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山水画中“淡”的神韵

2020-12-06 12:05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艺术家 2020年6期
关键词:淡墨神韵道家

□马 骥 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在中国,山水画呈现的不单单是山水,更是古人对自然哲学的理解,呈现出超脱的人格,也蕴含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水墨山水画中“淡”的意蕴属于一种特殊的美学追求[1]。通过对古代的山水画进行分析可知,其形成于动乱的晋宋时期,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瓦解,老庄思想更能够迎合人们对平静、祥和生活的追求。而在游山玩水的同时,文人墨客也能够从中体会自然之道,将老庄思想中淡薄的处世之道运用到水墨山水画中,由此形成了“淡”的神韵。

一、水墨山水画中“淡”的发展

(一)“山水以形媚道”

中国山水画产生于魏晋时期,儒家思想在之前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山水画的绘画风格受到了儒家学说的影响,核心作用体现在“助人伦”方面,山水画功能薄弱,相比较而言,能够发挥出“善以示后”作用的人物画更加突出[2]。魏晋时期,儒家思想逐渐衰弱,以清净、虚淡为核心的老庄思想取而代之,其更加能够契合当时战乱环境下人们的心理诉求,而山水本身就蕴含了清净自然的哲理,从而使当时士人对山水的痴迷甚至已经到了“忘归”的程度。以竹林七贤中的阮籍为例,其曾以“登山临水,竟日忘归”来表述自身醉心山水的状态。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山水类型的题材开始在文学与绘画方面大量出现,南朝宗炳将老庄思想运用到了山水画创作中,提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的理念。作为一名隐士,宗炳一生中游览了大量的名山秀水,主张以自然之心品味人生,这一理论对后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后世很多画家在山水画创作中的“观道”“澄怀”理论都源自上述理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风气极其盛行,这也使宗炳关于山水画理论的《画山水序》不单单是画论,也可以被看作玄论,其将道家的人生哲学在山水画创作中切实地表现了出来。中国山水画创作强调的是蕴含在山水风景中的意志和精神,在表达技巧的基础上,将水墨所具备的写意的艺术形态展现出来。

(二)“水墨渲染”

水墨山水画刚刚兴起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表达技巧,虽然无论是宗炳、王微,还是后续的很多士人都对山水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进行了强调,但是实际上,写形应该放在写意和写神之前[3]。《画山水序》中也提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将其运用到具体表达中,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探索。魏晋南北朝本身分裂的状态导致其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山水画的发展也相对缓慢,而且早期山水画依然存在“人大于山”的情况,并没有达到“以形写神”的境界。隋唐时期,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山水画也因此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其中贡献最大的当属吴道子。在吴道子之前,山水画创作的基本流程是线条勾勒然后颜色填充,吴道子在创作山水画的过程中并没有沿用这一流程,而是将人物画的创作技巧应用到了山水画之中,借助“勾”“擦”“点”“染”等,将以往山水画中青山绿水的格局打破,由此,水墨山水画得以形成并且得到了快速发展。虽然吴道子并没有进一步将用笔用线的方式深化到用墨上,但是水墨山水画依然呈迅猛的发展态势,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启迪。以王维的“泼墨山水”为例,其通过将不同水墨应用到山水画创作中的方式,使画作呈现出了不同的层次性。后世对王维水墨山水画的评价是“笔墨婉丽、气韵清高”,其自然朴素的画风,与道家思想中的清净、无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体现出了当时水墨山水画创作与社会精神的彼此连通[4]。

这一时期,水墨取代了绘画中的颜色,也体现出了道家的美学观点,印证了老子的“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同时,由于墨色也是玄学的一种象征,属于自然的代表,水墨渲染成为山水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之后,水墨山水画的技法在不断发展中变得越发成熟,五代时期基本达到顶峰,以当时的代表人物董源为例,其山水画画风平淡悠远,轻柔缥缈,很好地迎合了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同时在画作中也体现出了道家及禅宗的思想,其本身所具备的平淡意境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三)“以淡为宗”

山水画产生的基础是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魏晋人士之所以纵情山水,一方面是因为山水之美,另一方面则因为可以在山水之间领悟人生真谛。明朝末年,董其昌在诗歌和绘画创作中强调“以淡为宗”,这里的“淡”实际上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既可以代表董其昌的艺术精神及人生态度,也可以看作与之对应的特殊艺术形式,由其开创的平淡清新的绘画风格,对后世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水墨山水画中“淡”的神韵

(一)精神内涵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够直接将人们的精神状态及审美意识反映出来。在我国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也使多数士人在官场时会主张儒家之道,失意时则会强调道家学说。尤其是战乱年代,儒家的孔孟思想沦为空谈,老庄思想则可以对人们倍受折磨的心灵进行抚慰[5]。

(二)“淡”之神韵

水墨山水画崇尚的是“迹简意淡而雅正”,在进行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画家与天地生生之气合二为一,能够把握万物的生机与灵性,一念起可以达到时空静止、万缘俱寂、心如满月的境界,而在这种状态下创作出的山水画作,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以淡墨进行情感的抒发,是一种最具意味的形式,正如清朝龚贤所言“淡墨种种,愈淡愈鲜,望之若有五色”。自唐代以来,水墨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占据千余百年的核心地位,其最为精彩的地方,就是“无彩而彩”[6]。这一点在明朝沈周的《题字昂重江叠嶂卷》中同样有所提及,“丹青隐墨墨隐水,其妙贵淡不贵浓”。

对于水墨山水画而言,墨淡仅仅是表象,其真正体现出来的是“意淡”,淡墨所具备的寂静空灵、雅淡澄澈的气质,将水墨山水画推到了“由实返虚”的阶段。纵观中国山水画史,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淡”之神韵被无数的文人墨客所追逐,“淡”之美,在于高格调,体现为“淡雅”,艺术以朴素和平淡见长,不露经营之意,也不加雕藻之技,却依然有着深厚的内蕴。淡雅之美属于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凡境界,能够使俗世中生活的人们保持着清高淡雅的精神指向[7]。淡墨与雅格的美学关联,是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创作过程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以道家淡美学为核心指导思想的水墨山水画,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在不断地与儒家的中和含蓄之美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共同的指归:都认识到了山水画艺术本身的特性,强调以有限表示无限,以少胜多、简约传神,而淡墨恰恰具备了上述特性[8]。可以说,儒家和道家的双重土壤共同孕育出了淡墨这一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

结 语

总而言之,在水墨山水画中,“淡”可以说是主要的精神内涵,“淡”之神韵在融合道家学说的同时,呈现出古今文人墨客的洒脱气概[9]。现如今,中国水墨山水画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过在创新的过程中,不能改变其所根植的文化传统。作为山水画的主要审美品格,“淡”能够实现人们心灵的沉淀,使其体味浓厚的民族文化。而在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文化认同感,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底蕴进行挖掘。

猜你喜欢
淡墨神韵道家
中国民族声乐之神韵构成因素的几点思考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论中国画“淡”的美学意义
漫画道家思想
墨舞神韵
《庄子说》(二十五)
漫画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