登,粮食多,就酿酒。在三星堆遗址,发现了大量的酒器,包括酿酒器具、饮酒器具两大类。品种繁多,埋藏集中,令人叹为观止。

酿酒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金沙城也有大量的酒器、造酒作坊。

些颈高、口直的铜尊,罐口便于密封,为发酵

创造厌氧的条件。底部小而平,便于埋在灶坑边热灰中保温。《华阳国志》记载:“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日醴。”“醴”,即为酒。

“百礼之会,非酒不行。”

“庶民以为欢,君子以为礼”。

前256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大禹、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都江堰,“把岷江搬到成都”,纵贯150公里。在成都城优美、潇洒地绕一圈,又在下游归人岷江,润泽千万人。

“上善若水”,天人造府。“天”与“人”共同创造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风水上乘”的境界,筑造“超稳态”巴适、安逸的“天府成都”

“天府之國”富甲天下。“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实所生,无谷而饱。之业,覆衣天下,又有鱼盐铜银之利……粮食丰产,为崇州酿酒业的兴盛、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

“江原县,(蜀)郡西,渡大江,滨文井江……小亭,有好稻田……”在《华阳国志》里,东晋时期的崇州人常璩,描述川西平原的水旱从人、沃野稻香。“小亭”,现在的隆兴镇。

酿酒的原料、水性、土质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司马相如到邛崃琴挑卓文君前,先在崇州喝碗4500年前古蜀国母“非遗”下来的酒,以润文采;杜甫寻友观景,也爱来崇州喝酒提神。连徐霞客探访长江源头,也在崇州搜寻线索,捎带一壶酒壮行,再踏上行程。

天府之国的味之源、酒之头。

从“农耕女神”朱利的“务农酒”,到“慧妃”花蕊夫人徐惠消暑的“无汗酒”,再到“贵妃”杨玉环的“琵琶酒”,“起来携素手”,遥望星月当空,进入广阔的天地之

相知相爱。美人多娇,国主怜爱。

天空不变的宁静,映衬出生死之间的欢愉和易逝。花蕊夫人徐惠,中国古代最具真性情的皇后。

蜀州青城人(古江原境),家住古渡街徐家大院(古青城县城)。

今都江堰市石羊镇金羊村。

集才高八斗、倾国之貌于一身的女人。历史上,再也没有一个美人,比得上的绝世独立,再也没有一个美人,比得上的才貌双全;先后有两位个君王倾心于她一个是天府蜀国君主孟昶,个是黄袍加身文韬武略的宋太祖,还有一个帝王对她思念人骨髓。

漂亮惹人羡慕,更美丽的是纯粹的灵魂。

秉性的高贵与矜持,不可能屈服于强力。

香消玉殒。她,婷袅地从脂粉堆里走来,才高貌美,文学的反抗、艺术的复仇方式,更能击痛自以为是的胜利者,也是处于下风者的唯一方式与最后的短剑,带着凄美的故事神秘归去。

诗被传诵,故事被反复猜测、演绎。

在成都,甚至,成了送子娘娘、芙蓉花神。

花蕊夫人创造的美食,历经千年,如今仍是成都平原著名的腌腊制品和风味小吃。

以别于杜甫的“大杜”,人称“小杜”的杜牧,将飞马传送荔枝的故事用《过华清宫》一诗“纪实”,“一骑红尘妃子笑”,在传送荔枝之时,也带上了“贵妃”家乡的琵琶茶。

“酒文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从古蜀国母育的“务农酒”起,到唐宋以来的“藏酒传统”,成都平原唱蜀歌,闹蜀嫁,藏蜀酒,成为习俗。

晚唐词人李珣,在《南乡子》一词中,描述普通居民家家藏酒。

兰桡举,水文开,竞携藤笼采莲来。

回塘深处遥相见,邀同宴,渌酒一卮红上面。云带雨,浪迎风,钓翁回棹碧湾中。

春酒香熟鲈鱼美,谁同醉?缆却扁舟篷底睡。果熟,水花香,家家风景有池塘。

木兰舟上珠帘卷,歌声远,椰子酒倾鹦鹉盏。新月上,远烟开,惯随潮水采珠来。

棹穿花过归溪口,酤春酒,小艇缆牵垂岸柳。藏酒,出生在眉山苏轼的“不时之需”。

妇日:“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后赤壁赋》的佳句。苏轼的妻子、青神美女王闰之,创造了成语“不时之需”,正好描述藏酒的意义。成都平原家家有藏酒的爱好,成全了苏轼绝世佳作《后赤壁赋》。

崇州至今,还在盛产美酒,流行藏酒、种酒。

悠久酒文化。在古韵的情趣里,在蒹葭苍苍的城池,与晓风残月,与山水人文,与丝丝细雨,共饮一杯老酒,拥抱最好的锦绣年华,人间的快乐,悠然入怀……

易旭东

资深媒体人,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曾经是国内多家媒体的第一操盘手。在《成都工人报》《成都日报》《四川文化报》》《读者者报》《人力资源报》》等任主任,副总编辑,常务副总编辑。

在国内外报刊发表了400多万字的纪实作品,近50篇作品获地方到中央的各种奖项,不少文章产生轰动效应。100多篇散文被《新华文摘》等权威文摘报刊选用,选集。20世纪90年代曾获全国工人报刊优秀总编辑奖。被业界称为“获奖专业户”,纪实报道的“金牌记者”。

猜你喜欢
杜宇蜀国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马超尊顺刘备
公交车上的特殊乘客
光荣的“逃婚新郎”
小满乡愁
昨天
字是书的花
为你写信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